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鸣岩花儿会 编辑
松鸣岩花儿会又称“四月八花儿会,龙华歌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佛教龙华大会。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甘肃省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举行的花儿会。为甘肃省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也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松鸣岩花儿会与其它花儿会相比,突出特点是多用乐曲伴奏,系典型的河州花儿形式。2006年5月20日,松鸣岩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松鸣岩花儿会
分类:民俗
地区:甘肃省
图2松鸣岩花儿会上的各族群众
明代《河州志》写道:“松鸣岩灵湫,州南百里,花草芬芳,有泉号灵湫,岁旱祷雨辄应。”松鸣岩的寺庙建筑是相当宏伟的,当地老人曾见到洪武年号的石碑。《和政县志》记有:“创始于1465年-1487年(明朝成化年间),有玉皇阁、菩萨大殿、圣母宫、西方顶、南无台,各栋宇然,皆在石岩之上,岩北有土坡一支,都岗寺在焉……每年四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开龙华大会,朝拜者累千巨万,香火甚盛”。清朝进士张和作的《松岩叠萃》为:“叠嶂层峦看不明,/万松积翠锁峥嵘,/楼台偶露林间影,/风雨时听树杪声,/羌笛遥传边故曲,/雪山寒接暮云横,/登临应有孙登啸,/半岭斜阳鸾风鸣。”咏出了松鸣岩的雄姿,其中“羌笛遥传边故曲”一句,既点明了人们吹“咪咪”的情形,也道破了花儿和羌笛悠久的历史。清朝痒生祁奎元在《游松鸣岩》的诗作中首记“唱牡丹”的情景:“松鸣佳景除尘埃,/一度登临一快哉,/石磴疑从云际上,/天桥浑向画中排,/林藏虎豹深山古,/路接羌戎绝径开,/我亦龙华游盛会,/牡丹听罢独徘徊。”还在他作的《松鸣岩古风》中写有:“老僧新开浴佛会,八千游女唱牡丹”。诗句。可见当时松鸣岩龙华会和花儿会的盛况,这也是花儿会见诸于文、字的较早记载。
图3 松鸣岩花儿会会场全景
图4 参加松鸣岩花儿会的群众
图5 松鸣岩花儿会上演唱的群众
松鸣岩花儿会有持续的历史传承性和博大的开放包容性,有固定的演唱时间和场合。松鸣岩花儿会上,歌手们除了演唱各种河州令外,还有《牡丹令》,演唱地点或在山坡,或在草坪,或在山口,或在林中,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伴奏乐器有咪咪、四弦子、吱呐、二胡。
和政花儿歌词运用的就是当地地方汉语方言,语言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一首“花儿”的曲令是由起音、上乐句、连接性衬句、下乐句和落音五部分组成,起音也叫引子,指歌唱开始的呼唤性衬词开腔。
松鸣岩花儿会图集
松鸣岩花儿会的形式和莲花山花儿会大同小异,只不过松鸣岩花儿多用乐曲伴奏,系典型的河州花儿形式。松鸣岩花儿会所唱的花儿也叫和政花儿,属“河湟花儿”“河州花儿”,原本是民间的情歌,称之为“野花”。经过长期自身发展并在人民群众丰富火热的劳动生活中汲取营养。因而具有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前大部分人认为唱“花儿”不是一件好事,并之为“花事”,因为其唱词大都不健康。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花儿”已从情歌之“性爱”“肉体”中慢慢脱胎而出,它取材于各族群众的劳动生活,表现人们的喜怒,并加以拓展升华,格调和趣味逐渐趋于健康、文雅。和政“花儿”的曲令一般多用地名或形象化词语命名,多用形象比喻和衬词衬句,比兴起来,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方言特点,这就是“令”。如“河州大令”、“水红花令”,“大眼睛令”,“下四川令”等等。在河州型花儿中“令”有近百种之多。
“花儿”的声调高吭而悠长、粗犷、豪放抒情,韵味十足,音域宽阔,跳跃幅度大,大量使用四度跳进,常见曲中“2552”或“3663”式,而且有相当多的跳进七度、八度,甚至十度以上,和大幅度下跳,给“花儿”带来一种独有的艺术魅力。
它的唱法有三种:“尖音”、“苍音”、“尖苍音”。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和政县文化馆获得“松鸣岩花儿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项目保护单位和政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遗产级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号:国发〔2006〕18号
批准日期:2006年5月20日
批准机关:国务院
批准序号:51
遗产编号:Ⅱ—20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项目名称:花儿(松鸣岩花儿会)
申报单位:甘肃省和政县。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二郎山花儿会
上一篇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