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俗(西王母信俗) 编辑

甘肃省泾川县地方传统民俗

民间信俗(西王母信俗)民间信俗(西王母信俗)

民间信俗(西王母信俗),甘肃省泾川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西王母信俗是甘肃省平市泾川县群众中长期流行的一种民俗文化,始于宋代,这种在漫长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信俗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以酬神娱人为主要特征,包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工艺、技能等诸多文化内容,显示出鲜明的西北地方特色。

2008年6月7日,西王母信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85。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民间信俗(西王母信俗)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甘肃省泾川县

遗产类别:民俗

遗产编号:Ⅹ-85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历史渊源

编辑

《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

西王母信俗始于宋代,北宋开宝元年(968)农历三月二十在泾川回山的西王母祖庙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翰林学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撰成《重修王母宫颂》碑,详尽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的历史及泾川地区盛大的西王母祭典状况。由此开始,西王母祭典在当地一直绵延不断。

主要活动

编辑

每逢农历三月二十西王母祭典,泾川人几乎倾城出动,许多信众凌晨三时许即赶到西王母祖庙抢烧头香。早上七时许,各乡镇群众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祖庙焚香化表,或求神赐子嗣、祛病痛、降吉祥、保平安,或祷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陕西、宁夏、河南等省和庆阳、西峰、宁县、镇原等市县的信众不顾路途遥远,也纷纷携带各种供品赶来参祭。

西王母祭典活动现场西王母祭典活动现场

上午8时整,在回山之巅的金大安铁钟的钟声中,西王母祭典拉开帷幕。祭典按道场、朝觐、祭坛、采圣水4个固定程序进行。

祭典活动完毕之后,正是晚餐时分,法师、道士和远道而来的信众便在祖庙后殿院内共进晚餐,院内搭满了帐篷,内设近百张桌凳,上面摆满免费供应的颇具泾川风味的素餐。祭典活动场外还有秦腔戏、皮影戏、放河灯、耍社火、耍巫术、占卜预兆等民俗活动。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西王母信俗是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群众中长期流行的一种民俗文化,始于宋代,反映了广大民众追求和谐团圆的美好生活愿望,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传承状况

2000年前后近十年来,每届西王母典礼都有来自海内外侨胞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民俗研究者组成声势浩大的西王母朝团前来朝觐,特别是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信众,从回山脚下到西王母祖庙近一公里的路上,就开始行起三拜九叩之大礼。

台湾同胞朝觐西王母台湾同胞朝觐西王母

但是,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冲击,“西王母信俗”这一传承了一千多届的民间文化活动,正趋势微,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民众的生活方式及世界观都发生了急剧变化,使“西王母信俗”逐渐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西王母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又由于传承人的高龄化或离世,再加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和力度,也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因此“西王母信俗”文化活动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保护措施

泾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工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投入巨额保护资金,抽调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保护、抢救、普查、登记等具体工作,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泾川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活动

2017年9月7日上午,第七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论坛在泾川县举行。

第七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论坛第七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论坛

活动照活动照

2019年8月18日,由甘肃省台办、甘肃省妇联、中共平凉市委、平凉市人民政府、平凉市政协主办,平凉市台办、平凉市妇联、中共泾川县委、泾川县人民政府、泾川县政协承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谒礼华夏母亲(西王母)仪式,在平凉市泾川县王母宫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