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桥 编辑
关桥(1935年7月2日-2022年12月26日),男,汉族,出生地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襄汾人,生前系航空制造工程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
2022年12月26日,关桥院士逝世。
中文名:关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省太原市
出生日期:1935年7月2日
逝世日期:2022年12月26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鲍曼高等工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
籍贯:山西襄汾
性别:男
1935年7月2日,关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
1952年10月—1953年7月,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俄语。
1953年9月—1959年1月,在莫斯科鲍曼高等工学院学习焊接专业,毕业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59年2月—1959年11月,在一机部九所热加工研究室工作。
关桥
1959年11月—1963年4月,在莫斯科鲍曼高等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焊接结构学,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63年4月—1963年12月,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留学生管理处工作。
1963年12月—1979年11月,在三机部六院九所焊接研究室工作。
1979年11月—1984年4月,担任三机部第625研究所航空特种焊接工艺研究室主任。
1984年4月,担任航空工业部第625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87年,任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焊接研究室研究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在担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期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国际焊接学会(IIW)第47届年会。
关桥长期从事航空制造工程中特种焊接科学研究工作。
2022年12月26日,关桥院士逝世。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关桥是“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新技术的发明人,解决了影响壳体结构安全与可靠性的焊接变形难题,指导了高能束流(电子束、激光束、等离子体)加工技术、扩散连接技术与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组合工艺技术、搅拌摩擦焊接等项新技术的预先研究与工程应用开发;在焊接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关桥颠覆了“焊接变形不可避免”这一传统认识,解决了航空航天板、壳、壁板类典型构件焊接压屈失稳变形这一世界性难题,创建了“低应力无变形焊接理论和方法”;在航空焊接工程领域,关桥在科研生产一线主持和指导了多项特种焊接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解决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航空涡喷系列发动机等诸多型号研制中的焊接变形关键技术难题,填补了多项中国国内空白;关桥根据国际上技术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先后倡导建立了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航空连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促进了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和航空连接技术基础研究的深入、带动了行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应用,在国防武器和航空装备的设计与研制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科技获奖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获奖年份 |
---|---|---|
《航空制造工程手册·焊接分册》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8年 |
- | 光华工程科技一等奖 | 1996年 |
薄壳结构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方法及其装置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1995年 |
航天火箭铝合金储箱筒段纵缝焊接变形控制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4年 |
焊接瞬态热应变云纹测试及图像计算机处理技术研究 | 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0年 |
WP-7B、WP-13薄壁机厘焊接应力与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85年 |
钨极脉冲氩弧焊及薄壁构件悬空自动焊工艺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年 |
学术著作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8年 | 《焊接手册·焊接结构》 | 关桥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1996年 | 《航空制造工程手册·焊接》 | 关桥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1995年 | 《焊接结构生产工艺 机械化与自动化图册》 | 关桥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关桥对学生认真负责,对于论文质量“锱铢必较”,包括标点符号关桥都要仔细检查。
关桥认为,现在很多工作都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要发挥团队智慧,“学会欣赏别人、不断完善自我、发挥群体智慧、矢志振兴中华”,是关桥的座右铭,也是他送给年轻人的寄语。
讲座报告
2009年9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学术报告会在新主楼第二报告厅举行,关桥作了题为“航空航天制造工程中的特种焊接连接技术”的报告。
2009年10月10日,关桥到南昌航空大学作了题为《航空航天制造工程中的特种焊接、连接技术》的专题报告。
荣誉表彰
年份 | 荣誉称号 |
---|---|
1994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89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1991年 | 航空航天部航空金奖 |
1996年 | 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 |
1998年 |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
1999年 | 国际焊接学会(IIW)终身成就奖 |
2000年 | 国际焊接学会荒田吉明奖 |
2005年 | 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
2005年 | 英国焊接研究所BROOKER奖章 |
2006年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 |
2006年 | 中航集团“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 |
2016年 | 航空航天月桂奖 |
2017年 | 国际焊接学会FELLOW奖(IIW Fellow Award) |
丁衡高兼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1月— 1988年1月)、第十届北京市人大代表(1993年1月—1998年1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1月—2003年1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1月—2008年1月)、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航空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焊接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务。
关桥长期致力于中国焊接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焊接力学理论研究领域,有重要建树,是中国航空焊接专业学科发展的带头人 。(中国院士馆评)
关桥是推动中国科技走向繁荣昌盛的担当者和领军者 。(《中国航空报》社评)
关桥是中国航空焊接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也是中国飞行器制造工程中多项特种焊接技术的开拓者 。(《中国科学报》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