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宝卷 编辑
河西宝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而河西宝卷则在继承的同时将之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
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河西宝卷
批准时间:2007年6月5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遗产编号:Ⅰ-13
源于变文说
传承人展示祖传“河西宝卷”
源于宗教说
演唱场面
源于北方宝卷
除了民间教派对河西宝卷的影响之外,河西宝卷与北方宝卷的同源同流关系还可以通过河西宝卷与其他北方宝卷存在大量共有卷目来证明。车锡伦先生经过比较“山西流传民间宝卷目”与“甘肃河西地区流传抄本民间宝卷目”,认为河西宝卷同北方的民间念卷和宝卷属于同一个系统。中有三分之一的卷目在国内其他地区有流传。车锡伦先生的这一结论是建立在严谨的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题材类别
社会类
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是河西宝卷的主要内容,由于这里的人民常年从事农牧业生产,都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因而这部分内容在流传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改编和加工,使同一宝卷在不同地区的手抄本几乎完全一致,如《丁郎寻母宝卷》、《继母狠宝卷》、 《遭 劫宝卷》等。这类宝卷数量最多,质量也比较高,是最基本的一类。
历史类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在这里,西汉名臣张骞被匈奴软禁十余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匈奴,这里也留下了苏武牧羊的足迹,另外,历代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也传到了河西,河西人民为了表达对他们的爱戴之情,就把他们唱进了宝卷。由于这一类宝卷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成了人们最喜爱的一类,著名曲目有《昭君宝卷》、《孟姜女哭长城宝卷》、《康熙宝卷》、《包公错断阎叉三宝卷》等。
娱乐类
甘肃是一个民间故事非常丰富的地方,民间故事自然也成了宝卷最主要的题材。因为这一类宝卷神话色彩浓厚,故事情节动人,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强,所以群众也比较喜欢,主要曲目有《天仙配宝卷》、《劈 山救母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何仙姑宝卷》 等。这一类宝卷数量也比较多,仅次于描写社会生活的宝卷数量。
教育类
河西宝卷也是河西人民教育和启发子孙后代的主要方法,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宝卷选取了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童话故事做题材,运用神奇的幻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渲染故事,使这一类的宝卷既曲折动人又饱含鲜明的教育主题,如《老鼠宝卷》、《鹦哥宝卷》等。
佛教类
这类宝卷是从敦煌佛教变文发展而来,主要目的是演释经文、宣扬教义、劝人行善,这类宝卷的代表曲目有《目连三世宝卷》、《唐王 游地狱宝卷》、《劈山救母宝卷》 等。
艺术特征
演唱场面
河西宝卷以“讲”或“说”的形式来表现。而韵文则是为了寄寓善恶褒贬、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而采用的手法,以“吟”或“唱”的形式来表现。韵文体宝卷融会了各种曲调,亦加进了部分凉州民歌调,如《哭五更》、《莲花落》、《十劝人》等。
河西宝卷的基本形式是韵散结合,散说部分一般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起强调作用,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就散说与韵文部分的比重说,韵文多于散说。通常情况下,河西宝卷由开头、过渡、散说、韵文和结尾五部分构成。
古本河西宝卷
有一人念卷、众人和佛的方式,韵文部分一人唱,众人和,散文部分由念卷人一人宣读或讲解;通常要找一个或几个和佛人坐在念卷人旁边和佛(也有所有听卷人一起和佛的)。有时候是一人念卷,他一个人承担所有宝卷说唱演出。也有两人念卷,一人负责散文部分,另一人负责韵文部分,有时候则是一个人念通散文部分,而吟唱部分则由另外-一个人领唱,其他人当听众,也可以给领唱做简单的伴唱。
河西宝卷主要流布于河西走廊的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等大部分地区,具体来说:“武威地区的宝卷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及山区一带:凉州区的中路乡、张义乡、上泉乡,古浪县的古丰乡、大靖镇、土门镇、干城乡、黄羊川乡,天祝县的朵什乡、西大滩乡”;“张掖宝卷主要分布在:甘州区的碱滩镇、三闸镇、安阳乡、花寨乡、大满镇、小满乡、龙渠乡,山丹县的霍城镇、老军乡、陈户乡、李桥乡、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等地”;“酒泉宝卷主要分布在:肃州区的红山乡、丰乐乡、银达乡、怀茂乡、西峰乡等地,瓜州县的踏实乡、布隆吉乡等地”。
演唱场面
传承价值
河西宝卷大量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切身的社会生活,有些寓言,也是谴责忤逆,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的。宝卷虽通俗,却寄托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
凉州宝卷是在敦煌俗文学的深刻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研究河西宝卷可对敦煌学研究有所助益。宝卷中劝人向善、助人为乐的精神,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和睦、同他人友好的品行和勤劳生产、爱惜粮食的美德等,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均有一定的作用。
传承现状
截至2018年,河西宝卷的念卷人,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已很少有人主动举行念唱宝卷的活动。现在的念卷者,大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这一人群在未来的逐渐逝去,河西宝卷将面临消亡的危机。
传承方式
河西宝卷的传承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文本的传承,另一种是表演的传承。文本和表演二者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在宝卷的性质归属上常常会出现分歧,仅从文本上来看,常把它看作民间文学,而从念卷表演来看,又把它看作说唱曲艺。当念卷活动消失之后,宝卷文本仍可独立流传,传世的绝大多数宝卷其实都是只有文本没有表演的。从文本传承的角度来看,河西宝卷还是保存较为完备的,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河西的念卷活动一直存在,卷本也一直被重新抄写。与文本的传承相比,表演的传承似乎更为重要。对于河西念卷是否能够被传承,存在着两种态度。一种认为不可能传承。
传承人物
乔玉安,男,汉族,1944年生,甘肃酒泉人。2006年5月20日,乔玉安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申报。申报项目:河西宝卷。
李作柄,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申报。申报项目:河西宝卷。
保护措施
传承人李作柄
第二,对搜集来的脚本进行归类、对照,补漏纠错,去粗取精,精心筛选。将对思想内容健康,艺术性较强,通俗易懂,富有可读性和教育性的卷本,在科学研究,认真整理的基础上汇总成册,编辑出版。现场拍摄及搜集到的图文资料通过多媒体进行剪辑、刻录,制作成图文并茂,直观翔实,便于永久保存、收藏的光盘,并与编辑出版的宝卷相配套。
第三,发现和培养一批宣卷人员,并拿出一定的经费对乡村宣卷、听卷活动进行必要的补助,调动其宣卷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宣卷水平及组织听粉的能力。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凉州区文化馆、肃州区文化馆获得“河西宝卷”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河西宝卷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整理研究
据调查,现存凉州宝卷脚本约有30卷,大多为木刻板和手抄本,20世纪80年代初期也曾出现过一些油印本。酒泉宝卷已搜集到的词牌曲调和唱腔有七十多种,宝卷数量达七十多种(含存目)一百四十余本。
重要活动
2017年5月6日下午,张掖市陌上书会与盛世经典文化公司联合在甘州城区刘家大院举行了以“河西宝卷保护传承”为主题的第37期线下活动。活动涉及古民居知识介绍、宝卷念唱、社火膏药曲子表演等方面。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宝卷教唱,传承人郭永寿师傅教唱的是《河西宝卷·红匣记》中的一段,用的是“打莲花落”曲牌。
2018年8 月16日至17日,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19次学术大会暨丝路民俗中的宝卷与甘州古乐传承学术研讨会在临泽县河西民俗博览园举办。研讨会围绕河西宝卷与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非遗保护与河西宝卷的活态传承、河西走廊古代音乐与中华文化互相渗透等研究课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