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原始瓷窑址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清原始瓷窑址德清原始瓷窑址

德清原始瓷窑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经济开发区,地处龙胜村、龙山村的低山丘陵之上,集中分布的区域面积约6平方千米,是商朝至战国时期的遗址。

德清原始瓷窑址是一组原始瓷窑址群,数量多达40余处。商代窑址主要产品有印纹硬陶、带釉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主要器形有高足豆、罐等,在水洞坞窑址发现了商代龙窑遗迹。西周至春秋时期窑址主要产品有原始瓷鼎、卣、簋等,其中火烧山窑址考古发现窑炉3条,并在春秋早期就应用了碗类叠烧法。战国时期的窑址主要产品除碗、罐等日用器外,还大量发现鼎、豆、镂空瓶和甬钟、句鑃、錞于等仿青铜礼乐器的产品。其中,亭子桥窑址考古发现窑炉7条。德清商周原始瓷窑址规模大,延续时间长,保存较好,比较完整地建立了以德清为中心的浙北东苕溪流域原始青瓷窑址的年代学序列,从古陶瓷学的角度客观地展示了中国早期青瓷的起、发展、演变过程,对研究中国青瓷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2013年3月5日,德清原始瓷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德清原始瓷窑址

地理位置: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经济开发区

所处时代:商至战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175-1-175

历史沿革

编辑
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清县的文物工作者陆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清原始瓷窑址。

亭子桥窑址亭子桥窑址

2007~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火烧山窑址、亭子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德清原始瓷窑址德清原始瓷窑址

德清原始瓷窑址是一组原始瓷窑址群,数量多达40余处,由商代至战国不同时期的古窑址组成。

商末西周时期

黄梅山窑址采集黄梅山窑址采集

黄梅山窑址:位于与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毗邻的湖州市青山乡黄梅山。主要器型有豆、罐、器盖等,成型采用拉坏或泥条盘筑结合轮修的工艺技术,器物内底均有旋坯留下的痕迹。豆盘与豆把是分制后再衔接,罐类内壁有拍印纹饰时抵手留下的垫窝。纹饰主要有席纹、云雷纹、回纹复台云雷纹几种、印纹较浅。施淡淡的青黄色柚、釉容易剥落。黄梅山窑址所出器物和纹饰特征不见于吴越地区流行的土墩墓或土墩石室墓、根据对这种墓葬的分期、一般认为其上限在西周早期,下限不晚于战国早期。据此、黄梅山窑址烧造原始青瓷的时代约在商代末至周初。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

火烧山窑址出土火烧山窑址出土

有火烧山、防风山、苦竹坞窑址等5处,其中火烧山窑址位于武康镇龙山村火烧山,面积约1000平方米。产品以原始青瓷为主,印纹陶少见。器型有原始青瓷碗、盘、直腹罐、卣、簋、钵、盖。

火烧山窑址挖掘现场火烧山窑址挖掘现场

2007年3~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窑床3条、灰坑10多个。火烧山窑址发现的窑床均位于山坡上,有一定的坡度,具备了龙窑的基本条件,所以这是已发掘的最早利用山坡斜度筑窑烧制原始青瓷的长条形窑炉遗迹。火烧山窑址共可分成西周晚期及春秋早、中、晚四期9段。其中春秋早期是窑址的鼎盛时期,产品种类丰富、制作精美,装饰有大量的纹饰,并且釉色较佳。仿青铜礼器的器物主要见于此期,腹部往往装饰有繁缛的纹饰,主要有:勾连云纹、细乱云纹双勾线“S”形纹、云雷纹、对称弧形纹等。纹饰个体较大、风格粗放、排列杂乱,且常见重叠拍印的现象。春秋中期以后仿青铜礼器的器物基本消失不见,碗的数量占据绝对地位,少量的盘、罐等也均为实用器。纹饰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均锐减,仅保留罐上的对称弧形纹和部分碗上的纵向细密水波纹两种,风格细密、排列整齐有序,重叠拍印现象较少见。胎质比早期更加致密细腻,施釉技术明显进步,胎釉结合更好,生烧、剥釉现象大为减少,釉层变薄、施釉较为均匀,釉色变淡,呈淡青色。春秋晚期在中期的基础上,器类进一步减少,仅有蛊式碗,分子母口与尖圆唇两种,直口直腹,平底素面胎、釉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烧造技术上,未发现垫具,部分器物底部粘有极厚的砂层,当为直接将器物置于窑床上。从春秋早期后段开始出现间隔具,但数量极少,春秋中期前段大量发现,主要是一种近似于圆锥形的托珠,三个一组使用,春秋中期后段以后则又基本消失不见。浙江是原始瓷的重要产地,火烧山窑址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瓷窑址也是已发掘的最早的纯烧原始瓷的窑址,揭露了属于龙窑的窑床遗迹,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段空白,对于探索中国早期青瓷的烧造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国时期

亭子桥遗址采集亭子桥遗址采集

战国时期的窑址有冯家山、南山、亭子桥、下阳山、鸡笼山、塔地里、前埠、窑坞里等处,这些窑址分布的地点分属武康镇龙山村、龙胜村和洛舍镇砂村。窑址群集中分布在一条自西向东约6千米的丘陵地带的两侧低缓坡地上,附近一般多有溪流、小河汇入不远处的小山漾后再往东数里注入东苕溪,往北注入太湖,水上交通便捷。历年来在上述窑址采集的标本,有碗、盘、盅、豆、钵、洗、盂、罐、瓿、匜、钟、錞于等。

战国时期德清原始青瓷烧造的最大特点是容场范围进一步扩大,附近有小河、溪流经过的丘陵山坡一般多能发现窑址的遗迹,且遗物堆积丰富,说明当时的烧造量很大,同时也说明原始青瓷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从器物群来看,它改变了春秋晚期仅局限于碗、盘、盖单调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新器形,在大量烧造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大宗日用品碗、盘之类的同时,罐、瓿等大件储存器产量巨大,同时发现各窑址几乎都兼烧钟、錞于、鼎、熏等仿青铜礼器,器型、纹饰丰富多彩。战国时期的拉坯成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是对瓷土原料的选择与加工更加讲究,使胎料的可塑性增强,具体表现为瓷胎细腻呈灰色,胎体较春秋时期明显变薄。碗的造型变化最大,完全改变了春秋晚期厚重的直腹盅式碗的形态,以直口、弧腹、平底碗取而代之,采用一次拉坯成型,外底有线割痕迹,胎体自碗底起至口沿渐渐变薄,这种弧形的碗大小配套,在使用时与手掌更加体贴而又轻盈。杯、盅作为饮具制作时也是一次拉坯成型,最大腹径在接近底部处,因为重心下移,即使在盛满液体时稍稍晃动也不容易外溢。瓿、罐等储存器改变了春秋前期大口、直腹的形态,为小直口、丰肩、弧腹、平底,更加容易加盖封存,但是在制作时难于一次拉坯成型,则采用上下分制后接的新工艺。瓿的肩部最常见堆贴的铺首,是先用模具制作后胎接;仿青铜礼器的鼎、甬钟、熏、鼓座等,都是分别采取轮制、模制、堆贴、刻画等多道工艺以后合成,集中体现了战国时期德清原始青瓷成型技术的先进性。

冯家山遗址采集冯家山遗址采集

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手法多变,即便是最常见的碗也有多种纹饰,常见有弦纹、水波纹、瓦楞纹、堆贴“S”纹等。瓿、洗、杯、罐等堆贴的铺首用模具制作,铺兽有两种形式,一种较扁平、在牛鼻的位置突起一环形穿,有的作桥形,其中衔环轮廓分明,形态各异。罐的造型与瓿相似、不同之处是在肩部堆贴小圆穿,肩至上腹部有的装饰水波纹、弦纹、瓦楞纹、有的点戳正反两个“C”形纹组成的“S”形纹。尤其是那些仿青铜礼器的产品,都是以云雷纹为主体纹饰,集刻划、模印、堆贴、戳印于一体,纹饰繁缛,其风格与同期青铜器相似。

从窑址分布地形分析,应该是利用山坡的自然坡度、采用自然抽风技术的龙窑。从采集的标本来看,装烧采用叠烧法,为了防止器物粘连,改变了前期使用垫珠作为间隔窑具的方法,而改用一种白色的粉末状物质作为器物之间的间隔物、器物的内外底多留有此类白色物质,这对降低窑位,增加烧造量是有积极作用的。以往被认为到东汉时期才被广泛使用的窑床垫座窑具此时已大量使用,这种窑具呈筒形,上部为圆形托面,简身有镂孔,有的有刻画符号或记号,说明制瓷工匠已经认知窑场底部密温相对较低,需要用这种简形窑床垫座抬高其密位,以增加烧成的成品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窑炉装烧技术的改良与进步。

文物遗存

编辑
德清原始青瓷窑址出土大量仿青铜器器形的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类窑具。原始青瓷器的器形除了一般的日用器如:盘、碗、杯、盂、盅、盒等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礼器器形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提梁壶、提梁盂、镂孔长颈瓶、尊、簋、罍、罐、三足壶、鉴等;乐器器形有甬钟、錞于、句鑃、三足缶、悬铃和悬鼓座。

研究价值

编辑
德清原始青瓷窑址从商末周初直到春秋战国,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逐步提高制瓷工艺水平,包括原料的选择、釉料的配置、成型技术、装饰手段、窑具与窑炉技术等,是研究中国青瓷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德清原始瓷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德清原始瓷窑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经济开发区。

德清原始瓷窑址亭子桥窑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德清原始瓷窑址,路程约45.4千米,用时约42分钟。

下一篇 城山古城遗址

上一篇 钱山漾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