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穆之(生卒年不详),字宪祖,小字虎生(《晋书》因避唐高祖祖父李虎之讳改作武生),荥阳郡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人,东晋时期将领。征虏将军、豫州刺史毛宝长子。毛穆之从桓温平蜀取洛,多有战功,后从温伐燕,凿钜野百余里,引汶会于济川。前秦围襄阳时奉命往救,始至而朱序败,后救援梁、益二州,抵御前秦,病卒于巴东,谥号为烈。因与哀靖皇后王穆之同名而称字,后又因权臣桓温母亲孔氏名字有“宪”字而再称小字。故此史书中又称毛宪祖和毛虎生。
2024/10/07
9007
-
司马无忌(?-350年),字公寿,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六弟曹魏中郎司马进曾孙,谯愍王司马承之子。太宁二年(324年),袭封谯王,历任员外郎、屯骑校尉、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迁任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出任辅国将军、长沙相、江夏相、南郡河东二郡太守。永和二年(346年),跟随大司马桓温灭亡成汉,进号前将军。永和六年(350年),逝世,追赠卫将军,谥为烈王。
2024/10/07
6817
-
周抚(?~365年),字道和,汝南郡安城县(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东晋时期名将,梁州刺史周访之子。周抚刚强坚毅,颇有父风,承袭寻阳县侯,拜鹰扬将军、武昌太守,参与王敦叛乱。王敦败亡,经过王导引荐,出镇襄阳。误中后赵将领郭敬“循环浴马计”退兵,坐罪免官。咸和初年,得到王导起用,从平苏峻之乱。大司马桓温征讨蜀郡,负责平定叛乱。镇守蜀郡三十年,威名远播,政治安定,官至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建成公。兴宁三年(365年),逝世,追赠征西将军,谥号为襄。
2024/10/07
7309
-
徐龛(?~322年),东晋时期军阀将领。西晋末年,聚集流民数千,被推举为流民帅,在兖州一带劫掠百姓,几年后,割据泰山郡。后被晋元帝司马睿封为泰山太守,后反复投降东晋与后赵之间,自称安北将军、兖州刺史。
2024/10/07
1970
-
何桢(生卒年不详),一作何祯,字元干,庐江潛(今安徽潛山县)人。中国晋武帝时官员、将领。何桢于魏青龙年间(233年-236年),为扬州别驾。正始年间(240年-249年),为弘农太守,拜廷尉。入晋后,为尚书光禄大夫。泰始七年(271年),单于刘猛叛,晋武帝遣娄侯何桢持节讨伐。何桢素有志略,诱左部督李恪杀死刘猛,于是匈奴震服,积年不敢复反。何桢的著作今存《许都赋》1篇,已残缺,无以窥其大概,此赋为奉命之作,《太平御览》引《文士传》。何桢原有集,《隋书·经籍志》注云5卷,已佚。
2024/10/07
2908
-
华廙(生卒年不详),字长骏,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禹城县)人。西晋时期大臣,曹魏太尉华歆之孙。太常华表之子。华廙出身平原华氏,气量宏大,思维敏捷,有才有义。泰始初年(265年),授予冗从仆射,历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都督河北诸军事。太康初年,袭封观阳县伯,拜城门校尉,迁左卫将军,官至中书监。晋惠帝即位,加侍中、光禄大夫、尚书令,进为公爵,开府仪同三司。年七十五卒,谥号为元。
2024/10/07
3443
-
宝寿公主(1060年7月31日—1112年),宋仁宗赵祯第十二女,母为周贵妃,同母姐鲁国公主。嘉祐六年三月壬寅(1061年4月11日),封宝寿公主。嘉祐八年(1063年)五月,进顺国长公主。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进封冀国大长公主。宋神宗元丰五年(1083年)十二月,改封魏国大长公主,下嫁开州团练使郭献卿。政和二年(1112年)去世,时年五十三岁,追封为燕、舒国大长公主,谥曰“懿穆”,后改追封为懿穆大长帝姬。
2024/10/07
6075
-
郭献卿(?—1106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大臣,宋仁宗女婿,赠司徒郭崇仁曾孙。出身太原郭氏。初历左领军卫大将军,娶宋仁宗女宝寿公主(即冀国大长公主)。改开州团练使。又改明州观察使。宋哲宗年间,特起复如故。去世,累赠武泰军节度使。
2024/10/07
1120
-
"前后七子"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标榜所谓的"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这种复古,实为拟古。这群作家凭着少年锐气,起身反抗箝制士人思想,迂腐不通的八股文以及雅正有余,生气缺乏的台阁体。然而,前后七子振兴散文诗歌的目的并未达成,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以模拟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洁身自好的士人感到厌恶,无不望而却步。
2024/10/07
2410
-
[清](一六八一-一七四二)字子宜,一字积山,号水莲,一作水莲居士,仁和(今杭州)人。雍正七年(一七二九)贡生。工书仿苏轼。鉴赏书画,别其赝甚精。卒年六十一。著遵闻斋录、积山诗文集。
2024/10/07
9003
-
汤右曾(1656至1722)字西厓,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进士,官吏部侍郎。以逸笔写山水,著墨无多,舒展自查初白(慎行)有诗称之。工行楷,遒媚似苏轼。诗与朱彝尊齐名。有怀清堂集。卒年六十七。参见《浙江通志》《国清朝别裁诗传》《敬业堂集》《分甘馀话》、畊《砚田斋笔记》《桐阴论画》《画传编韵》《清画家诗史》。
2024/10/06
9751
-
陈尧叟(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阆州阆中县(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后迁居河南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左谏议大夫陈省华之子。北宋官员。端拱二年(989年)陈尧叟状元及第,授其为光禄寺丞、直史馆,迁秘书丞。充三司河南东道判官,迁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代还,加刑部员外郎,为度支判官。再为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还朝后,拜主客郎中、枢密直学士,知三班兼银台通进封驳司。河决澶州,为河北、河东安抚副使,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迁工部侍郎。真宗出征澶渊,命其先赴北寨按视。景德
2024/10/06
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