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纤道 编辑
古纤道,原名纤塘、远道塘、纤道桥,位于浙江省浙东运河绍兴段,它自东而西穿越绍兴全境,绵延40余公里,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纤道桥是由石礅梁桥间以数十座拱桥、梁桥构成的水中长桥。
古纤道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为萧绍运河而建。《唐地理志》载:“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筑。”。后依萧绍运河延至萧山、上虞。明、清两代数次修葺,改用石甃。钱清境内的古纤道自顾家荡起,至余诸板桥止,全长9750米,皆为石砌纤道。钱清境内的古纤道长约2.5公里,条石砌筑长堤,石板铺设路面。纤道伸展在宽阔的运河中间,两面环水,笔直无曲。
1988年1月13日,古纤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古纤道
地理位置:浙江省绍兴市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3-0070-3-18
批准单位:国务院
古纤道
唐代中叶以后,绍兴的瓷器、丝绸、茶叶、黄酒成为大宗商品被大量运销外地,陆上交通运输已不能适应需要。纤道就是在急切需要发展水路运输的情况下,于唐元和十年(815年),由浙东观察使孟简主持,依岸筑起纤道,供行舟背纤,故名纤道,又叫纤塘、官塘、运道塘。
古纤道初为泥塘,明弘治间改青石板铺砌,实岸处石板路面与岸坎浑然一体,遇水面则架筑桥梁,是古越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绵延近75千米。建成之后,舟运称便。
清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乡绅士章文镇、章彩彰重修,匠人毛文珍、周大宝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绍兴县修筑官塘委员会对古纤道作了较大修缮。
1983年、1989年,古纤道再行重修。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运河上来往船只已由昔日的人力驱动变为机械驱动,古纤道的功能也由单一的行舟背纤而发展成为观光旅游、欣赏水乡景色等多种用途。
古纤道
渔后古纤道全长183米,两面临河,共30余孔,每孔跨度25米不等,平均跨度3.6米。纤道平面通体以两块石板平铺而成。该纤道东起20米处设单跨梁桥一座,即渔后桥,桥台以条石顺丁错缝叠砌而成,桥面以三块石板铺设而成,长5.2米,宽2米,净跨3.7米。桥东、西两边各设10级、11级台阶,台阶略呈喇叭形,上窄下宽,不设栏板与垂带。纤道整体保存尚好,但因年久失修,局部已有坍塌现象。
古纤道
荫毓桥
荫毓桥是古纤道上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14.45米,拱圈呈马蹄形,近似中国园林中的月洞门。拱圈两侧间壁上镌有联语:“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蕴含了汉晋两代在这一带活动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中郎)和“竹林七贤”阮籍叔侄的历史故事。
太平桥
座落阮社运河上的太平桥,桥南北走向,桥长约50米,南端为拱桥,桥孔净跨径10米;北端为9孔,为净跨径3一4米的石梁桥,是一座拱桥和高低石梁相结合的多跨桥梁,大小舟船至此可分道通过。桥上石栏雕刻精湛,对立石狮栩栩如生。
古纤道风光
古纤道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为萧绍运河而建。《唐地理志》载:“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筑。”嘉庆《山阴县志》亦载:“官塘在县西十里,自西郭门起至萧山县共百里。旧名新堤,即运道塘。” 古纤道又可分为实体纤道路和石墩纤道桥二种。石墩纤道桥又名“铁锁桥”,在阮社太平桥至湖塘板桥一带的运河上即有两段。清代《重修古纤道桥碑记》云:自太平桥起至板桥止,所有塘路以及宝、玉带桥,共计281洞。
地理位置
古纤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浙东运河绍兴段。
绍兴古纤道
交通信息
公交:绍兴市区5、88路到柯桥城区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