-
漫画 编辑
以夸张、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和形式简练的笔法,直接表露事物本质、特征的绘画。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便于创作。有较强的讽刺、歌颂、抒情、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并善于表达作者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尤以讽刺与幽默见长。
漫画一词是从日本引入中国的。目前所知,在中国最早见于陈师曾1909年所作的《箭墙》一画的题词中,丰子恺亦称陈师曾的简笔画为“中国漫画之始”。20世纪初期,中国报纸已有“时事漫画”、1925年5月《文学周报》连载丰子恺的画,编者郑振铎代为注明是“漫画”,从此,漫画的说法渐被认同。
但实际上漫画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现藏故宫博物院明宪宗朱见深所作的《一团和气图》就是一例。到清代末期,漫画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当时被称为讽刺画、谐画、滑稽画等,没有统一的称法。到《子恺漫画》的出现,称法统一,并沿用至今。日本对漫画的解释与中国也不完全相同,含义更为广泛。日本12世纪的《鸟兽戏画卷》是漫画的早期范例。西方的漫画起源于英国,18世纪W.荷加斯为漫画大师。19世纪法国画家H.杜米埃在西方漫画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20世纪德国画家G.格罗斯的漫画也很知名。20世纪后期,由于漫画的诙谐、幽默特征,使之成为各国流行的大众通俗艺术。中国自1984年以来,将漫画列为全国美展的品类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设有漫画艺术委员会,漫画报刊、展览亦很活跃,漫画日益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画种。现代中国著名的漫画家有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华君武、米谷、廖冰兄、方成等。
长期以来,包括美国漫画和日本漫画在内的国外漫画因其发展较早、根基深厚,在国内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但进入到21世纪以来,经过近十年的产业扶植和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批能与国外优秀漫画相抗衡的一线品牌、一大批漫画精品和二线品牌,以及众多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漫画产品。
中国漫画
清末民初
时局图
五四时期
上海泼克
20世纪20年代
上海漫画
20世纪30年代
叶浅予《王先生和小陈》
抗日战争时期
《救亡漫画》
解放战争时期
华君武《磨好刀再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0年代初期漫画创作出现新的高潮,漫画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漫画迅速兴起。1950年创刊的《漫画》月刊(米谷主编)历时10年,对提高漫画的思想和艺术水平,培养青年漫画作者,做出了贡献。1956年在北京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届全国漫画展览。1957年一些漫画作者被错划为“右派”。60年代后期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不少漫画作者遭受迫害和批判。1976年后,漫画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并得到迅速发展。此后出现漫画创作的新局面。内部讽刺漫画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幽默漫画、科学漫画等受到人们的欢迎。1979年《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创刊,各地的漫画报刊也相继问世。漫画学会、研究会等也在各地纷纷成立。1982年举办第2届全国漫画展览。1984年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参加第6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活跃在这一时期的漫画家,有华君武、方成、米谷、廖冰兄、 丁聪、张乐平、王乐天、英韬、江有生、李滨声、江帆、苗地、于化鲤、韦启美、詹同、毕克官、缪印堂、王复羊等。漫画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有《漫画漫谈》(沈同衡》、《我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华君武)、《幽默•讽刺•漫画》(方成)、《中国漫画史》(毕克官、黄远林)等。198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成立。广大专业和业余漫画作者正在为繁荣发展中国漫画艺术做出新的贡献。
20世纪末
20世纪90年代初,一种新型漫画从海外进入中国。1993年,王届声主编的《画书大王》创刊,是中国内地第一份漫画杂志,刊登或介绍了多部日本漫画和少数中国港台、欧美漫画,对当时的中国读者起到了启蒙作用。与画格规矩、图文分开、节奏舒缓的连环画不同,这种漫画画格多变、情节紧密、对话圈代替了文字解说,非常切合习惯了电视动画的一代人的阅读习惯。1994年,中国第一个由职业漫画人组成的“画王工作室”在北京成立,随后许多漫画工作室纷纷在各地成立,单行本漫画图书也陆续出版。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一代漫画进入缓慢的成长期,漫画作为一种大众文化逐渐被社会承认。1996年,由日本、中国和韩国等著名漫画人共同发起,在日本举办了第一届东亚漫画高峰会和漫画原作展览,中国年轻的漫画人和他们的作品首次走出国门。1997年,综合性漫画杂志《漫友》创刊,后来逐渐成长为集漫画出版、发行和动画、互联网为一体的漫友文化。漫友每年举办的“金龙奖原创动画漫画艺术大赛”也成为中国提携漫画人、发掘好作品的平台。在后起的漫画杂志中,影响较大的还有于2006年创刊的《知音漫客》。
21世纪初
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而后,网易的LOFTER逐渐成熟,称为中国漫画家展示、分享自己作品,与漫画爱好者、粉丝交流的平台。除了这些分享平台,2009年开始商业运作的有妖气原创漫画梦工厂和成立于2012年的腾讯动漫都致力于挖掘、培养中国本土的漫画人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适应手机屏幕的“条漫”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流传最迅速的漫画形式。
日本漫画
日本漫画的前身
《鸟兽人物戏画》
虽说《鸟兽人物戏画》已经具备现代漫画的特点,但是“漫画”一词直到1798年才首次被日本诗人、作家兼艺术家山东京运(SantoKyoden)用来形容自己的绘本《四季交加》(ShijinoYukikai)。1814年“漫画”一词直接被合川眠和(AikawaMinwa)用在他的书《漫画百女》(Manga Hyakujo)中,于1814年至1878年间出版的《北斋漫画》(Hokusai Manga)也是直接使用了“漫画”一词。
现代日本漫画:始于手冢治虫
尽管日本漫画有看自己的历史渊源,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日本漫画成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彼时走在日本漫画最前面的是日后被誉为“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手冢治虫(Tezuka Osamu)生于1928年,家庭环境非常自由、现代,父亲本身就是热心的漫画读者。手冢治虫出生后,他的父母亲给他买各种漫画书,其中包括美国漫画,从小就给手冢治虫培养了一个阅读漫画的环境。除此之外,父亲对电影的热爱也感染了手家治虫,据说他从幼年时就已经开始观看电影,其中就包括了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好莱坞的惊险片、英国的恐怖片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和欧洲电影在日本国内遭到禁止,但也正是这段空白激化了日本民众对战后大量浦入日本的西方电影的追捧,看电影甚至成为日本民众的全民时尚。当时年轻的手冢治虫在观影中受到巨大的视觉冲击,开始思考如何将电影的语言应用到漫画中,让漫画也成为调动观众情绪的载体。这段大量观看电影的年少时光为手冢治虫后来为人津津乐道的电影式叙事技巧打下了基础。宏观来说,在手冢治虫之前,日本漫画只局限于日报和儿童期刊。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报刊连环画和漫画书就加入了越来越多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主题更加戏剧性,漫画格之间加入了摄影角度的变换。这些漫画业的进步在日本却反应平淡,当时日本的漫画家大多保持原有的绘画手法,即完整地画出人物,人物动作和画面都缺之动感。战争更是让日本漫画受到重创,以致儿乎绝迹,日本漫画面临异常的困境,亟待注入新的内容,甚至改头换面。
《新宝岛》
二战后的日本少年漫画
战后日本的书籍和漫画出版商数量稳步增长,漫画从业人员也逐渐增加,甚至成为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20世纪50年代初,竞技体育运动的禁令被解除了,弘扬各类体育精神的少年漫画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涉及的题材包括棒球、相扑、赛车等。以体育题材为主的少年漫画,一方面传递着公平和尊重的内涵,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故事中必定会涉及的对抗、竞争、输赢、合作、友情等情节能极天地调动读者感情,引起读者共鸣,回应少年甚至青年的精神诉求。
集英社周刊少年Jump
20世纪60年代:少女漫画的兴起
《玛格丽特》50周年
日本漫画走向成熟
除了少年漫画、少女漫画之外,随着漫画读者的年龄增长,以青年、成年女性为目标群体的漫画题材也随之涌现。从少年,少女长大成人,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热血式的鼓励或玫瑰式的恋爱玄想。进人社会之后,大多数普通青年男女都逃不了每天上下班的单调之味。青年漫画中描绘的运动员、小混混、刺客、情场老手、商业大亨,女性漫画中描绘的成年女性的爱情生活和梦想,这些撤除了理想化的热血,融入更多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不再简单地得出结论,更细腻地画成人世界中左右为难的人性困境的漫画,象征着日本漫画市场受众范围的扩大和成熟。
实际上,除了进入主流视野的少年漫画、少女漫画、青年漫画以及女性漫画之外,在漫画出版界的边缘地带,存在看各种包括专业性或成人内容的“地下漫画”以及“同人志”。这些无视主流读者群的“地下”漫画家无论是风格还是题材都极度个性化,也因此增强了漫画市场的多样性,比如擅长刻画恐怖鬼怪世界的水木茂、将黑色幽默与复古感结合的丸尾末广等。
美国漫画
美国漫画先驱者
在整个20世纪初,漫画始终在寻找与美国文化的交汇点。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漫画杂志出现,各种版式和印刷手段都被不断尝试,其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令人难忘的漫画形象,也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漫画大师。不管从题材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形式的多样程度来讲这一时期美国连环漫画已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黄孩子
米老鼠
当时并不是所有漫画的内容都健康的。1930年到1950年问,一些成人漫画也在黑市上贩卖。
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发生经济大萧条,社会治安不好,许多地方盗匪猖撅,侦探漫画应运而生,非常迎合人们“善有善报”和“恶有恶报”的心理。也正是因为经济萧条和通货紧缩,免费漫画变得流行起来。商家利用流行的报纸漫画大做广告。
超级英雄的时代(1938-1956)
美国漫画的黄金时代就是超级英雄在廉价画报上横行的时代。众所周知的诸如超人、蝙蝠侠、闪电侠、潜水侠等众多超级英雄形象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持续影响力的,恐怕就要算是超人和蝙蝠侠了。
在刊登各种超级英雄的漫画杂志中,分别在1937年和1939年成立的侦探漫画公司(DC)和漫威漫画公司(Marvel)是最有代表性的。众多的超级英雄和精彩的故事最终使得这两家漫画公司成为统治美国主流漫画的龙头。
1938年6月,DC公司旗下的《动作漫画》(Action Comics)第一期出版,封面上一个人穿着红蓝道具服饰把轿车举过头顶,这便是《超人》了。尽管如今的超人已经成了地球上最著名的超级英雄之一,但开始时,他的故事几乎发表无门。超人的创造者作家杰里·西格尔和画家乔·舒斯特遭到了一再的回绝,直到最后,DC公司雇用他们,终于使超人成为了超级英雄。超人的诞生也代表着美国漫画的黄金时代正式来临。
1939年10月,美国另一位漫画巨头“奇迹漫画”(Marvel Comics),第一期出版了,“Marvel”并不是这个公司从一开始就有的名字,它经历了三次换名,曾经叫“及时漫画”(Timely Comics)和“地图”(Atlas),直到1961年才确定叫“奇迹漫画公司”(Marvel)。它创造了美国漫画史上最著名的一些超级英雄。
漫画英雄的出现是漫画艺术与美国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崇尚个人奋斗和强调优先保护个人利益为要旨的。人们欣赏和渴望“救世主”式的超级英雄,将他们看做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激发出来的爱国主义成为了当时美国文化的主流, “黄金时代”也迈向了巅峰。
史努比和《花生漫画》
随着漫画题材的不断拓展,爱情漫画和犯罪漫画也成为一时的潮流,像《年轻人的爱情》、《青年人相爱》、 《与犯罪作斗争》、《月亮姑娘》、《沉重的爱情》等都很受欢迎。随后教育漫画出版公司(EC)出版了另一种完全娱乐型的漫画读物——恐怖漫画,如《恐怖的地窖》、《恐怖的墓穴》。恐怖漫画后来成为EC的主要产品。
漫画题材扩展带来的副作用是其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激增,有的漫画出版物甚至赫然标明“儿童不宜”。由此漫画业成为公众和舆论抨击的焦点,并最终导致了“黄金时代”的没落。
超级英雄的回归(1957-1969)
这一时期,美国漫画业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商业盈利模式的巩固。美国漫画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漫画作者一出版商一分销网(含专卖店)一读者”的商业运作模式。在战后,这个运作模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所不同的是,销售网络的规模和对读者群的覆盖面有了明显的扩大,一些原本不大介入漫画销售的普通书店也开始涉足漫画的经销。
1957年DC公司试图重新塑造超级英雄的形象。它在《展示》(Showcase)第4期推出了“闪电侠”(The Flash),这个“闪电侠”是黄金时代“闪电侠”的改进版。在《展示》中出了几期后,以《闪电侠》为标题的漫画出版了。 《闪电侠》的成功引起了黄金时代英雄"的复兴。《闪电侠》的意义在于:是它把超级英雄漫画又带入主流并震动了整个娱乐业,而且影响至今。
1958年,“及时漫画公司”(即后来的Marvel)出版的《陌生的世界》(Strange Worlds)第1期是斯坦·李(Stan Lee)和杰克·科比(Jack Kirby)的第一本漫画作品。从此开创了“Marvel”公司的时代。凭着新老“英雄”的不断出现,到1968年,“Marvel”已经追上甚至超越“DC”,成为漫画业的又一个巨头。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嬉皮士文化”在美国的兴起,一种新形式的漫画开始悄然诞生。与传统幽默讽刺类漫画不同,这种新风格的漫画题材相当广泛。在当时反传统思潮的影响下,它的主题更多的是关注性、毒品、摇滚乐等边缘文化,而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主题如反战、女权、民权、无政府等激进概念也在作品中多有体现。这些作品往往是通过怪异的造型与荒诞离奇的内容(讽刺)来寻求社会文化符号下的内在含义。而这种风格则被认为是通过激进的纯抽象表现主义形式来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抗。为区别于传统的主流漫画,这些作品被统一命名为“COMIX”(传统漫画是COMIC),这里的“X”就是X级别的意思。
新的超级英雄类型出现(1970-1985)
1973~1974年,“Marvel”推出了“反抗英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金刚狼”(Wolverine)和“惩罚者”(The Punisher)。反抗类的英雄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他们也和恶魔作战,但是他们的性格中也带有阴暗的成分,读者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但英雄人物却替他们做了自己做不到的事。在“英雄”当道的20世纪70年代,这样的“反抗英雄”是没资格当做主角而存在于系列漫画中的。但到了个性张扬的20世纪80年代,他们就成为炙手可热的“英雄”代表人物了。
改造的超级英雄(1986-)
如今美国漫画业的年产值在23亿美元左右,虽然在绝对规模上还相当有限,但利润率相当可观。除了漫画期刊和图书出版以外,对于漫画周边产品的开发和知识产权的再开发(形象授权)也正在成为美国漫画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1986年又一类漫画英雄呼之欲出,这就是“现实英雄”。弗兰克·米勒的《蝙蝠侠:黑骑士归来》(Batman:The Dark Knight Returrls)的出版就是一个标志。故事塑造了一个“硬派”的老年“蝙蝠侠”,同时也为“蝙蝠侠”的世界涂上了极度黑暗的悲剧色彩,画面的明暗对比强烈,充满刺激。作品中描绘的走向灭亡的“英雄”,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包括《纽约时报书评》、《滚石》在内的许多媒体都给予了严肃认真的评论和称赞。
1986年,“DC”发行的限量版的《看守人》(The Watchmen),不仅是当时最优秀的新作,也是改变美国漫画史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将50年来的英雄漫画彻底颠覆,让读者在五彩缤纷的英雄梦幻之外看到了灰色的、赤裸裸的人性。《看守人》是一部面向成人的作品,作品中一触即发的紧张感替代了英雄主义。它的故事背景虽然是荒诞的,但它的人物性格却无比真实。这部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作者阿兰·摩尔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也是史上唯一获得国际科幻“雨果奖”的漫画。阿兰·摩尔后来组建ABC(American's best comics),出版《TopTen》等作品,口碑都不错。其中,《来自地狱》(FROM HELL)、《非常绅士同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还被改编成电影。
1986年,Marvel公司把以前每一个漫画人物的故事都串联起来组成长篇。如果读者想知道故事的全部情节,必须收集所有的漫画。故事情节也是英雄人物死了不久又重获新生,英雄变成恶魔,流行的恶魔变成英雄。从“Marvel”开始这种销售战略后,其他公司也纷纷效仿。
在当时,DC和Marvel两大漫画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独立的漫画出版公司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是毕竟不成气候,直到1992年图像漫画(Image comics)的成立,其中的一些人来自Marvel公司。新公司震惊了整个漫画界,它的高质量的艺术画面是人们从未见过的。他们改善计算机化的上色区分,这种技术使艺术效果成倍的增强,同时他们使用的纸张质量很高,使收藏家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他们允许作者保留漫画的著作权和形象权。
图像漫画公司的出现打破了两大漫画公司的垄断,占领了7%一10%的市场,为作者们争取应得利益作出了榜样。但“图像漫画公司”也带来了负面作用:作者们脱离创作,对作品不负责任,自身的财务纠纷和内部争斗,打击了发行商的信心,加剧了市场萎缩,也使得一大批缺乏职业训练的作者匆匆加入这一行业,客观上为将来漫画的发展留下了隐患。但无论如何,“图像漫画公司”现在已经吸取了教训,同其他独立漫画公司一起代表着两大公司之外的自由选择。
基本工具
原稿用纸、铅笔、橡皮擦、蘸水笔、制图笔、墨水、涂改液、毛笔、网点纸、美工刀、尺、云形尺、模板、炭笔、彩笔
彩色工具
Copic(酒精性马克笔)、水彩画工具、彩色墨水、喷枪、粉彩、蜡笔
其它工具
个人电脑、数位板、数位屏(软件:Macintosh、Adobe Photoshop、ComicStudio等)
创作方法
漫画创作构思讲究奇巧。漫画表现技法是以奇巧感人的。奇巧表示人的聪慧,予人以美感。奇巧中的奇是异常、反常甚至怪异荒诞;奇而亦觉合乎情理,合乎思维逻辑,使人理解和认可,便觉巧。或取巧而生趣使人感到出奇,也都产生奇巧的艺术效果。
表现手段
表现手法 | 手法介绍 |
---|---|
突出特征法 | 是漫画中常见的且运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使观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 |
富于幽默法 | 以别具一格的方式,抓住生活现象中局部性的东西,通过人们的外貌和举止动作中有趣的特征表现出来。幽默的表现手法,运用的生动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幽默的矛盾冲突可以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勾引起观赏者会心的微笑,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
以小见大法 | 是对立体形象进行强调、浓缩,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无限延伸,充分地表达思想内涵。该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
对比手法 | 是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也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给读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 |
借用比喻法 | 是“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借某一点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 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一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
参考来源: |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 特点介绍 |
---|---|
谐趣性 | 漫画内容多样,画法千变万化,而且画得诙谐有趣和带讽刺性。滑稽有趣是漫画的主要特点之一。 |
评议性 | 评议性和谐趣性是区别于其他绘画的特点。比如看什么人和事觉得可恼或可喜,提出自己的看法,画了出来加以评论;看什么事物可笑,也画了出来给人看,这都是在批评及议论。 |
艺术性 | 漫画又是一种造型艺术,它具有造型艺术的一般性,也就是和其他绘画有同样的共性。 |
按照读者
(不同国家会对书刊有不同的分级分类标准,年龄限制各国不一):
儿童漫画——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美国DC的E-Everyone级)
少年漫画——以少年为主要对象。(美国DC的T级为12岁以上)
少女漫画——以少女为主要读者对象。(美国DC的T级为12岁以上)
青年漫画——以年龄层在少年以上为主要读者对象。(美国DC的T+级为16岁以上)
女性漫画——以家庭主妇和白领女性为主要读者对象。(美国DC的T+级为16岁以上)
成人漫画——有色情暴力画面,成人才能阅览。(日本分为18X与20X,台湾限制级为十八禁,美国DC的M级为18禁)
按照篇幅
以表现形式分类有单幅漫画,四格漫画,剧情漫画(连环漫画)等不同的形式:
单幅漫画——只由一幅绘画作品组成。
四格漫画——只由四格绘画作品组成。
短篇漫画——篇幅较短的漫画作品。在杂志上登载的话,一般当期就会结束。
短期集中连载——篇幅较长的漫画作品,无法一次刊行完毕,需要连载几期,但一般没办法到达能出单行本的页数。
长篇连载——篇幅更长的漫画作品,无法一次刊行完毕,需要连载数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按照题材
(题材并没有局限)
科幻漫画——以科幻故事为题材的漫画作品。
奇幻漫画——以与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为舞台的漫画作品。
灾难漫画——以灾难事件为题材的漫画作品。
冒险漫画——讲述惊险刺激的传奇故事的漫画。
肖像漫画——用变形、夸张等漫画的手法表现肖像的漫画。
运动漫画——以运动为题材的漫画。例如:棒球漫画、篮球漫画、足球漫画等。
博弈漫画——以棋类、牌戏、魔术为主题的漫画作品,其内容可能以竞赛或赌博的方式为主。
推理漫画——以推理为故事主题,通常此类漫画多为通力合作,有推理故事的原作者及漫画人物的绘画者合力完成。
历史漫画——以历史为背景进行发挥创作的漫画。
武侠漫画——以武侠为题材的漫画,多为香港漫画。
烹饪漫画——在日本称为料理漫画,以烹饪为主题。
全年龄漫画——不涉及性行为内容、暴力内容等限制性内容,适合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阅读。
色情漫画——内容以性行为的过程和动作为主,有明显的性行为描绘。在华语地区的次文化中又称H漫,美国次文化称为XXX级,日本次文化称为工口漫。
清水漫画——与色情漫画相对,没有明显的性行为描绘,意为干净得像清水一样的漫画。
恋爱漫画——内容以恋爱为主。
正常向漫画——已达青春期或成年角色的异性恋为主。
BL漫画——以女性群体为主的(也有一部分男生)以创作其幻想中的男同性恋的漫画作品。最初出现在日本,后来席卷华人地区(包含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
GL漫画——又称百合漫,以创作其幻想中的女同性恋的漫画作品。
萝莉漫画——主角多半是未达青春期女性孩童的漫画作品。
正太漫画——主角多半是未达青春期男性孩童的漫画作品。
校园漫画——以校园为舞台,学生为中心人物的漫画作品。
按照地区
日本漫画——当代日本漫画业非常兴盛,在世界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大多为黑白的。
美国漫画——由美国出版的漫画作品,大多为彩色。画风有像是花生漫画和加菲猫线条简单明了的卡通画风,另一种则像超级英雄这类的硬派写实画风。
欧洲漫画——主要指由欧洲地区出版的漫画作品。多数欧洲漫画画面和装帧十分精美,有一种精英艺术气质。其绘画周期较长,以彩色为主。
台湾漫画——主要指由台湾出版的漫画作品。受日式漫画影响很深,此外,部分漫画家在漫画中加入工笔画的绘画技法,看起来非常的精致,以黑白为主。代表人物有敖幼祥、陈某、蔡志忠和郑问等。
香港漫画——主要指由香港出版的漫画作品。经常以武侠小说、流氓生涯和打斗为题材,例如:龙虎门、神兵玄奇等。亦有不少喜剧作品,如:老夫子、牛仔、麦兜等,如今以彩色为主。代表香港漫画家有王泽、马荣成和黄玉郎等。如今备受注视的独立漫画家如欧阳应霁、杨学德、杨朗晴等作品,风格则较个人化,题材反映时代面貌,被视为较具文化水平的作品。
媒体形式 | 视觉情报的表现 | 听觉情报的表现 | 画面的连续性 |
---|---|---|---|
漫画 | 绘画来提示 | 用文字或状声词表达声音 | 时间依每格流动 |
绘本 | 用绘画来提示加上文章说明 | 用文字、状声词甚至文章表达声音 | 静态的,插画的形式 |
小说 | 文章说明 (有的会有插画) | 用文字、文章表达声音,不采用状声图形 | 无(静态插画) |
广播剧 | 没有画面,用声音说明 | 用声音和配乐直接提示 | 无 |
映画・动画 | 映像直接提示 | 有声音与配乐 | 动态,realtime |
VOMIC | 用绘画来提示 | 有声音与配乐 | 时间依每格流动 |
浮世绘 | 用绘画来提示 | 无 | 静态的・挿画的 |
绘画 | 用绘画来提示 | 无 | 静态 |
国家 | 姓名 | 简介 | 代表作品 |
---|---|---|---|
中国 | 丰子恺 | 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丰子恺。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 《子恺漫画全集》等 |
中国 | 张乐平 | 张乐平,被称为“三毛之父”,创作的三毛系列漫画赢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 《三毛漫画全集》等 |
中国 | 方成 | 原名孙顺潮,杂文笔名张化,是中国国内知名漫画家、杂文家,幽默理论研究专家。与丁聪、华君武并称中国漫画界三老。 | 《方成漫画选》《方成连环漫画集》等 |
中国 | 丁聪 | 中国著名漫画大师,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以“小丁”为笔名创作发表漫画,其作品线条洗练,形象生动,幽默直白,讽刺辛辣。 | 《现象图》等 |
中国 | 华君武 | 早年长于政治时事漫画,富有战斗性,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后期以讽刺画为主,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上种种丑陋、落后现象。构思巧妙,入木三分,富有幽默感。 | 《华君武漫画选》《华君武漫画》等 |
中国 | 梁白波 | 知名女漫画家,曾被中国漫画界誉为“第一才女”。是救亡漫画宣传队中唯一的女性,艺风大胆而泼辣,所画的抗日宣传画有阳刚之气。 | 《站在日军前面的巨人——游击队》等 |
中国 | 姚非拉 | 发表创作的漫画《梦里人》,被中央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动画片,开创了中国漫画改编动画的先河。 | 《梦里人》等 |
日本 | 手冢治虫 | 本名手冢治,因喜爱昆虫取了“手冢治虫”的笔名。他是漫画家、动画制作人、医学博士。现代日式漫画(manga)的鼻祖。 | 《铁臂阿童木》等 |
日本 | 鸟山明 | 1955年4月5日生于日本爱知县,日本著名漫画家。成名之作《阿拉蕾》,代表作《龙珠》。 | 《龙珠》等 |
日本 | 1975年1月1日出生在日本熊本县,日本漫画家,1997年开始连载漫画《海贼王》。 | 《海贼王》等 | |
日本 | 1941年出生在东京,日本漫画家。曾经在《少年少女新闻》杂志上连载原创漫画《沙漠之民》。 | 《风之谷》等 | |
日本 | 真名小野寺章太郎(おのでら しょうたろう),出生在日本宫城県登米郡石森町,日本漫画家、特摄作品原作者。 | 《假面骑士》等 | |
美国 | 理查德·费尔顿·奥特考特 | 美国著名漫画家,1863年1月14日生于俄亥俄州的兰开斯特,1890年开始从事漫画创作。 | 《黄孩子》等 |
法国 | 墨比斯 | 真名让·吉罗(Jean Giraud),是法国著名的漫画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传统的领域边界。 | 《蓝莓》等 |
德国 | 埃·奥·卜劳恩 | 德国漫画家,原名埃里希·奥泽尔。 | 《父与子》等 |
比利时 | 埃尔热 | 本名乔治·勒米(Georges Prosper Remi 1907—1983)比利时漫画家。 | 《丁丁历险记》等 |
价值功能 | 简要介绍 |
---|---|
宣传教育 | 漫画的宣传教育功能,有两层含义,即宣传和教育。褒扬的漫画作品对正确的事物、行为予以认可、赞颂,是从正面进行直接的宣传教育;批评的漫画作品对错误的事物、行为予以否定,从反面,侧面进行间接的宣传教育。 |
娱乐功能 | 漫画的幽默感、谐趣性给人们带来愉快和欢乐,就是漫画的娱乐性,或言娱乐功能。相对于评议漫画、抒情漫画等,幽默漫画最具娱乐功能。 |
商业功能 | 漫画的商业功能主要体现在开发漫画相关产品、建立漫画网站、商业广告、漫画节、故事漫画等。 |
评议功能 | 漫画的评议功能,表现为利用漫画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人们的言行。对时下的人物、事物、思想等进行评议,表现作品的积极意义,引导读者欣赏、评判等。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