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 编辑

浙江省绍兴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

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柯岩风景区内。柯岩造像具体雕凿年代不详,摩崖题刻多为清代雕凿。

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由柯岩造像和柯岩摩崖题刻组成,柯岩造像雕凿在采石遗留下的孤岩内,窟高16.8米,中间雕凿高12米弥勒造像一尊,石骨泥塑,造像采用圆雕技法,线条流畅,岩顶刻有葫芦形塔刹。柯岩摩崖题刻有10多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云骨”“柯岩”紫府洞天”“蚕花洞”等题刻。柯岩造像为浙江最大石佛之一,为一石所成,雕刻技法精湛,整体线条流畅,为研究宋代造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2013年3月5日,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

地理位置: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柯岩风景区内

所处时代:宋、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28-4-03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柯山小志》记载:“石佛高五丈六尺。相传隋开皇年间有石工发愿为此,未成而逝,以禅之子,子复禅孙,三世讫功。”清《嘉庆山阴县志》载:“柯山寺在县西三十里,晋永和年间敕建。旧志:产石,为民所采成岩洞,巧匠琢为佛。唐以来创寺覆之。”后寺倾圮,明副使黄猷吉重建,更名普照寺。

20世纪70年代,寺圮佛存,但佛双手及膝部以下遭毁。

1997年,文物部门主持修复石佛双手。

2015年,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立项保护工程启动,工程分两期,一期是柯岩云骨和文昌阁的摩崖题刻,二期是柯岩造像和七星岩的摩崖题刻。

建筑特点

编辑

综述

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由柯岩造像和柯岩摩崖题刻组成,柯岩造像雕凿在采石遗留下的孤岩内,窟高16.8米,中间雕凿高12米弥勒造像一尊,石骨泥塑,身躯硕壮,螺发,宽颐,广额,双眼微俯视,高鼻薄唇,两耳垂肩,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手作说法印,造像采用圆雕技法,线条流畅。岩顶刻有葫芦形塔刹。云骨摩崖题刻在造像东约20米另一处孤岩上,清光绪二年(1876年)所刻。文昌阁在造像西首约15米处小山上,周边有清代摩崖题刻4处;七星岩有摩崖题刻4处,其中一处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所刻;蚕花洞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摩崖题刻一处。

柯岩造像

柯岩造像,坐落于一巨型孤岩之中,是浙江省著名石佛之一。孤岩高27.3米,底部周长约50米,气势雄伟。孤岩中部东南向开石龛,龛高16.8米,龛内雕凿弥勒佛像一尊。佛像高12米,通体圆雕;螺发肉髻,广额宽颊,隆鼻薄唇,双目微启略微俯视,双耳垂肩,法相丰颐庄严;左手抚膝,右手作说法阐经印;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舒肩袒胸,全跏趺坐式,仪态恬静端庄,具有唐代佛教造像风格。据史料记载,佛像始凿于隋,竣工于唐。有一种观点认为佛像系宋代所凿,具体雕凿年代不详。

柯岩造像

文物遗存

编辑
柯岩摩崖题刻,有10多处,多为清代雕凿。保存较为完好的有:

云骨云骨

“云骨”摩崖题刻,位于柯岩造像之东的一座石柱上。“云骨”二字,为隶书,左旁有楷书跋语。其撰文精炼,措辞华丽,简述了柯山自三国吴赤乌年间开始采石的历史。清光绪二年(1876年),“瘦生铭,歗梅书”。“瘦生”是柯山乡间学者沈孳梅的字,“歗梅”是兵部主事沈成烈的号,“歗”字通“啸”。云骨石柱,高30余米,上宽下窄,底围4米,最薄处不足1米,顶端古柏苍翠,虬枝横斜。远观一柱烟霭,袅袅升空,为柯岩“炉柱晴烟”一景,又有“天下第一石”之誉。

“柯岩”二字,为篆书,左旁亦有跋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会稽陶濬宣题刻。“南无阿弥陀佛”,楷书,下署大庆寺等十寺十僧敬镌,刻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文光射斗”无年款,楷书。此数个题刻均雕凿在柯岩文昌阁后的峭壁上。

“紫府洞天”四字,楷书阳刻,在文昌阁后。为一小佛龛眉额。上、下款署“咸丰三年小春谷旦”、“里人沈其回敬勒”。

“蚕花洞”摩崖,上为“蚕花洞”三字,楷书。下为“化鹤飞来”四字,行草书。两者合为一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光山熊先畴书,刻于蚕花洞口岩壁上。

“古七星岩”,无年款,隶书;“幽胜留名”题刻,无年款,楷书。刻在七星岩内岩壁上。

摩崖题刻

文物价值

编辑
柯岩造像为浙江最大石佛之一,为一石所成,雕刻技法精湛,整体线条流畅,为研究宋代造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柯岩风景区内。

柯岩造像

交通信息

乘坐绍兴市内公共交通专1001路、177路、177A路至碧波铃站下车,步行380米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