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清原始瓷窑址 编辑
德清原始瓷窑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经济开发区,地处龙胜村、龙山村的低山丘陵之上,集中分布的区域面积约6平方千米,是商朝至战国时期的遗址。
德清原始瓷窑址是一组原始瓷窑址群,数量多达40余处。商代窑址主要产品有印纹硬陶、带釉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主要器形有高足豆、罐等,在水洞坞窑址发现了商代龙窑遗迹。西周至春秋时期窑址主要产品有原始瓷鼎、卣、簋等,其中火烧山窑址考古发现窑炉3条,并在春秋早期就应用了碗类叠烧法。战国时期的窑址主要产品除碗、罐等日用器外,还大量发现鼎、豆、镂空瓶和甬钟、句鑃、錞于等仿青铜礼乐器的产品。其中,亭子桥窑址考古发现窑炉7条。德清商周原始瓷窑址规模大,延续时间长,保存较好,比较完整地建立了以德清为中心的浙北东苕溪流域原始青瓷窑址的年代学序列,从古陶瓷学的角度客观地展示了中国早期青瓷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对研究中国青瓷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2013年3月5日,德清原始瓷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德清原始瓷窑址
地理位置: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经济开发区
所处时代:商至战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175-1-175
亭子桥窑址
德清原始瓷窑址
商末西周时期
黄梅山窑址采集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
火烧山窑址出土
火烧山窑址挖掘现场
烧造技术上,未发现垫具,部分器物底部粘有极厚的砂层,当为直接将器物置于窑床上。从春秋早期后段开始出现间隔具,但数量极少,春秋中期前段大量发现,主要是一种近似于圆锥形的托珠,三个一组使用,春秋中期后段以后则又基本消失不见。浙江是原始瓷的重要产地,火烧山窑址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瓷窑址也是已发掘的最早的纯烧原始瓷的窑址,揭露了属于龙窑的窑床遗迹,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段空白,对于探索中国早期青瓷的烧造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国时期
亭子桥遗址采集
战国时期德清原始青瓷烧造的最大特点是容场范围进一步扩大,附近有小河、溪流经过的丘陵山坡一般多能发现窑址的遗迹,且遗物堆积丰富,说明当时的烧造量很大,同时也说明原始青瓷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从器物群来看,它改变了春秋晚期仅局限于碗、盘、盖单调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新器形,在大量烧造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大宗日用品碗、盘之类的同时,罐、瓿等大件储存器产量巨大,同时发现各窑址几乎都兼烧钟、錞于、鼎、熏等仿青铜礼器,器型、纹饰丰富多彩。战国时期的拉坯成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是对瓷土原料的选择与加工更加讲究,使胎料的可塑性增强,具体表现为瓷胎细腻呈灰色,胎体较春秋时期明显变薄。碗的造型变化最大,完全改变了春秋晚期厚重的直腹盅式碗的形态,以直口、弧腹、平底碗取而代之,采用一次拉坯成型,外底有线割痕迹,胎体自碗底起至口沿渐渐变薄,这种弧形的碗大小配套,在使用时与手掌更加体贴而又轻盈。杯、盅作为饮具制作时也是一次拉坯成型,最大腹径在接近底部处,因为重心下移,即使在盛满液体时稍稍晃动也不容易外溢。瓿、罐等储存器改变了春秋前期大口、直腹的形态,为小直口、丰肩、弧腹、平底,更加容易加盖封存,但是在制作时难于一次拉坯成型,则采用上下分制后接的新工艺。瓿的肩部最常见堆贴的铺首,是先用模具制作后胎接;仿青铜礼器的鼎、甬钟、熏、鼓座等,都是分别采取轮制、模制、堆贴、刻画等多道工艺以后合成,集中体现了战国时期德清原始青瓷成型技术的先进性。
冯家山遗址采集
从窑址分布地形分析,应该是利用山坡的自然坡度、采用自然抽风技术的龙窑。从采集的标本来看,装烧采用叠烧法,为了防止器物粘连,改变了前期使用垫珠作为间隔窑具的方法,而改用一种白色的粉末状物质作为器物之间的间隔物、器物的内外底多留有此类白色物质,这对降低窑位,增加烧造量是有积极作用的。以往被认为到东汉时期才被广泛使用的窑床垫座窑具此时已大量使用,这种窑具呈筒形,上部为圆形托面,简身有镂孔,有的有刻画符号或记号,说明制瓷工匠已经认知窑场底部密温相对较低,需要用这种简形窑床垫座抬高其密位,以增加烧成的成品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窑炉装烧技术的改良与进步。
地理位置
德清原始瓷窑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经济开发区。
德清原始瓷窑址亭子桥窑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德清原始瓷窑址,路程约45.4千米,用时约42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