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山漾遗址 编辑
钱山漾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千米的潞村古村落,常路乡钱山漾东南岸,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一个古文化遗址 ,占地面积23.4万平方米 。
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一批绸片、丝带、丝线等尚未碳化的丝麻织物,并出土了麻布片、麻绳等纺织品 ,还出土了陶器、骨器、玉器等大批新石器晚期的遗物 。钱山漾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的缺环,对中国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2006年5月25日,钱山漾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钱山漾遗址
地理位置:湖州市东南7公里处(钱山漾东岸南头的百廿亩村)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天
占地面积:23.4万平方米
保护级别: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Ⅰ-86
所处年代:新石器时代至周
2005年钱山漾遗址进行第3次发掘的情形
钱山漾一直是古原始社会晚期的一个村落遗址,已有4400年至4200年的历史,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绢片、丝带、丝线是已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织品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慎微之首次发现了钱山漾遗址 。
新中国建立(1949年)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等文物部门作过多次考察 。
1956年3月,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专家们对钱山漾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 ,发掘坑位在遗址的南北两端,开探方10个,发掘面积为390.5平方米 。
1958年3月,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专家们对钱山漾遗址进行了第2次考古发掘 ,发掘坑位在遗址的北部,开探方13个,发掘面积341平方米 。
2005年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博物馆联合对钱山漾遗址进行了第3次考古发掘 。
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博物馆联合对钱山漾遗址进行了第4次考古发掘 。
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钱山漾遗址北部区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 。
钱山漾遗址全景(摄于2005年)
1958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绸残片
钱山漾遗址发掘现场
2006年5月25日,钱山漾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对湖州市人民政府提交的《关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山漾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予以立项的请示》予以批复,同意钱山漾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并要求保护规划编制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有关规定开展,从保护钱山漾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出发,突出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重点考虑遗址本体保护措施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
2005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带
相关资料显示,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中国丝绸随之传向全球。三国时德清“永安丝”入贡,唐代吴绫与蜀锦齐名,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上屡屡出现它的身影。两宋,由鲁桑改良而来的“湖桑”极大地推动了桑基鱼塘循环经济的发展,缫丝技艺成熟,丝织名品层出不穷。明清之际,伴随南浔、双林等江南市镇的兴起,辑里湖丝以其“白、净、圆、韧”闻名。明清两代,湖丝不仅广销中国国内官私织造,还深受欧亚喜爱。
钱山漾文化
2014年11月,学术界正式将钱山漾1期文化遗存命名为“钱山漾文化”。这一文化与年代稍晚的“广富林文化”一起,填补了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的缺环 。
2016年10月18日,“源·流——纪念钱山漾遗址考古发掘60周年暨慎微之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在湖州市博物馆开幕 。
2017年3月7日,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传承中心)正式开馆 。
钱山漾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千米的潞村古村落 。
钱山漾遗址
交通
途经钱山漾遗址的公交线路有湖州公交102路A、湖州公交103路B、湖州公交107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