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桥及潘孝墓 编辑

浙江省湖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潘公桥及潘孝墓潘公桥及潘孝墓

潘公桥及潘孝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兴区龙泉街道苕、较两溪汇合处。潘公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潘孝系潘季驯祖父,因潘季驯治理黄河和运河有功而同受皇帝恩赐,潘孝墓规格等级较高。

潘公桥为三孔石拱桥,南北向跨龙溪港。桥长55.9米、宽5.2米、拱跨15.5米、高9.5米。南坡设踏步五十级,北坡踏步四十七级。潘孝墓,当地俗称为箬帽坟,该墓墓道西北至东南向,碎石铺筑,全长约200米,尚存石室三穴合葬三合土墓圹,墓冢直径6.4米,高4米;墓冢外围有垣墉,开口处宽11.6米,高1.4米。潘公桥造型古朴,形制精美,为湖州清代晚期石拱桥的典型代表之一。历史上向来为湖州城北重要交通要道,对湖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潘孝墓规格等级较高,为湖州地区代表性明代墓葬。

2013年3月5日,潘公桥及潘孝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潘公桥及潘孝墓

地理位置: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龙泉街道苕、较两溪汇合处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016-3-31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长度:57.5 m

宽度:6.6 m

历史沿革

编辑
明万历十三年(1585)三月至明万历十八年(1590)十月,潘季驯创建潘公桥。

清道光十七年(1837)九月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四月重建潘公桥,改五孔平桥为三孔拱桥。

2009年12月,浙江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推荐将潘公桥及潘孝墓列入京杭大运河的拓展项目。

建筑格局

编辑
潘公桥长57.5米,宽6.6米,高9.5米,主孔净跨15.5米,拱矢高8米南北孔净跨 9.3 米,拱矢高5米,气势宏壮。整桥采用略点紫红的花岗岩石材建造,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金刚墙错缝平砌:南边踏步50级,北边踏步47级。桥额楷书“重建潘公桥”,其上有“放生官河”铭文。桥面两侧设吴王靠桥栏,内侧刻捐助者名录及纪年。潘公桥共有4副对联。桥东面主联为“胜举重兴,两岸行人欣利涉;宏规大起,同时宝塔告成功”,此联表达了当时道场塔维修告成,潘公桥兴修竣工,人们无比喜悦之情。桥东面副联为“鳌柱高撑,惠周梓里;龙溪叠锁,瑞聚苏城”。桥西面主联为“苕水西来,龙脉远从天目注:毗峰东峙,螺囊低向镜心涌”,描述了四周形胜和河道流。桥西面副联为“跨岸虹垂,双桥接影;卧波龙偃,二水安流”。

潘孝墓墓冢凸起于坡顶似覆盖的斗笠,当地俗称其为箬帽坟。尚存石室三穴合葬三合土墓圹,墓冢直径6.4米,高4米;墓冢外围有垣墉,开口处宽11.6米,高1.4米。该墓墓道西北至东南向,碎石铺筑,全长约200米。墓表立柱为武康石质,方形抹角,立柱上部饰浮雕仙鹤祥云纹,柱头雕有蹲式瑞兽。

潘公桥及潘孝墓

文物遗存

编辑

石翁仲立像石翁仲立像

潘孝墓的墓道中存有石翁仲立像一尊,墓表立柱二处,残石马一件。石翁仲立像为太湖石质,文官形象。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潘季驯,明末著名的治河专家,也是明代治河对后世影响的人物之一。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潘季驯四次主持治河工作,成绩显著,特别是束水攻沙论的提出,对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传说轶事

建桥原因

清初的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里记载了一个传说故事:“尚书幼时,晚步龙溪渡口,闻水底二人语,明午替死者至矣。知其鬼也。翠午命人守之,果一人坠水,救之。尚书誓得大志,必造一桥,后果以十万金,起桥渡口,名潘公桥。”故事里的潘季驯救人做好事,造桥也是为此。潘季驯的同僚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专门写过《潘公桥潘公桥碑亭香公桥吴王靠桥栏上的捐助题刻记》,详细地记载了建造潘公桥的来龙去胁,世明确交代了潘季驯造桥的动因:他的父亲傲庵公见湖州临湖门外,苕雪二水在此夹会,“而两岸之间雨水时至,不辨牛马,一苇之航,岁有覆溺,庵公戚焉,尝欲桥于二水之会,以安里人,而资志以没”。潘季驯一直记挂着父亲的遗愿,“少保公每念之,辙歌涕数行下也”。

文物价值

编辑
潘公桥造型古朴,形制精美,为湖州清代晚期石拱桥的典型代表之一。历史上向来为湖州城北重要交通要道,对湖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潘孝墓规格等级较高,为湖州地区代表性明代墓葬。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潘公桥及潘孝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潘公桥及潘孝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龙泉街道苕、较两溪汇合处。

潘公大桥

交通指引

吴兴区人民政府距离潘公桥约8.0千米,驾车约16分钟到达。

下一篇 双林三桥

上一篇 寿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