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明清在今山西的一级行政区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西布政司。是明清在今山西省地区和河北部分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明辖5府3直隶州 ,清辖9府10直隶州 ,布政使司衙门驻太原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简称:山西布政司

类型:一级行政区名

时期:明朝、清朝

位置:今山西省地区和河北部分地区

下辖地区:5府3直隶州、9府10直隶州

历史沿革

编辑

山西布政使司:元直属中书省。

洪武元年(1368)晋宁路改置平阳府,同年末(1369)冀宁路改置太原府;

二年(1369)大同路改置大同府,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分别升潞州直隶州、泽州直隶州、沁州直隶州、辽州直隶州;

同年置山西行中书省,治太原府,辖太原府、平阳府、大同府、辽州直隶州、沁州直隶州、泽州直隶州、潞州直隶州;

九年(1376)汾州升汾州直隶州;同年山西行省改置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嘉靖八年(1529)潞州直隶州升潞安府;

万历二十三年(1595)汾州直隶州升汾州府。

清雍正六年(1728)泽州直隶州升泽州府。

行政区划

编辑

太原府

太原府:元为冀宁路。洪武元年末(1369)改置太原府,二年(1369)属行省。

阳曲县:倚郭。静乐县东偏北有沙婆岭巡司,后迁本县西北天门关;东北有石岭关巡司。

太原县:元为平晋县。洪武四年(1371)自县东北徙治汾水西晋阳故城南,八年(1375)更名太原县。

榆次县:

太谷县:东南有马岭关巡司。

祁 县:东南有隆舟峪巡司。

徐沟县:

县:

交城县:

文水县:

寿阳县:

盂 县:元为盂州。洪武二年(1369)降为盂县,仍属太原府。

静乐县:元为管州。洪武二年(1369)降为静乐县,仍属太原府。东南有故镇巡司驻两岭关,后迁顺水

村;南偏西有楼烦镇巡司。

河曲县:元省入保德州。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河曲县,来属太原府。

平定州:元。东偏北有故关巡司驻井陉关,洪武三年设。

乐平县:

忻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秀容县入州。西偏南有牛尾庄巡司,后迁州北之十里;又西有寨西巡司,后废;

西北有沙沟巡司,后废。

定襄县:东有胡谷寨巡司,后废。

代 州:元。洪武二年(1369)降为代县,仍属太原府,八年(1375)复升为代州。西北有太和岭巡司,后

废;北有水勤口巡司,后废。

五台县:元为台州。洪武二年(1369)降为五台县,仍属太原府,八年(1375)改属代州。东偏南有高洪

口巡司;又东北有大谷口、饭仙山巡司,后俱废。

繁峙县:元为坚州。洪武二年(1369)降为繁峙县,仍属太原府,八年(1375)改属代州;成化三年(1467)

自县南河南徙治东义村,万历十四年(1586)徙治河北石龙岗。北有茹越口巡司,后废;东北有北楼口

巡司,后废;东偏北有平刑岭巡司驻平刑关,后废。

崞 县:元为崞州。洪武二年(1369)降为崞县,仍属太原府,八年(1375)改属代州。西南有芦板寨、

杨武峪巡司,西北有吊桥岭、胡峪北口巡司。

岢岚州:元省入岚州。洪武七年(1374)置岢岚县,来属太原府,八年(1375)复升为岢岚州。西北有岢岚镇巡司,

后废。

岚 县:元岚州。洪武二年(1369)降为岚县,八年(1375)改属岢岚州。北有二郎关、鹿径岭巡司。

兴 县:元兴州。洪武二年(1369)降为兴县,八年(1375)改属岢岚州。东偏产有界河口巡司,西有孟

家峪巡司。

保德州:元。洪武七年(1374)降为保德县,仍属太原府,八年(1375)改属岢岚州,九年(1376)复升为保

德州,复改属太原府。东北有马水巡司,后废。

平阳府

平阳府:元为晋宁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平阳府,二年(1369)属行省。

临汾县:倚郭。

襄陵县:南偏西有太平关巡司。

洪洞县:

浮山县:

赵城县:元属霍州。洪武三年(1370)直属平阳府。

太平县:元属绛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平阳府。

岳阳县:

曲沃县:元属绛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平阳府。

翼城县:元属绛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平阳府。

汾西县:

蒲 县:元属隰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平阳府。东有张村岔巡司。

灵石县:元属霍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属汾州府,四十三年(1615)改属平阳府。北有灵石口巡司。

蒲 州:元为河中府。洪武二年(1369)降为蒲州,并省倚郭河东县入州。南有风陵关巡司。

临晋县:西偏北有王寨巡司。

荣河县:

猗氏县:

万泉县:

河津县:西北有门渡巡司。

解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解县入州。北偏东有长乐镇巡司,东南有盐池巡司。

安邑县:东南有圣惠镇巡司,西南有西姚巡司。

夏 县:

闻喜县:

平陆县:东有沙涧茅津渡巡司,东偏北有白浪渡巡司。

芮城县:东偏北有陌底渡巡司。

绛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正平县入州。

稷山县:

绛 县:

垣曲县:西北有横岭背巡司。

霍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霍邑县入州。

吉 州:元。西有乌仁关巡司,西北有平渡关巡司。

乡宁县:西北有龙尾碛巡司。

隰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隰川县入州。东北有广武庄巡司。

大宁县:西有马斗关巡司。

永和县:西北有永和关巡司。

汾州府

汾州府:元为汾州属冀宁路。洪武九年(1376)升为直隶州,属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为汾州府。

汾阳县:倚郭。元为西河县。洪武元年(1368)省入汾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置汾阳县,仍为倚郭。西北有金

锁关、黄芦岭巡司。

孝义县:西偏南有温泉镇巡司。

平遥县:南有普同关巡司,后迁县东北洪善镇。

介休县:东南有关子岭镇巡司。

石楼县:元属晋宁路隰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属汾州府。西北有上平关巡司,西南有永和关巡司,东北

有窟龙关巡司。

临 县:元为临州属冀宁路。洪武二年(1369)降为临县,仍属太原府,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属汾州

府。西偏北有克狐寨巡司。

永宁州:元为石州属冀宁路。洪武三年(1370)省倚郭离石县入州,隆庆二年(1568)更名永宁州,万历二十三

年(1595)改属汾州府。西偏南有青龙渡巡司,万历二十三年设;北偏东有赤坚岭巡司。

宁乡县:

泽州府

泽州府:元为泽州司侯司属晋宁路。洪武二年(1369)升为直隶州,属行省。清雍正六年升泽州府。

凤台县:倚郭,元为晋城县,洪武元年省入泽州,雍正六年置凤台县,仍为倚郭。东南有柳树店巡司,南有横望岭巡司,丞兼巡司驻星轺。

高平县:西南有空仓堡巡司。

阳城县:东冶镇,同知驻。

陵川县:南有永和隘巡司,后废。

沁水县:西北有东乌岭巡司。

潞安府

潞安府:元为潞州属晋宁路。洪武二年(1369)升为直隶州,属行省;嘉靖八年(1529)升为潞安府。

长治县:倚郭。元为上党县。洪武二年(1369)省入潞州,嘉靖八年(1529)置长治县,仍为倚郭。

长子县:

屯留县:

襄垣县:西北有五巑山巡司。

潞城县:洪武二年(1369)直属平阳府,嘉靖八年(1529)复改属潞安府。

壶关县:洪武二年(1369)直属平阳府,嘉靖八年(1529)复改属潞安府。

黎城县:洪武二年(1369)直属平阳府,嘉靖八年(1529)复改属潞安府。东北有吾儿峪巡司。

平顺县:嘉靖八年(1529)析潞城、壶关、黎城三县于潞城县青羊里置平顺县,来属潞安府。东偏北有虹梯关巡司,

东南有玉峡关巡司。

大同府

大同府:元为大同路。洪武二年(1368)改置大同府,属行省。

大同县:倚郭。

怀仁县:

浑源州:元。南偏东有瓷窑口巡司,东南有峪口巡司。

应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金城县入州。东南有小石口、胡峪口巡司,南有茹越口巡司(在繁峙县)。

山阴县:

朔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鄯阳县入州。北有沙净口巡司,西南有神池口巡司。

马邑县:

武 州:元。洪武元年(1368)省入朔州。

蔚 州:元蔚昌府属上都路。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蔚州,改属顺宁府,四年(1371)改属大同府,省倚郭灵仙县

入州。西南有石门口巡司,东南有神通沟镇巡司,北偏东有鸳鸯口巡司,东北有长宁镇巡司;东偏南有

九宫口巡司,后迁县南偏东黑石岭堡;东北有美峪口巡司,寻迁董家庄;县境有兴宁口巡司,后迁县南

偏东之北关口。

广灵县:北有平岭关巡司,后迁县西偏南林关口。

广昌县:元为飞狐县。洪武二年(1369)更名广昌县。

灵丘县:

定安县:洪武二年(1369)省入蔚州。

沁州

沁 州:元属晋宁路。洪武二年(1369)升为直隶州,属行省,并省倚郭铜鞮县入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降为散州,

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1604)复升为直隶州,属布政司。

沁源县:北偏西有绵上巡司。

武乡县:

辽州

辽 州:元属晋宁路。洪武二年(1369)升为直隶州,属行省,并省倚郭辽山县入州。东南有十八盘巡司驻黄泽岭。

榆社县:西北有黄花岭、马岭关巡司(在太谷县)。

和顺县:东有黄榆岭巡司,东北有松子岭巡司,西北有八赋岭巡司驻仪城。

丰 州:元属大同路。洪武年间废,宣德元年(1426)复置丰州,正统十四年(1449)复废。

云内县:元为云内州属大同路。洪武初年废;宣德元年(1426)复置云内县,属丰州;正统十四年(1449)

复废。

军事卫所

山西都司:洪武三年末(1371)置太原都卫,治太原府,八年(1375)改置山西都指挥使司。

太原左卫:倚郭。洪武三年(1370)置太原左卫于太原府。

太原右卫:倚郭。洪武三年(1370)置太原右卫于太原府。

太原前卫: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太原左卫于太原府。

潞州卫:洪武元年(1368)置潞州卫于潞州。

平阳卫:洪武二年(1369)置平阳卫于平阳府。

宁山卫:洪武四年(1371),置宁山千户所于泽州(泽州府)。洪武十一年,升宁山卫。

汾州卫: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汾州千户所于汾州,弘治七年(1474)升置汾州卫。

镇西卫:洪武七年末(1375)置镇西卫于岢岚州。

振武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振武卫于代州。

汾阳中护卫:,永乐七年(1409)置汾阳中护卫于潞州。

渖阳中护卫:

晋府仪卫司:

晋府群牧所:

渖府仪卫司:

渖府群牧所:

代府仪卫司:

代府群牧所:

太原左护卫:明初置太原左护卫(属王府),后废。

太原右护卫:明初置太原右护卫(属王府),后废。

太原中护卫:明初置太原中护卫(属王府),后废。

宁化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宁化守御千户所于静乐县北偏东故宁化州。

雁门千户所:洪武十二年(1379)置雁门守御千户所于代州西北雁门关。

保德千户所:宣德七年(1432)置保德守御千户所于保德州。

偏头关千户所:成化十一年末(1476)置偏头关守御千户所于河曲县东北偏头关。

宁武千户所:弘治十年末(1498)置宁武守御千户所于崞县西北宁武关。

八角千户所:嘉靖三年(1524)置八角守御千户所于崞县西北八角堡。

老营堡千户所:嘉靖十七年(1538)置老营堡守御千户所于河曲县东北老营堡。

沁州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沁州守御千户所于沁州。

磁州千户所(在河南):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磁州守御千户所于河南磁州。

新固关千户所:明末置新固关守御千户所于平定州东新固关。

后军都督府直属山西在外卫所:

平定千户所:明初置平定守御千户所,属山西都司,后直属后军都督府。

蒲州千户所:明初置蒲州守御千户所,属山西都司,后直属后军都督府

山西行都司: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卫,治大同府白羊城;八年(1375)改置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二十五年(1392)

徙治大同府。

大同前卫:倚郭。洪武七年(1374)置大同前卫于大同府。

大同后卫:倚郭。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大同后卫于大同府,寻废,二十六年(1393)复置大同后卫于大同府城东,

后复徙治大同府。

聚落千户所:嘉靖二年(1523)置聚落守御千户所于大同府聚落城。

大同中卫:倚郭。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大同中卫于大同府,后废。

大同左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大同左卫于大同府,洪武三十五年(1402)废;永乐元年(1403)复置大同左卫,

永乐七年(1409)徙治白羊城(故镇朔卫城)。

大同右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大同右卫于大同府,洪武三十五年(1402)废;永乐元年(1403)复置大同右卫,

永乐七年(1409)徙治静边城(故定边卫城)。

朔州卫:洪武十年(1377)置朔州卫于朔州。

云川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云川卫于单于城,永乐元年(1403)徙治北直隶雄县,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

(1426)徙故治,复改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1449)徙治大同左卫城。

玉林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玉林卫于榆林城,永乐元年(1403)徙治北直隶定州,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

(1426)徙故治,复改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1449)徙治大同右卫城。

阳和卫:元为白登县属大同府。洪武年间废。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于故县西北。

高山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高山卫于大同府西高山,永乐元年(1403)徙治北直隶保定府,直属后军都督府;宣

德元年(1426)徙治阳和卫城,复改属行都司。

天成卫:元为天成县属兴和路。洪武四年(1371)改属大同府,寻废。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天成卫。

镇虏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镇虏卫于大红城,永乐元年(1403)徙治北直隶涿州,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

(1426)徙故治,复改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1449)徙治天成卫城。

威远卫:正统三年(1438)置威远卫于净水坪。

平虏卫:成化十七年(1481)置平虏卫于大同府,嘉靖年间徙治老军营。

井坪千户所:成化二十年(1484)置井坪守御千户所于井坪。

平地县:元属大同路。洪武年间废。

东胜卫:见后军都督府属北直隶在外卫所。

失宝赤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失宝赤守御千户所,后废。

五花城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五花城守御千户所,后废。

斡鲁忽奴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斡鲁忽奴守御千户所,后废。

燕只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燕只守御千户所,后废。

瓮吉剌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瓮吉剌守御千户所,后废。

净州路:洪武年间废。并废倚郭天山县。

察罕脑儿卫:洪武七年(1374)置察罕脑儿卫于插汉脑儿,后废。

官山卫:洪武八年(1375)置官山卫于官山麓,九年(1376)废。

宣德卫:元为宣宁县属大同路。洪武年间废。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宣德卫,永乐元年(1403)废。

安东中屯卫: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安东中屯卫于应州。

山阴千户所:宣德三年(1428)置山阴守御千户所于山阴县。

马邑千户所:宣德五年(1430)置马邑守御千户所于马邑县。

明代部分地名考:

朔州神池口巡司:今神池县;

宁化千户所:今宁武县宁化乡宁化村;

雁门千户所:今代县雁门关乡;

偏头关千户所:今偏关县;

宁武千户所:今宁武县;

八角千户所:今神池县八角镇;

老营堡千户所:今偏关县老营镇;

新固关千户所:今平定县柏井镇/槐树铺镇境内;

白登县:今阳高县大白登镇大白登村;

云川卫(单于城):今和林格尔县西北境;

玉林卫(榆林城):今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榆林城;

高山卫(高山):今大同市南郊区高山镇高山村;

威远卫:今右玉县威远镇威远堡;

镇虏卫(大红城):今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大红城村;

井坪千户所:今朔州市平鲁区;

聚落千户所:今大同县境;

宁山千户所:今晋城市泽州县北石店镇。洪武十一年,升宁山卫。

历任山西布政使

共有 85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謝啟昆

乾隆六十年七月廿九日(1795,9,12)

嘉慶元年十一月十二日(1796,12,10)調浙江布政使

-

2

司馬騊

嘉慶元年十一月十二日(1796,12,10)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調山東布政使

兼管東河事

3

賀長庚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

調

嘉慶三年十一月七日(1798,12,13)卒

離職根據嘉慶朝宮中檔004396號

4

馬慧裕

嘉慶三年十一月廿一日(1798,12,27)

嘉慶四年正月廿四日(1799,2,28)調陝西布政使

-

5

陳文緯

嘉慶四年正月廿四日(1799,2,28)

調

嘉慶六年三月十日(1801,4,22)緣事發往陝西以同知通判用

以貪污降

6

張師誠

嘉慶六年三月十一日(1801,4,23)

嘉慶十年六月八日(1805,7,4)調江蘇布政使

先陛見再赴任

7

金應琦

嘉慶十年六月八日(1805,7,4)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調巡撫

-

8

劉清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

嘉慶十四年十月十七日(1809,11,24)緣事降級

以袒護屬員降

9

素納

嘉慶十四年十月十七日(1809,11,24)

調

嘉慶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810,12,9)調湖北布政使

-

10

張映漢

嘉慶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810,12,9)

調

嘉慶十六年四月廿六日(1811,6,16)調鄂撫

-

11

陳桂生

嘉慶十六年四月廿六日(1811,6,16)

嘉慶十八年十一月九日(1813,12,1)調江寧布政使

-

12

陳觀

嘉慶十八年十一月九日(1813,12,1)

調

嘉慶廿年二月八日(1815,3,18)調陝西布政使

-

13

吳邦慶

嘉慶廿年二月八日(1815,3,18)

嘉慶廿年十二月四日(1816,1,2)調河南布政使

-

14

姚祖同

嘉慶廿年十二月四日(1816,1,2)

調

嘉慶廿一年六月卅日(1816,7,24)調直隸布政使

-

15

習振翎

嘉慶廿一年六月卅日(1816,7,24)

嘉慶廿二年七月十一日(1817,8,23)年老不職,革

-

16

周光裕

嘉慶廿二年七月十一日(1817,8,23)

嘉慶廿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818,12,8)到京任職

-

17

邱樹棠

嘉慶廿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818,12,8)

嘉慶廿五年十二月十六日(1821,1,19)調江西布政使

-

18

嵩孚

嘉慶廿五年十二月十六日(1821,1,19)

調

嘉慶廿五年十二月廿四日(1821,1,27)調浙江布政使

未到任

19

葉世倬

嘉慶廿五年十二月廿四日(1821,1,27)

道光元年十月十八日(1821,11,12)因病賞假

-

20

岳良

道光元年十月十八日(1821,11,12)

兼署

-

-

21

葉世倬

-

-

道光二年正月七日(1822,1,29)調閩撫

-

22

戴敦元

道光二年正月七日(1822,1,29)

道光二年十月八日(1822,11,21)調湖南布政使

-

23

廉敬

道光二年十月八日(1822,11,21)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824,1,21)命到京

-

24

蘇成額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824,1,21)

道光四年八月廿四日(1824,10,16)調廣東布政使

-

25

錢寶甫

道光四年八月廿四日(1824,10,16)

道光六年二月九日(1826,3,17)因病解任

-

26

王庭華

道光六年二月九日(1826,3,17)

道光七年五月十三日(1827,6,7)卒

離職根據道光七年閏五月奏摺檔,頁001

27

張志緒

道光七年五月廿四日(1827,6,18)

調

道光七年七月九日(1827,8,30)年老休致

未到任(先到京請訓再赴新任)

28

葉紹本

道光七年七月九日(1827,8,30)

道光十一年正月廿五日(1831,3,9)到京,以四五品京堂候補

-

29

邱鳴泰

道光十一年正月廿五日(1831,3,9)

調

道光十二年九月四日(1832,9,27)緣事降調

以失察屬員犯罪

30

岳良

道光十二年九月四日(1832,9,27)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九日(1833,9,12)命到京

前江西布政使

31

何煊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九日(1833,9,12)

道光十三年九月廿五日(1833,11,6)調陝西布政使

-

32

徐鏞

道光十三年九月廿五日(1833,11,6)

道光十五年九月廿九日(1835,11,19)命到京

-

33

經額布

道光十五年九月廿九日(1835,11,19)

調

道光十六年七月二日(1836,8,13)調魯撫

-

34

楊殿邦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

道光十七年正月十七日(1837,2,21)留京,以三四品京堂候補

-

35

陳繼昌

道光十七年正月十七日(1837,2,21)

道光十七年五月八日(1837,6,10)調直隸布政使

-

36

張澧中

道光十七年五月八日(1837,6,10)

調

道光廿年九月四日(1840,9,29)調滇撫

-

37

喬用遷

道光廿年九月四日(1840,9,29)

道光廿五年四月十四日(1845,5,19)調黔撫

-

38

潘鐸

道光廿五年四月十四日(1845,5,19)

道光廿八年八月十六日(1848,9,13)調豫撫

-

39

吳振棫

道光廿八年八月十六日(1848,9,13)

道光廿八年九月五日(1848,10,1)調四川布政使

由貴州按察使遷,未到任

40

兆那蘇圖

道光廿八年九月五日(1848,10,1)

道光廿九年十一月十一日(1849,12,24)調巡撫

-

41

蔣霨遠

道光廿九年十一月十一日(1849,12,24)

咸豐元年六月一日(1851,6,29)調河南布政使

-

42

郭夢齡

咸豐元年六月一日(1851,6,29)

咸豐三年八月十六日(1853,9,18)調署巡撫

-

43

吉祥

咸豐三年八月十六日(1853,9,18)

暫護

-

-

44

郭夢齡

-

-

咸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54,1,16)緣事革職

-

45

陶恩培

咸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54,1,16)

咸豐四年六月十三日(1854,7,7)調江蘇布政使

-

46

恆福

咸豐四年六月十三日(1854,7,7)

咸豐七年六月廿六日(1857,8,15)調巡撫

-

47

常績

咸豐七年六月廿六日(1857,8,15)

同治元年四月十五日(1862,5,13)命到京

-

48

鄭敦謹

同治元年四月十五日(1862,5,13)

同治三年二月六日(1864,3,13)調直隸布政使

-

49

王榕吉

同治三年二月六日(1864,3,13)

調

同治六年二月十四日(1867,3,19)命到京

-

50

劉秉璋

同治六年二月十四日(1867,3,19)

同治七年七月廿九日(1868,9,15)因病解職

由江蘇按察使遷,未到任前,以胡大任署

51

胡大任

同治七年七月廿九日(1868,9,15)

同治八年八月廿五日(1869,9,30)緣事休致

-

52

何璟

同治八年八月廿五日(1869,9,30)

調

同治九年七月六日(1870,8,2)調閩撫

-

53

張樹聲

同治九年七月六日(1870,8,2)

同治十年十二月廿九日(1872,2,7)調漕運總督

-

54

李慶翱

同治十年十二月廿九日(1872,2,7)

光緒元年五月廿九日(1875,7,2)調豫撫

-

55

張瀛

光緒元年五月廿九日(1875,7,2)

光緒二年九月十日(1876,10,26)因病解職

-

56

林壽圖

光緒二年九月十日(1876,10,26)

光緒三年八月五日(1877,9,11)緣事革職

-

57

葆亨

光緒三年八月六日(1877,9,12)

調

光緒六年十一月廿七日(1880,12,28)緣事革職

-

58

紹諴

光緒六年十二月五日(1881,1,4)

光緒八年正月廿四日(1882,3,13)緣事到京,另候簡用

-

59

方大湜

光緒八年二月廿四日(1882,4,11)

光緒八年十一月十一日(1882,12,20)到京另候簡用

-

60

易佩紳

光緒八年十一月十一日(1882,12,20)

光緒九年十二月一日(1883,12,29)調四川布政使

-

61

奎斌

光緒九年十二月一日(1883,12,29)

光緒十年四月廿八日(1884,5,22)署巡撫

-

62

高崇基

光緒十年四月廿八日(1884,5,22)

-

-

63

奎斌

-

-

光緒十一年二月廿七日(1885,4,12)調直隸布政使

-

64

高崇基

光緒十一年二月廿七日(1885,4,12)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86,3,18)調廣東布政使

-

65

張煦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86,3,18)

調

光緒十四年九月六日(1888,10,10)調陝撫

-

66

豫山

光緒十四年九月六日(1888,10,10)

光緒十五年十月十七日(1889,11,9)調巡撫

-

67

奎俊

光緒十五年十月十七日(1889,11,9)

光緒十七年十月六日(1891,11,7)同上

-

68

胡聘之

光緒十七年十月七日(1891,11,8)

光緒廿一年三月廿五日(1895,4,19)調浙江布政使

-

69

員鳳林

光緒廿一年三月廿五日(1895,4,19)

光緒廿二年六月三日(1896,7,13)調直隸布政使

-

70

俞廉三

光緒廿二年六月三日(1896,7,13)

光緒廿四年二月三日(1898,2,23)調湖南布政使

-

71

何樞

光緒廿四年二月三日(1898,2,23)

調

光緒廿六年三月廿八日(1900,4,27)卒

離職根據光緒廿六年四月奏摺檔,頁159

72

李廷簫

光緒廿六年四月十日(1900,5,8)

光緒廿六年閏八月五日(1900,9,28)調甘肅布政使

-

73

升允

光緒廿六年閏八月五日(1900,9,28)

調

光緒廿七年二月十四日(1901,4,2)調陝西布政使

-

74

延祉

光緒廿七年二月十四日(1901,4,2)

調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調河南布政使

-

75

李紹芬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

調

光緒廿七年十二月二日(1902,1,11)調雲南布政使

未到任

76

林紹年

光緒廿七年十二月二日(1902,1,11)

調

光緒廿八年四月九日(1902,5,16)調滇撫

-

77

趙爾巽

光緒廿八年四月九日(1902,5,16)

光緒廿八年十二月廿四日(1903,1,22)調湘撫

-

78

吳廷斌

光緒廿八年十二月廿五日(1903,1,23)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調雲南布政使

-

79

張紹華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

調

光緒卅二年八月九日(1906,9,26)因病解職

-

80

吳匡

光緒卅二年八月九日(1906,9,26)

光緒卅二年十月廿一日(1906,12,6)緣事開缺

-

81

寶棻

光緒卅二年十月廿二日(1906,12,7)

調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908,1,24)調巡撫

由浙江布政使遷

82

丁寶銓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908,1,24)

宣統元年十月十一日(1909,11,23)調巡撫

-

83

志森

宣統元年十月十二日(1909,11,24)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調山東布政使

-

84

王慶平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日(1911,12,21)開缺到京

-

85

李盛鐸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日(1911,12,21)

-

-

历任山西按察使

共有 100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和明

乾隆六十年七月廿九日(1795,9,12)

-

-

2

李舟

嘉慶三年十月十二日(1798,11,19)

嘉慶五年二月五日(1800,2,28)調廣西布政使

-

3

瑺亨

嘉慶五年二月五日(1800,2,28)

嘉慶五年四月五日(1800,4,28)緣事革職

-

4

文霈

嘉慶五年四月五日(1800,4,28)

嘉慶五年十月廿四日(1800,12,10)調陝西按察使

-

5

王文湧

嘉慶五年十月廿四日(1800,12,10)

調

嘉慶六年二月廿五日(1801,4,7)調甘肅布政使

-

6

朱紹曾

嘉慶六年二月廿五日(1801,4,7)

嘉慶九年八月廿五日(1804,9,28)調安徽布政使

-

7

景安

嘉慶九年八月廿五日(1804,9,28)

嘉慶九年十二月廿四日(1805,1,24)調直隸按察使

-

8

傅修

嘉慶九年十二月廿四日(1805,1,24)

調

嘉慶十年五月廿九日(1805,6,26)緣事開缺到京聽候部議

以直按任內有失

9

敦柱

-

-

嘉慶十年五月廿九日(1805,6,26)調陝西按察使

實錄誤(嘉道兩朝上諭檔(十),頁279)

10

李鋐

嘉慶十年五月廿九日(1805,6,26)

嘉慶十一年八月十六日(1806,9,27)調廣西布政使

-

11

常明

嘉慶十一年八月十六日(1806,9,27)

嘉慶十一年十一月五日(1806,12,14)調陝西布政使

-

12

張映漢

嘉慶十一年十一月五日(1806,12,14)

嘉慶十三年七月七日(1808,8,28)調湖北布政使

-

13

劉清

嘉慶十三年七月七日(1808,8,28)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調布政使

-

14

積朗阿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

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廿日(1810,1,24)調甘肅按察使

-

15

陳桂生

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廿日(1810,1,24)

調

嘉慶十六年四月廿六日(1811,6,16)調布政使

-

16

錢臻

嘉慶十六年四月廿六日(1811,6,16)

嘉慶十八年十月十三日(1813,11,5)調直隸按察使

-

17

慶格

嘉慶十八年十月十三日(1813,11,5)

調

嘉慶十九年七月廿九日(1814,9,12)調江蘇按察使

-

18

楊懋恬

嘉慶十九年七月廿九日(1814,9,12)

調

嘉慶十九年九月一日(1814,10,13)調陝西布政使

-

19

訥福

嘉慶十九年九月一日(1814,10,13)

調

嘉慶廿年八月廿五日(1815,9,27)調湖北布政使

-

20

習振翎

嘉慶廿年八月廿五日(1815,9,27)

調

嘉慶廿一年六月卅日(1816,7,24)調布政使

-

21

富綸

嘉慶廿一年六月卅日(1816,7,24)

嘉慶廿一年十二月廿四日(1817,2,9)調安徽按察使

-

22

汪如淵

嘉慶廿一年十二月廿四日(1817,2,9)

嘉慶廿二年三月廿八日(1817,5,13)調順天府府尹

-

23

承光

嘉慶廿二年三月廿八日(1817,5,13)

嘉慶廿二年七月廿六日(1817,9,7)調江西按察使

-

24

邱樹棠

嘉慶廿二年七月廿六日(1817,9,7)

調

嘉慶廿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818,12,8)調布政使

-

25

趙鴻文

嘉慶廿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818,12,8)

嘉慶廿五年十一月七日(1820,12,12)命到京

-

26

陶澍

嘉慶廿五年十一月七日(1820,12,12)

道光元年八月廿七日(1821,9,22)調福建按察使

-

27

程贊清

道光元年八月廿七日(1821,9,22)

調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822,1,4)命到京,以四品京堂候補

程贊清原名程贊寧為避宣宗諱而改

28

岳良

-

-

-

29

常文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822,1,4)

道光二年五月廿五日(1822,7,13)調陝西按察使

-

30

常德

道光二年五月廿六日(1822,7,14)

調

道光二年九月廿九日(1822,11,12)調浙江布政使

-

31

齡住

道光二年九月廿九日(1822,11,12)

道光三年十一月二日(1823,12,3)調安徽按察使

-

32

盧元偉

道光三年十一月二日(1823,12,3)

道光四年六月十三日(1824,7,9)緣事革職

-

33

邱鳴泰

道光四年六月十三日(1824,7,9)

調

道光六年二月一日(1826,3,9)調湖北布政使

-

34

戴聰

道光六年二月一日(1826,3,9)

道光八年八月十二日(1828,9,20)命到京

-

35

烏爾恭額

道光八年八月十二日(1828,9,20)

道光八年九月廿九日(1828,11,6)調廣東按察使

-

36

額騰伊

道光八年九月廿九日(1828,11,6)

道光十年十一月廿九日(1831,1,12)調湖北布政使

-

37

夏修恕

道光十年十一月廿九日(1831,1,12)

調

道光十二年九月一日(1832,9,24)調安徽按察使

-

38

色卜星額

道光十二年九月一日(1832,9,24)

調

道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1832,10,9)調甘肅按察使

未到任

39

龔綬

道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1832,10,9)

調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一日(1835,11,30)調湖南布政使

-

40

慶林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一日(1835,11,30)

調

道光十六年六月十五日(1836,7,28)調山東按察使

-

41

唐鑑

道光十六年六月十五日(1836,7,28)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調貴州按察使

由江南江安糧道遷,未到任

42

慶林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

調

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廿四日(1837,1,30)調奉天府府尹

-

43

圖明額

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廿四日(1837,1,30)

道光十七年二月十二日(1837,3,18)留京,以四五品京堂候補

由奉天府府尹遷

44

瑞元

道光十七年二月十二日(1837,3,18)

道光廿年四月廿二日(1840,5,23)調福建布政使

-

45

陳嘉樹

道光廿年四月廿二日(1840,5,23)

道光廿一年八月廿日(1841,10,4)調江西布政使

-

46

羅繞典

道光廿一年八月廿日(1841,10,4)

道光廿四年二月廿一日(1844,4,8)調貴州布政使

-

47

恆春

道光廿四年二月廿一日(1844,4,8)

道光廿七年三月十六日(1847,4,30)調陝西布政使

-

48

劉源灝

道光廿七年三月十六日(1847,4,30)

道光廿七年十月廿一日(1847,11,28)調山東按察使

-

49

明誼

道光廿七年十月廿一日(1847,11,28)

道光廿八年八月廿七日(1848,9,24)調甘肅按察使

-

50

陶樑

道光廿八年八月廿七日(1848,9,24)

調

道光廿九年四月六日(1849,4,28)調江西布政使

-

51

春熙

道光廿九年四月六日(1849,4,28)

道光廿九年六月廿五日(1849,8,13)調江西按察使

-

52

孔慶鍸

道光廿九年六月廿五日(1849,8,13)

道光卅年八月廿三日(1850,9,28)調貴州按察使

-

53

多慧

道光卅年八月廿三日(1850,9,28)

道光卅年八月廿五日(1850,9,30)調陝西按察使

未到任

54

福濟

道光卅年八月廿五日(1850,9,30)

道光卅年十月十一日(1850,11,14)調山東按察使

-

55

孫毓溎

道光卅年十月十一日(1850,11,14)

咸豐元年八月九日(1851,9,4)調浙江按察使

-

56

潘鐸

咸豐元年八月九日(1851,9,4)

咸豐二年四月十九日(1852,6,6)調湖南布政使

-

57

英桂

咸豐二年四月十九日(1852,6,6)

咸豐二年十月十日(1852,11,21)調山東按察使

-

58

麟桂

咸豐二年十月十日(1852,11,21)

咸豐二年十一月廿一日(1852,12,31)調浙江布政使

-

59

沈兆澐

咸豐二年十一月廿一日(1852,12,31)

調

咸豐九年十月十日(1859,11,4)同上

-

60

郭用賓

-

咸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54,1,16)緣事革職

-

61

黃經

咸豐九年十月十日(1859,11,4)

咸豐十年八月三日(1860,9,17)卒

離職根據咸豐朝宮中檔012483號

62

瑞昌

咸豐十年八月十二日(1860,9,26)

同治元年六月廿七日(1862,7,23)緣事革職(暫革)

同治元年八月十九日改降調

63

王榕吉

同治元年六月廿七日(1862,7,23)

同治元年十二月廿七日(1863,2,14)調直隸按察使

-

64

鍾秀

同治元年十二月廿七日(1863,2,14)

同治四年六月廿七日(1865,8,18)調陝西按察使

-

65

陳湜

同治四年六月廿七日(1865,8,18)

調

同治七年二月十二日(1868,3,5)緣事革職

-

66

蔣益澧

同治七年二月十二日(1868,3,5)

同治八年正月十九日(1869,3,1)因病開缺

八月四日因病再賞假兩月著鄭敦謹派員署,十月三日准陳湜暫緩交卸,蔣氏因病一直未到任乃開缺(同治八年正月上諭檔)

67

史念祖

同治八年正月廿日(1869,3,2)

同治八年三月十二日(1869,4,23)調直隸按察使

-

68

張樹聲

同治八年三月十二日(1869,4,23)

調

同治九年七月六日(1870,8,2)調布政使

未及時到任,三月十九日暫留直隸按察使任

69

李慶翱

同治八年三月十九日(1869,4,30)

-

-

70

范梁

同治九年七月六日(1870,8,2)

同治九年八月四日(1870,8,30)調直隸按察使

未到任

71

李慶翱

同治九年八月四日(1870,8,30)

同治十年十二月廿九日(1872,2,7)調布政使

-

72

蔣凝學

同治十年十二月廿九日(1872,2,7)

光緒元年二月廿一日(1875,3,28)調陝西布政使

-

73

程豫

光緒元年二月廿一日(1875,3,28)

光緒二年三月廿九日(1876,4,23)調四川布政使

-

74

光緒二年三月廿九日(1876,4,23)

光緒四年二月廿七日(1878,3,30)到京另候簡用

-

75

薛允升

光緒四年二月廿七日(1878,3,30)

光緒五年閏三月十一日(1879,5,1)調山東布政使

-

76

松椿

光緒五年閏三月十一日(1879,5,1)

光緒八年十一月廿三日(1883,1,1)調直隸按察使

-

77

奎斌

光緒八年十一月廿三日(1883,1,1)

光緒九年十二月一日(1883,12,29)調布政使

-

78

高崇基

光緒九年十二月一日(1883,12,29)

光緒十年四月廿八日(1884,5,22)署布政使

-

79

黃照臨

光緒十年四月廿八日(1884,5,22)

光緒十一年二月十三日(1885,3,29)准終養

馬丕瑤於二月十三日兼署,離職根據馬中丕遺集,頁59

80

高崇基

-

-

光緒十一年二月廿七日(1885,4,12)調布政使

-

81

嵩崑

光緒十一年二月廿七日(1885,4,12)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二日(1889,12,23)調安徽按察使

-

82

潘駿文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二日(1889,12,23)

光緒十七年六月廿二日(1891,7,27)調福建布政使

-

83

張汝梅

光緒十七年六月廿二日(1891,7,27)

光緒廿一年正月八日(1895,2,2)調陝西布政使

-

84

劉鼒

光緒廿一年正月八日(1895,2,2)

-

-

85

景星

光緒廿四年正月十二日(1898,2,2)

光緒廿四年八月廿二日(1898,10,7)調山東按察使

-

86

錫良

光緒廿四年八月廿二日(1898,10,7)

光緒廿五年正月十二日(1899,2,21)調湖南按察使

-

87

李廷簫

光緒廿五年正月十二日(1899,2,21)

光緒廿六年四月十日(1900,5,8)調布政使

-

88

升允

光緒廿六年四月十日(1900,5,8)

光緒廿六年閏八月三日(1900,9,26)調甘肅布政使

-

89

沈家本

光緒廿六年閏八月三日(1900,9,26)

光緒廿七年三月十日(1901,4,28)開缺,以三四品京堂候補

-

90

陳璚

光緒廿七年三月十日(1901,4,28)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調四川按察使

-

91

吳廷斌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

光緒廿八年十二月廿五日(1903,1,23)調布政使

-

92

豐伸泰

光緒廿八年十二月廿五日(1903,1,23)

調

光緒卅一年二月一日(1905,3,6)調浙江按察使

-

93

沈瑜慶

光緒卅一年二月一日(1905,3,6)

光緒卅一年三月十九日(1905,4,23)調廣東按察使

-

94

程儀洛

光緒卅一年三月十九日(1905,4,23)

調

-

-

95

吳匡

光緒卅一年八月十八日(1905,9,16)

光緒卅二年八月九日(1906,9,26)調布政使

-

96

丁寶銓

光緒卅二年八月九日(1906,9,26)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908,1,24)同上

-

97

志森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廿一日(1908,1,24)

宣統元年十月十二日(1909,11,24)同上

-

98

王慶平

宣統元年十月十二日(1909,11,24)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同上

-

99

李盛鐸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日(1911,12,21)同上

-

100

許世英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日(1911,12,21)

-

-

历任山西学政

共有 47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瑚圖禮

乾隆六十年八月十八日(1795,9,30)

-

-

2

莫晉

嘉慶三年八月十一日(1798,9,20)

-

-

3

陳霞蔚

嘉慶六年八月八日(1801,9,15)

嘉慶九年七月十六日(1804,8,20)到京供職

-

4

陳希曾

嘉慶九年七月十六日(1804,8,20)

-

-

5

黃鉞

嘉慶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07,9,22)

-

-

6

周系英

嘉慶十五年八月廿二日(1810,9,20)

-

-

7

陳嵩慶

嘉慶十八年八月九日(1813,9,3)

-

-

8

賀長齡

嘉慶廿一年八月十一日(1816,10,1)

-

-

9

陳官俊

嘉慶廿四年九月五日(1819,10,23)

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1821,9,9)回京供職

道光元年十一月十四日緣事降

10

龍元任

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1821,9,9)

-

-

11

鄒植行

道光二年八月十三日(1822,9,27)

道光五年七月廿五日(1825,9,7)緣事撤回交部議處

-

12

蔡賡颺

道光五年七月廿五日(1825,9,7)

道光七年七月十六日(1827,9,6)丁母憂

離職根據道光七年七月奏摺檔,頁181(母卒於七月七日在署)

13

李煌

道光七年七月十六日(1827,9,6)

-

-

14

俞東枝

道光十一年八月二日(1831,9,7)

道光十三年七月十七日(1833,8,31)丁憂

離職根據軍機處檔064471號(母卒於六月九日)

15

羅文俊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一日(1833,9,4)

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七日(1833,9,30)調陝甘學政

-

16

杜受田

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七日(1833,9,30)

調

道光十五年七月十一日(1835,9,3)命到京

-

17

汪振基

道光十五年七月十一日(1835,9,3)

-

-

18

張琴

道光十七年八月二日(1837,9,1)

-

-

19

焦友麟

道光廿年八月二日(1840,8,28)

-

-

20

沈祖懋

道光廿三年八月二日(1843,9,25)

-

-

21

龍元僖

道光廿六年八月四日(1846,9,23)

-

-

22

胡瑞瀾

道光廿九年八月一日(1849,9,17)

-

-

23

孫晉墀

咸豐二年八月六日(1852,9,19)

-

-

24

岳世仁

咸豐五年八月二日(1855,9,12)

-

-

25

彭瑞毓

咸豐八年八月三日(1858,9,9)

-

-

26

洗斌

咸豐十一年八月三日(1861,9,7)

同治二年正月九日(1863,2,26)命到京

-

27

黃鈺

同治二年正月九日(1863,2,26)

同治四年十二月廿二日(1866,2,7)因病開缺

離職根據咸同兩朝上諭檔(十五),頁599

28

林天齡

同治四年十二月廿三日(1866,2,8)

-

-

29

于建章

同治六年八月一日(1867,8,29)

同治六年八月廿六日(1867,9,23)調山東學政

-

30

張家驤

同治六年八月廿六日(1867,9,23)

調

同治八年正月六日(1869,2,16)丁父憂

離職根據傳包

31

王昕

同治八年正月十四日(1869,2,24)

-

-

32

龔承鈞

同治九年八月一日(1870,8,27)

-

-

33

謝維藩

同治十二年八月一日(1873,9,22)

-

-

34

朱福基

光緒二年八月一日(1876,9,18)

-

-

35

黃玉堂

光緒五年八月一日(1879,9,16)

光緒六年十二月廿七日(1881,1,26)丁憂

-

36

王仁

光緒六年十二月廿七日(1881,1,26)

-

-

37

呂鳳岐

光緒八年八月一日(1882,9,12)

-

-

38

高燮曾

光緒十一年八月一日(1885,9,9)

-

-

39

管廷鶚

光緒十四年八月一日(1888,9,6)

-

-

40

王廷相

光緒十七年八月一日(1891,9,3)

-

-

41

錢駿祥

光緒廿年八月一日(1894,8,31)

-

-

42

劉廷琛

光緒廿三年八月一日(1897,8,28)

-

-

43

劉嘉琛

光緒廿六年九月十日(1900,11,1)

-

-

44

寶熙

光緒廿九年八月一日(1903,9,21)

光緒卅二年四月二日(1906,4,25)裁缺

-

45

錫嘏

光緒卅二年四月廿日(1906,5,13)

-

-

46

汪詒書

宣統元年四月六日(1909,5,24)

宣統二年三月日丁母憂

離職根據政治官報(32)四月十一日第九百十六號,頁4

47

駱成驤

宣統二年三月廿六日(1910,5,5)

-

-

下一篇 桑敬

上一篇 13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