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编辑

甘肃省华亭县传统戏剧

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甘肃省华亭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曲子戏(华亭曲子戏)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习惯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华亭曲子戏为活跃山区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陶冶情志、扬善抑恶、寓教于乐中教化群众。

2006年5月20日,甘肃省华亭县申报的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编号:Ⅳ-69。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甘肃省华亭县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69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历史渊源

编辑

华亭曲子戏表演华亭曲子戏表演

华亭曲子戏起源较早,大约在公元10至14世纪的宋、元时期就已经处于清唱剧形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曲子戏艺人不断吸收其它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由于清唱形式渐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观感要求,于是一些地方民间艺人便根据元杂剧的风格及套路,编写了比较简单的演唱剧本,设置了基本情节、人物,携带一些简单短小道具,仍然使用清唱、说书时观众“围圈而坐”的习惯。整个曲子戏大约成熟于14至20世纪的明、清两代,盛行于20世纪初的清末和民国初年,一直流传在华亭县的一些固定乡村,具有强烈的口头传承意识。

文化特征

编辑

表演特色

华亭曲子戏表演华亭曲子戏表演

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上只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婚丧及庙会时演出,保持着自演自乐性。做功主要在表情和行为动作上,无武打戏,表演无固定程式,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帐子为床。行当分为生、旦、丑。乐队分文武:文乐队以三弦为主,辅以板胡、二胡、笛子、低胡;武乐队开场锣鼓打场子,演唱以“四页瓦”、水子(碰铃)敲出节奏。民国后由于秦腔眉户的传入,以呐河为界,呐河以北区域仍保留曲子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呐河以南区域则吸收了眉户剧的某些特点,但从根本上还是以曲子戏调式及表演形式为主。 华亭曲子戏在当地又被称为“地摊”,演出时演员不需登上舞台,只需几个人,一把弦索,不拘任何形式,不分前台后台,找一块空地,随之而来的观众围成一个圈,就开始了表演,演唱者也是边唱边舞,可以就地转向,观众从四面八方都能看见。

表演形式

华亭曲子戏主要有三种演唱形式,大场子、小场子、跑场子。

(一)大场子

华亭曲子戏表演华亭曲子戏表演

大场子是曲子戏较为完整的一种表演形式,演员表演较为正式演出时多段剧目连续演唱,伴奏乐器齐全。

如《李彦贵卖水》《双官诰》《闹书馆》《喝麦仁》等剧目,在演出时一般一个曲调接着一个曲调唱,《闹书馆》《顶砖头》《狐狸送子》等剧目本来就同出一折,因此演出有时会长达几个小时,伴奏乐器也较为齐全。随着文化生活的多样发展,曲子戏不再是农村娱乐的主要内容,冗长、繁杂的演出反而会失去观众,因此,这种演出形式较少。

(二)小场子

小场子是打开场子之后,表演者在观众围坐四周的场子中,先后表演带有情节的歌舞和歌舞小戏。华亭曲子戏中有很多歌舞类节目,小场子主要以部分折子戏、小调、歌舞类的节目演出为主。

(三)跑场子

跑场子是演员在观众围坐的场子之中随着演出进行变换队形或夹杂丑角演出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演出方式多由不化妆的人夹杂丑角演出来表现,先是围个圆场面对面地一边走一边唱,偶尔变换队形。其间以鼓、铙等打击乐器伴奏以助兴,在表演唱的过程穿插快板调节气氛。

内容风格

有正剧、喜剧、悲剧之分。

正剧:一般表现弃恶扬善、读书做官、夫荣妻贵、贤妻良母、忠臣良将等内容和情节。

喜剧:一般表现活泼清新、滑稽诙谐、说学挑逗、轻松愉快、打岔误会等内容和情节。

悲剧:一般表现为挚友而立志、为爱而殉情、为报恩而身亡等内容和情节。

代表剧目

编辑

各地的曲子戏略有不同,经常演出的剧目有30多种,如《双官诰》《老换少》《张连卖布》《小放牛》《钉缸》《闹书馆》《闹酒馆》《李彦贵卖水》《华亭相会》《小姑贤》《李三娘研磨》《秋莲拣柴》《下四川》《阴功传》《刘海砍柴》《两亲家打架》《二瓜子吆车》《八仙上寿》《秦琼观阵》等。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文化价值

华亭曲子戏表演华亭曲子戏表演

华亭曲子戏中表现的一些积极思想,如爱国、尊老爱幼、耕读传家、与人为善、接困济贫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得到发扬光大。

社会价值

华亭曲子戏班社之间的交流,不仅传承了技艺,也拉近了不同村落村民之间的关系,常常会出现两村之间互帮互助之事,这也是华亭曲子戏的社会价值表现之一。 华亭曲子戏创始于民间,扎根于民间,依从于民间,为民间父老乡亲所接受、所认可、所依恋,仍能为当今群众起到丰富文化生活的娱乐作用和弃恶扬善的教育作用。

艺术价值

华亭曲子戏对研究中国戏剧史,民间小剧种的生成、蜕变及曲艺向戏曲的过渡具有“活化石”的探讨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华亭曲子戏受到了严峻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文化的渗透,信息网络、电视普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加上曲子戏传承人过世的或年事已高等诸多因素,1990年普查剧目失传五十多个,曲牌失传达50%,使曲子戏到了濒危的地步。

2012年,华亭县曲子戏传承发展中心成立后,以市场化为理念,开拓创新,传承发展华亭地域文化,至2013年9月,挖掘整理曲子戏剧本20余折,曲调12个,演出融入戏剧特色、戏剧技巧,由专业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改变了以往的演唱风格,使华亭曲子戏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掀起了华亭曲子戏发展的新高潮。

传承人物

康和,男,汉族,1935年生,2013年去世,甘肃华亭人。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子戏(华亭曲子戏)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华亭县申报。

张志学,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曲子戏(华亭曲子戏)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华亭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2年,华亭县以县秦剧团为基础,改制成立了华亭县曲子戏传承发展中心。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华亭市文化馆(华庭市美术馆)获得“曲子戏(华亭曲子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曲子戏(华亭曲子戏)》项目保护单位华亭市文化馆(华亭市美术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社会活动

华亭曲子戏表演《双放牛》华亭曲子戏表演《双放牛》

2012年8月10日,在新疆首届乡村艺术节暨呼图壁首届新疆曲子文化节上,华亭曲子戏以专场的形式登台亮相。

2016年7月20日晚,第五届新疆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在丝绸之路戏曲艺术展演最后一场表演中,华庭曲子剧团表演了《联村联户谱新曲》《王母情》《龙凤配》《烙碗计》四个剧目。

2018年6月10日晚,平市戏曲展演类非遗项目华亭曲子戏等在敦煌小镇出演,2018年6月12日上午,在敦煌武警某部队演出。

荣誉表彰

2012年,在新疆首届乡村艺术节暨呼图壁首届新疆曲子文化节“新疆曲子大赛”中,华亭曲子戏荣获“特别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