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黄山遗址 编辑
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小黄山,面积约50000平方米,是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
小黄山遗址发现于1984年。2005年3月22日,进行发掘。遗址堆积厚1~2米,依据文化堆积内涵和地层叠压的相互关系,小黄山遗址文化内涵分成四个阶段,第四阶段堆积遗物显示为良渚文化晚期遗存,前三阶段遗存为小黄山遗址堆积的主体,文化内涵丰富。小黄山遗址,对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出土的石雕人首应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已发现的最早的石雕人首,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小黄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小黄山遗址
地理位置: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小黄山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约 5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171-1-171
所属文化:上山文化
2005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曹娥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专题调查时确认并发现小黄山遗址下部堆积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年代跨度大,延续时间长。
小黄山遗址
综述
小黄山遗址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小黄山遗址发现大量可能用于储藏坚果或块茎类淀粉植物的储藏坑,多方形、圆形,坑壁陡直规整,坑底平整,最大储藏坑直径达1.9米,坑深1米左右。部分储藏坑上口长方形,下部圆形,坑底置放石磨盘,个别土坑口小底大略呈袋状,还存在大坑套小坑的现象。储藏坑周围常有柱坑类遗迹发现,分析推测储藏坑上应该有简陋棚蓬建筑覆盖。在B区还发现火塘遗迹。在居住区边缘发现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座,头向东,随葬夹炭红衣陶圈足盆、夹炭红衣陶圈足罐各一件。在A区还发现当时临沟有一排长25米以上的建筑。
第一阶段地层出土了大量器物,其中陶器以夹砂红衣陶占绝大多数,陶器胎壁粗厚,器形硕大,制作原始。平底器、圈足器为主,圜底器少见,不见三足器。器种单调,盆、钵、盘、罐、釜为基本陶器群,盆、盘、钵数量多,形态丰富。绝大部分陶器素面红衣,少量陶器口沿部刻划有网格纹,绳纹少见。陶器口沿、肩腹部流行把手(鋬)或系。夹砂红陶敞口平底盆形态特征与浦江上山遗址出土夹炭红衣陶平底敞口盆十分相似。
第一阶段地层还出土了大量采自河漫滩的砾石料,许多砾石上留有人工打击的痕迹。玄武岩质磨盘、饼状磨石出土数量多,最具特征。磨制石器数量不多,岩性以凝灰岩、硅质泥岩居多。石锤、穿孔石器及便于捆绑的石球也很具特色。这一地层还发现了石雕人首,由砾石制成,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陶器中夹砂灰陶数量明显增加,陶器胎壁趋薄。平底器、圈足器、圜底器为大宗,不见三足器。盆、钵、罐、釜、豆为常见陶器群。敛口钵、双腹豆、夹砂灰陶折肩卵腹绳纹釜、甑等陶器的形态特征,交错拍印(滚压)绳纹、镂孔放射线和红底白彩的装饰风格等与萧山跨湖桥类型文化同类陶器有着传承发展关系。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少量夹炭陶。夹炭红衣陶红色艳丽、夹炭黑陶黑色乌黑纯正。圜底器、平底器、圈足器常见,不见三足器。夹砂灰陶圜底釜、双鼻与口部齐平的平底罐、平底盆、平底盘、钵和小杯常见。绳纹流行,部分陶器外壁残存制作陶器时草刮痕迹。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堆积遗物显示为良渚文化晚期遗存。
墓葬
小黄山遗址B区T1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竖穴坑墓(长140厘米,宽60厘米,深20厘米),头部朝东,因为墓穴面积狭窄,考古人员确认它为小孩的墓穴,随葬品有夹砂红衣陶圈足盆、夹砂红衣陶圈足罐各1件。该墓葬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墓葬具有很多的相似性。
小黄山遗址出土陶器
尖底瓶
小黄山遗址出土尖底瓶
石雕人首
石雕人首
地理位置
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小黄山。
小黄山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小黄山遗址,路程约12.7千米,用时约26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