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服 编辑
首服也称“头衣”,泛指汉服中裹首之物。
中文名:首服
别名:头衣、元服
今天人们所戴的帽子以及妇女所有的头巾,都属于首服。在中国古代,人们的首服除了巾帽以外,还有一物,名称为“冠”。
冠和巾、帽虽然同属首服,但用途不同:古人扎巾是为了便利,戴帽是为了御寒,都出自实用的目的;唯有戴冠,仅仅是为了装饰。
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
不过,冠巾文化几乎是男子的特权。在男尊女卑的几千年中,女子除了命妇的凤冠、翟冠外,便是女道士束发戴冠,称为女冠子。很多年后,在历史已经屏弃了性别局限的时代,我们开始汉民族传统服饰复兴,倒没有必要为此耿耿于怀,反而应该欣喜地看到:首服文化也弥补了中国传统服饰中男性服饰相对样式单调的缺憾。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
冠最流行的时期在先秦两汉,相对巾的普及早一些。冠历来是士人之上的特权,是身份和职别的标识,也象征着士人的尊严。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左传 哀公十五年》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捍卫君子不免冠的尊严:“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庶民或“卑贱执事者”却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巾最早不过是随便裹发的一块布,不能出现在正式场合,最初,上层士大夫不过燕居时偶尔戴巾,后逐渐通用,到汉末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为雅尚。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故天生带着一丝闲适,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所以,于汉唐时向前来留学的日本,巾帽文化鲜有流传,相反,于明代师习华夏的朝鲜,巾帽则大行其道,发展成为现代韩服中重要的元素。
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衮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巾帽则搭配常服(当然,不能排除幞头类与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为庶人的婚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往往一种巾帽会蕴含着一段逸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大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亦效尤纷纷。
在戴法上,冠冕类和后来的巾帽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固定头发,一般需要通过笄直接固定在发髻上,另外还要在下巴处结缨,这样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类的戴法则随意多了,一块或软或硬的布、纱,通过各种不同的包扎或折叠方式,缚罩在头上就是了。
冠冕类
冠必先以纚韬发。首先束髻,用纚
皮弁:以皮革为冠衣,冠上当有饰物,《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杜注:“弁以鹿子皮为之。” 文献说的皮弁冠,前高后卑,与用皂绢所制的委貌冠形制接近。爵弁:郑注《士冠礼》云:“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白虎通 冠绋篇》则谓“其色如爵。”汉代何休解诂云:“所谓皮弁,爵弁也。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加旒曰冕。”
小冠:(也称束髻冠)束在头顶的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燕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
獬豸冠:可能即以其形类似獬角而得名。獬豸(xie4 zhi4),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似羊非羊,似鹿非鹿,汉杨孚《异物志》对其释名:“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也称法冠。最早见《淮南子》卷九《主术训》:“楚文王好獬豸冠,楚国效之。”
鹖冠:又称武冠。鹖冠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作为武官的冠帽,冠顶插饰鹖毛以示英勇。鹖(he2),属鸱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却。(《汉宫仪》记有“虎贲冠(鹖冠)插两鹖尾”《禽经》记有“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常为武将所戴。
却敌冠:卫士所戴。前高一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如进贤冠
以下便是巾帻的种类及简要释名巾帻:风雅文士、燕居达人、武将壮士,逸老野叟,皆好束巾或帻,或覆帻戴冠。巾、帻有软裹、硬裹之分,软裹只是用巾裹发,外型不稳定;硬裹则以藤制,外罩布并涂漆,也有以桐木衬之,再裹巾或帻,使其外型固定美观。
帻的作用是戴冠前衬发的,可类比于外服里的衬衣。在巾没有独立衍生成一种首服艺术前,巾帻一般不分家。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较多,有些是唐、宋传留下来的,有些是辽、金、元游牧民族流传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还有一些是明代新创的。例如儒巾、软巾、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都是传统的巾式。老人巾,是明初始兴的巾样,明太祖用手将顶部按之使之前仰后俯,就依样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称老年巾。将巾、结巾,都是用尺帛裹头,又缀片帛于后,其末端下垂,俗称扎巾。此外还有两仪巾,后垂飞叶两片。万字巾,上阔下狭形如万字。凿子巾,即唐巾去掉带子。凌云巾,因形状诡异被禁用……
黑介帻:常套束在进贤冠之下,文官常戴用。其色黑,两旁垂有长耳,据《晋书》记载:“汉时冠进贤者,宜长耳介帻也。”
平上帻:多为武官戴用,据《唐车服志》云:“武官卫官公事之服也。”又据《晋书》云:“短耳,即今平上帻也,武官服之。”武官的帻多为红色,亦名“赤帻”。
缁撮:顾名思义,即黑色小巾,也称束髻小巾。 缁撮束结在头顶的发髻上,两脚自然地后垂。在商、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两代多为文人辩士所好戴,至唐代以后各代多为官吏在家“宴居”时所用,历代皆沿用,武将壮士也好戴用。软裹巾。
逍遥巾:也称荷叶巾,宋代庶人的一种巾子,类似于小包巾,只是有两脚垂于后背,取飘然之意,称为逍遥巾。
幅巾:即用整幅的巾,从额往后包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也有垂长至背,用葛布制成,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细绢制成,则称 “缣巾”,为王公雅士戴用。软裹巾。朱子幅巾为朱熹所倡,可配朱子深衣或道袍。
结巾:用巾裹头,将其两脚系结在头顶之前,呈同心结状,将余下的两脚覆在髻上,并翻卷于脑后,使其自然垂下,常为武士衙卫常戴用。软裹巾。
雷巾:用巾裹头,巾顶高起而呈平头,巾前常饰有片锦,余下两脚系结在脑后,并使其自然垂下,为武将壮士常戴,雷巾多为红色,亦称红头。软裹巾。
浩然巾:软巾。典故自然来自于唐诗人孟浩然头戴此巾,于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这一佳话。浩然巾类似于风帽,严实地遮挡了后脑和部分脸部。《镜花缘》第二五回写双面国人,都带着浩然巾,“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令人不觉可爱可亲”,而唐敖揭起脑后的巾,只见“浩然巾内久已藏着一张坏脸”,读来不由噤若寒蝉……
故浩然巾是雪巾,明代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六中有雪巾的记载:“以玄色紵丝为之,以天鹅皮为里,凡雪天严寒皆用之以护脑。”
方巾:四方平直,方巾是源自角巾,明郎瑛《七修类稿》说,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浙江山阴著名诗人杨维祯,杨戴着方顶大巾去谒见,太祖问他戴的是什么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太祖闻之大喜。四方平定巾,亦称方巾。
飘巾:后有长而细的飘带 故名飘巾。
儒巾:四方平直,巾式较高,并有两带垂于脑后,飘垂为饰,一般为儒生所好戴,明代更为盛行。
万字巾:制式为上宽下窄,形如“万”字。
周子巾
仪巾:和方巾类似,不同的是前面一中线 左右两边呈斜坡状,有的后面配有短飘带。
庄子巾:硬裹巾。又名南华巾
纯阳巾:硬裹巾。上高下低,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斜覆于前,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并有二脚系结于脑后,使其自然垂下,传为吕洞宾所创,即命为纯阳巾。这种巾子也可按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的名,称之为乐天巾。
纶巾:硬裹巾。中部有卷褶,多为文官、谋士、雅士所好,孔明“羽扇纶巾”的形象实在深入人心,故纶巾亦名诸葛巾。
东坡巾:硬裹巾。以藤为里,以锦为表,用漆漆之。或以较硬的薄纱制作。两侧为巾檐,前开后合,后垂有布帛,为雅士逸隐所好,宋代词人苏轼常戴此巾,亦名为东坡巾。
参照渤海琴高先生更详细的解说:东坡巾的形式是“墙外有墙”,外墙较内墙为低。内墙外墙各为一大片,然后按上大下小折成四面,其中内墙折好后边缘缝合在前,外墙较内墙为短(横向),两头边缘处正好在眼眉上, 再将内墙、外墙底部缝合在一起。内墙上缝合相同布料的顶。在后部的内墙外(外墙里)两侧再缝合两条飘带(质地和整体不同,要用轻布料),长短要翻过外墙后再垂到东坡巾的底部左右为好。
折上巾:又名翼善冠。乌纱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后名“翼善冠”。与唐代相较,明代“翼善冠”要简化得多,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唯一实物,是万历帝朱翊钧的金制翼善冠。全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上面镶嵌着两条金龙戏珠。
网巾:网巾编结如渔网,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多以黑色细绳、马尾、棕丝编织而成。戴网巾,除约发外,又是男子成年的一个标志,一般衬在冠帽内,也可以单独使用,露在外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