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峰 编辑
湖北省谷城县(古称筑阳)位于,境内峰环水绕,生态环境十分优良,也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唐宋之际,翠峰茶就成为贡茶,自古就与朱棣、欧阳修等帝王文杰结下不解之缘。现代翠峰茶由高山云海天然的优质鲜叶,结合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制茶技术加工而成,产品属高香翠峰茶,色泽翠绿显毫,香气馥郁,滋味鲜爽,含硒量0.125ppm,堪称名优茶中的极品。
中文名:翠峰
外文名:Cuifeng Tea
地址:秦巴山系余脉的鄂西北山区
品质特点:经饮耐泡
翠峰
翠峰茶自唐宋以来历以“崇尚自然,追求绿翠,讲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称。
翠峰
条索纤细苗秀,芽锋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幽,滋味鲜醇,汤色嫩绿莹亮,叶底嫩匀明亮,经饮耐泡。谷城优美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翠峰茶的优秀品质。
翠峰
鲜叶在谷雨前后采摘,属烘青翠峰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通常制作1公斤特级或一级翠峰茶需采6.2万个左右鲜芽叶。以手工炒制,小锅杀青,扇风摊凉,轻揉解块,初烘摊凉,文火烘干摊凉–低温烘干等程序加工制成。
瓷杯品翠峰茶
瓷杯品翠峰茶适于泡饮中高档翠峰茶,如一、二级炒青翠峰茶、珠茶翠峰茶、烘青翠峰茶、晒青翠峰茶之类,重在适口、品味或解渴。一般先观察茶叶的色、香、形后,入杯冲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初开沸水冲泡,盖上杯盖,以防香气散逸,保持水温,以利茶身开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钟后开盖,嗅茶香,尝茶味,视茶汤浓淡程度,饮至三开即可。这种泡饮法用于客来敬茶和办公时间饮茶较为方便。杯泡法,茶叶与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cc水泡3克茶为适中。喜浓饮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饮者可略少加茶。
玻璃杯品翠峰茶
便于充分欣赏名茶的外形、内质。泡饮之前,先欣赏干翠峰茶的色、香
翠峰
二是泡饮茶条松展的翠峰茶,如用“上投法”,翠峰茶茶叶浮于汤面不易下沉。可用“中投法”,即在干翠峰茶欣赏以后,取翠峰茶入杯,冲入90℃开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时,稍停二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后再冲水至满,此时翠峰茶茶叶或徘徊飘舞下沉,或游移于沉浮
翠峰
茶壶泡翠峰茶
一般不宜泡饮细嫩名茶叶,因水多,不易降温,会闷熟茶叶,使茶叶失去清鲜香味。壶泡法适于冲泡中低档茶叶,这类茶叶中多纤维素,耐冲泡,茶味也浓。泡茶时,先洗净壶具,取翠峰茶入壶,用100℃初开沸水冲泡至满,3—5分钟后即可酌入杯中品饮。饮茶人多时,用壶泡法较好,因不在欣赏茶趣,而在解渴,或饮茶谈心,或佐食点心,畅叙茶谊。
客来敬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礼节,敬客一般以杯泡法较为隆重。壶泡翠峰茶法,相对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区,为表达敬客心意,还在翠峰茶中放糖调饮,以示甜甜蜜蜜。
翠峰
在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仗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社会名流。湖北谷城寺的“翠峰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与世。谷城寺的饮茶之风极盛,长期以来形成了翠峰茶宴的一套固定、讲究的仪式: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茶堂”,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先由往持亲自调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沏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一一奉献给赴宴来宾,为“献茶”;赴宴者接过茶后必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茶过三巡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颂经、谈事叙宜。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重新研制翠峰茶并获得成功。1979年翠峰茶在湖北全省名茶评比中荣获第一名,1985年被评为全国名茶,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91年获“中国文化名茶”称号。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