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头山石窟 编辑
羊头山石窟,原名定国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
羊头山石窟砂岩大小不一,则洞窟大小不等,多为长方形状。通常为1石1窟,个别1石2窟或3窟,较大窟龛有22个,小型佛龛80多个,目前开放的有9个较大石窟。开凿在一块巨石上的3号窟,四面都有造像。主窟开口于南侧,向内凿出洞窟。窟门为圆形门柱凤鸟门,尖拱形门楣;门两侧各雕1尊菩萨造像。其余3面为;东侧辟1小窟,窟门雕两条小龙;西侧开1浅龛;北侧背部浮雕千佛。3号窟为一石开两窟,整个巨石有大小像龛30余个。8号窟是1块歪斜于山顶的巨石。
2006年5月25日,羊头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羊头山石窟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
所处时代: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815-4-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北齐、隋、唐各代屡有建造。
羊头山石窟
一号石窟
一号石窟规模较小,窟内雕有一佛二第子二菩萨二天王。佛的莲座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菩萨的手镯﹑耳环都清晰可见,两侧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脚踏鬼魅,为典型的唐代风格。
二号石窟
二号窟没有主窟,表面共计大小佛龛22处。佛和菩萨得到体态都比较丰腴,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臂的现象,佛的莲座下有比较丰富的卷草纹,并有侏儒兽承重力士状托起莲座。从大体风格来看应为隋唐之物。
三号石窟
三号窟门外两侧雕的是菩萨造像,面部表情风化比较严重,但仍能看出菩萨的发型是高髻,衣饰飘带流畅自然。这个石窟是一石开两窟,两个窟门也有所不同。正面的是风鸟门,是两只展翅的凤凰,周边雕有花草;窟石东侧的窟门是两条小龙。整个窟石表面共有大小龛30余处。从整体上看是北魏时期的。
四号石窟
四号窟规模比较小,最具有特色的是门外的二力士造像,都脚踏瑞兽,威武异常,给肃穆庄严的佛教圣地增添了几分生机。石窟东侧的菩萨雕像面部表情仍十分清晰,慈爱和善,耳环,手镯也很明显。
五号石窟
五号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特点一石开三窟,较大的一门,门外两侧雕有二力士,仰首相向,形态生动,脚踏瑞兽。石窟石门上有为它遮风挡雨的石头。窟内原有多次题记,现大多数已难以辨认,只有正壁右下方的题记仍清晰可见。年号是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东侧窟进深浅,雕的是释伽多宝的二佛,“秀骨清像”,臂大过膝,四肢细长,典型的北魏风格。
六号石窟
六号窟没有主窟,均为大壁龛,南面一龛较大,龛楣外,正中为一坐佛,两侧是列弟子跪像,佛的衣服也与其他处不同,襟也装饰为回字纹,颈上结带形同十字,光头呈花状,火焰纹背光周围有纵飞天纹饰,独具特色。
七号石窟
七号窟也叫千佛洞。洞内没有主尊佛,遍雕小佛有1680尊,因而得名千佛洞。窟门外两侧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脚踏卧师,造型潇洒,栩栩如生。洞内四壁遍布小佛像共约1680余个。千佛洞是由两块巨石并在一起组成的,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
八号石窟
八号窟建在羊头山顶。石窟的顶﹑南﹑东三部分区不存在,被抗战时期的日本飞机轰炸过。旁边还有状若羊头的巨石,相传因长子和高平两地人争论羊头的朝向问题而被毁。
九号石窟
九号窟当地百姓叫它“油篓洞”,窟内四壁共雕小佛龛百余个,每行间均刻有供养人题名,四角攒尖顶,顶中间雕饰一直径40厘料的莲花。现已倾倒。是什么原因倾倒的,连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曾知道。
羊头山石窟
羊头山石窟
地址
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
羊头山石窟
交通
自驾前往羊头山石窟:从高平站出发,大约17公里,约需2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