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寿寺 编辑
庆寿寺原址在北京西长安街上28号,即电报大楼西。该寺创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内有双塔,故又称双塔寺。九级海云塔,建于蒙古国宪宗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七级可庵塔,建于蒙古国宪宗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双塔都是八角密檐砖塔,东西比肩排列。九层塔为海云大师灵塔,低者为曾主持庆寿寺的海云得法大弟子可庵之灵塔。
中文名:庆寿寺
外文名:QingShou Temple
别名:双塔寺、大兴隆寺、慈恩寺
所属国家:中国北京
地点:北京市西长安街上28号
始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
历史地位:曾为金朝庆寿宫及元朝太子功德院
双塔在庆寿寺的西侧,八角形九级一座,额曰“天光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八角形七级一座,额约“佛日圆明大禅师可庵之灵塔”。在海云禅师塔前原有《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记》一座,为王万庆撰。此碑现存于宣武区法源寺内。
庆寿寺双塔远景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上命役军民万人重修,费至钜万。即成,壮丽甲于京都诸寺。”修后之寺“完整雄壮,为京师之冠。”元代著名书画大师赵孟洮曾留诗云:“白雨映青松,萧飒洒朱阁。稍觉暑气销,微凉度疏箔……”。据说昔日庆寿寺精蓝丈室之前,松树繁茂,树阴密布,景色十分美丽,有流水横贯东西。后来水干桥废之后,留有两个石碑,是金章宗亲笔所书的“飞渡桥”、“飞虹桥”六个大字,笔力强健有力,有王者之范。
庆寿寺双塔
庆寿寺双塔模拟图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在早晨太阳似出似不出的时刻,站在西单牌楼东南角老长安戏院门外朝东看,就会看到那两座塔一在路南,一在路北。由西向东走,临近塔的时候再看,两座塔原来都在路北的庆寿寺里,而且挨得挺近,仿佛长幼相依。这个因早晨的光学作用所造成的景象便是“燕京十景”之一的“长安分塔”。
庆寿寺
1954年在拓宽西长安街时拆掉了双塔。当时,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劝说:“像西长安街上金代的庆寿寺双塔,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拆掉?为什么不能把它保留下来,作为一个街心小绿地看一看。”以其精美的建筑构造和重要的历史地位矗立于百年风雨之中的庆寿寺及双塔,经历了由辉煌到衰败的历史过程,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庆寿寺 其一
王冕
宝刹都城内,今朝旷野中。
浮图瞻宝志,书记忆刘聪。
清末出版的明信片
徘徊增感慨,历落问英雄。
庆寿寺 其二
王冕
书记去已久,令人动慨慷。
但能成事业,不解制纲常。
花落重城晚,云沉大野荒。
卢沟三尺土,春雨树苍苍。
庆寿寺
元代刺绣珍品。北京庆寿寺双塔发现。绣袱为绸质赭黄色地,中间绣有黄龙和彩云,四角绣有连荷、牡丹、芍药、菊花,四周还绣有牵牛、野菊和串枝杂花。绣工精细,构图严谨,针法多变,为元绣优秀之作。
双塔庆寿寺出土的缂丝紫汤鹅戏莲片
缂丝紫汤鹅戏莲片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
此次出土的缂丝为元代作品,以紫色为地,上施以黄绿相间的水波纹和卧莲图案,卧莲之间有鹅嬉戏,故被称为“紫汤鹅戏莲”。此件丝织品构图自然,用色简单,织造手法粗犷,工艺以平缂为主。
庆寿寺原址在北京西长安街上28号,即电报大楼西。该寺创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内有双塔,故又称双塔寺。九级海云塔,建于蒙古国宪宗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七级可庵塔,建于蒙古国宪宗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双塔都是八角密檐砖塔,东西比肩排列。九层塔为海云大师灵塔,低者为曾主持庆寿寺的海云得法大弟子可庵之灵塔。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