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彦良 编辑
桂彦良(1321-1387),名德偁,号清节,元明之际浙江慈溪(今江北区慈城镇)人。
别名:名德偁
号:清节
出生日期:1321年
逝世日期:1387年
主要作品:《清节》《清溪》《山西》《挂笏》《老拙》
本名:桂彦良
籍贯:浙江慈溪
少年慧敏,勤奋博学。元末为乡贡进士,曾任平江路学教授,观世不可为,遂东归,放情山水间,肆为诗古文。张士诚、方国珍争相聘请,均不就。洪武六年(1373)应征召入京,授太子正字,在文华堂为太子以下多位青年官员讲学,以孔孟圣学为本,汇聚历代治政之精华,联系明代国情之实际,解当务之急。两年后,学生中有七八人擢为行省参政,八人为按察检事,十九人出任知府,其余皆授御史。朱元璋也时有咨询,彦良所对,帝每称善,书其语揭便殿,曾呼“老桂”而不名。
朱元璋特别重视皇室子弟的教育,选择诸王傅非常慎重,因而命彦良出任晋王府右傅,并亲自为文赐之。彦良入谢。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对曰:“臣不如宋濂、刘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彦良至晋,编制《格心图》献王,又改革王府官制。后升任左长史,赴京朝见,条陈治道所急,名为《万世太平治安十二策》,主旨是:法天道、广地利、顺人心、养圣德、培国脉、开经筵,精选举,审刑罚,敦教化,驭戎狄,贤俊,广咨访。朱元璋阅后大加赏识,曰:“彦良所陈,通达事体,有裨治道。世谓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彦良可谓通儒矣。”
洪武十八年(1385)告老还乡,两年后浙江乡试,又被任命为主文官,扶病往,既归,遂以疾终,谥文裕。
著有《清节》《清溪》《山西》《挂笏》《老拙》等集和《陶诗春和咏》及《中都纪行》等。
桂彦良《比到京帖》
虽然桂彦良在明朝初期的书坛上名声不大,但《比到京帖》帖中字画使转起落,用笔枯涩浓淡,章法参差掩映,使人看上为之-亮。《比到京帖》曾经淮安周氏和鉴藏家张葱玉收藏。
原文
桂彦良《比到京帖》
迁晋王府右傅。帝亲为文赐之。彦良入谢。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对曰:“臣不如宋濂、刘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彦良至晋,制《格心图》献王。后更王府官制,改左长史。朝京师,上太平十二策。帝曰:“彦良所陈,通达事体,有裨治道。世谓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彦良可谓通儒矣。”十八年请告归,越二年卒。 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彦良与陈南宾等皆宿儒老生,而李希颜与驸马都尉胡观傅徐宗实,尤以严见惮。
译文
桂彦良 草书
桂彦良晋升为晋王府右傅,皇上亲自写任命状。桂彦良入宫谢恩。皇上说“:江南的大学者,唯独你一人。”桂彦良回答说“:我不如宋濂、刘基。”皇帝说:“宋濂是个文人,刘基心胸有点狭隘,他不如你啊。”桂彦良到了晋地,绘制了“格心图”敬献给晋王。后来王府官制变更,桂彦良改为左长史。当上京朝见时,他呈上“太平十二策”。皇上看后说“:桂彦良所陈述的意见,通情达理,对治理国家十分有益。世人都认为学者只潜心古时的东西,而对时事不甚了解,像桂彦良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精通古今的全才啊。”十八年(1385)桂彦良请求告老还乡,过二年,桂彦良逝世。
明朝初年,特别注重对教师的选择。于是任命宋濂教育太子,而诸王对教师的选拔也十分慎重。桂彦良和陈南宾等都是有学问、有声望的大学者。李希颜与驸马都尉胡观的教师徐宗实,都以严厉著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