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昌桥 编辑

浙江省湖州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昌桥寿昌桥

寿昌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二都村,是武康通往杭州古驿道跨越上渚河的交通桥,始建于南宋。

寿昌桥南北走向,为单孔实腹圆弧石拱桥,现桥长约50米(原桥长32.85米)、高9.45米、净跨17.4米、矢高7.16米、桥基宽4.25米、桥顶面宽2.74米,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是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已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单孔石拱桥。该桥主体结构完整,基本保持南宋时期的原貌,体现古代江南水网地区拱桥特色和建桥技术的高超水平,是研究宋代石拱桥的珍贵实物例证。

2006年5月25日,寿昌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寿昌桥

地理位置: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二都村

所处时代:宋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543-3-24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寿昌桥始建于南宋。

2006年,维修时对寿昌桥表面覆土进行了清理,现桥长约50米,而从南北两端的如意石的距离判断,寿昌桥原长32.85米。

主要格局

编辑
寿昌桥南北走向,为单孔实腹圆弧石拱桥,现桥长约50米(原桥长32.85米)、高9.45米、净跨17.4米、矢高7.16米、桥基宽4.25米、桥顶面宽2.74米,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桥面平面的处理也别具匠心,桥顶面与桥堍坡脚也是自下而上收分,形成双曲的平面,在桥面两端与地面结合部位稍稍反曲。

寿昌桥寿昌桥

主要建筑

编辑

综述

寿昌桥,又名上渚桥、哑子桥,拱券部分未见大修痕迹,后期改动较大的是桥面坡度的调整。由于该桥拱券矢高较大,原桥面坡度较陡,后人延长桥面减缓坡度。南北端引桥部分现已埋入地下,桥上构件佛教意识浓郁,如望柱头饰莲花瓣,护栏凿成须弥座都渗透佛家禅说。桥栏用整石制作,桥额双钩楷书“寿昌”桥名。

寿昌桥

桥面

寿昌桥桥面由两条与桥身平行的侧石和与之垂直的石板或踏步铺设而成。侧石外沿设栏板望柱,内凿防滑凸棱,其两端外侧镌刻圭脚纹样。桥面中部因弧度较平缓,不设踏步,其两侧为缓坡台阶,以供上下。桥栏须弥座式,用整石制作,造型简洁面厚重:间置覆莲式望柱,柱身方形。桥正中两侧刻有双钩楷书“寿昌”两字桥名。拱券石与桥面侧石之间的条石浮雕乳丁纹和卷云纹(暂称为仰天石),为江南宋桥常见的装饰纹样。

桥拱

寿昌桥桥拱园弧形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桥拱券为十一节分节并列砌筑,无伏券。桥身两侧山花墙自下而上逐渐叠涩收分,墙体对称设置两个长系石梁和一个由明柱与鰲头石梁构成的间壁,将左右两侧相对的拱墙互相拉住,拱墙被分割成两块,减少了拱墙厚度,增加了桥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拱券底宽3.71米、顶宽2.74米,自下而上收分接近1米,使拱券压力减少,推力增大,在尽可能增大跨度的同时,减少了桥的通高,使桥面平弧以便于人及车辆上下。

桥身

寿昌桥桥身金刚墙用块石错缝顺砌,逐层收分。桥身两侧四面有楹联石,楹联石上端由横贯桥身的整头石(有的称长系石)紧压,使之形成框架,强化了墙身上下左右间的联系。这种横贯桥身的鳌头石全桥共用六根。出露桥身的部分(鳌头石)成为桥的装饰。在拱券项端直至金刚墙两端的上面,由压券石顶贯穿整桥,帮助拱券承载了一定的力。压券石之上有仰天石,其上置栏板。

文物价值

编辑
寿昌桥结构科学、造型优美、装饰古朴、保存较好,是浙北杭嘉湖乃至长江三角地区已发现的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单孔石拱桥。整桥石材采用当地的武康石,紫褐色的桥身青滕缠绕如长虹饮涧,具有较高的文物古建筑价值。整桥主体结构完整,基本保持南宋时期的原貌,体现古代江南水网地区拱桥特色和建桥技术的高超水平,是研究宋代石拱桥的珍贵实物例证。

保护措施

编辑
1989年,寿昌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寿昌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寿昌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二都村。

寿昌桥

交通信息

乘坐德清县内公共交通德清105路至岭窑站下车,步行240米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