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干里 编辑
长干里(cháng gàn lǐ)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内秦淮河以南至雨花台以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名,是江南佛教圣地,素有“佛陀里”之美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一带已经是南京人口最密集地区,也是本地区经济命脉之所在。有众多描写长干里生活、爱情、风土的诗词歌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典故即来源于此。
长干里地势高亢,雨花台陈于前,秦淮河卫其后,大江护其西,又是秦淮河的入江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京城市的雏形――越城就位于此。范蠡之所以选择在此筑越城,就是看到这块地方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人中密集,同时,这里有山水卫护,攻守皆宜。秦、汉、六朝时期,长干里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
中文名:长干里
位置:南京秦淮河以南至雨花台以北
长干里雕塑
《建康实录》中记载:古代南京人,称“山陇之间曰‘干’,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庶民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小长干,在瓦官南巷,西头出江。”“金陵南郭群山环之,而雨花峰为最大,其脊曰石子冈,即古之大长干也。稍西曰小长干,吴立大市,晋瓦官寺适当其地。”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人们经常提到并为唐代大诗人多次歌咏的“长干里”,主要是指吴大帝孙权建立大市时的小长干里,遗址在今雨花路和中华门城堡的西侧;其二,瓦官寺所在的小长干,与如今外秦淮河的小长干隔城又隔水,这是因为六朝各代的都城,都建在如今的内秦淮河北岸,瓦官寺所在的今花盝冈一带,原来是与外秦淮河以南的岗阜连成一片的。
五代杨吴筑金陵时,将秦淮河圈入城内,面于城外另挖护城河(即今外秦淮河)。这样今天称花盝岗。考察这一带的古地名以及地理风貌的变迁,还要注意长江径流的不断西移。在春秋战国时代,长江是紧靠今南京市区的西侧流过的。江流经今赛虹桥,从鬼脸城、石头城脚绕过,曲折而下。“其后洲渚渐生,江去长干远。”故唐代李白诗云:“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刘禹锡诗亦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北宋朱敦儒的词云:“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随着长江的不断西移,原在长江中的白鹭洲已成陆地,长江已离市区的南部和西部很远了。
古长干里
到了明代,长干里形成了两个专业分工很强的集市。一是以经营粮食及副产品为主的大市,一是以经营竹木炭薪为主的来宾街市。这条街和集市的名称,以坐落于此的国家级宾馆“来宾楼”而得名。此楼主要接待外国商人。
长干里之所以著名于世,屡屡被文人学士所歌咏,不仅由于它是古越城所在,又是繁华的商业区,而且还由于它是南京佛教中心。南京早的寺庙“建初寺”就位于此。它建于录吴赤乌四年,目的在于安置西域僧人康僧会和他带来的佛骨。建初寺中的阿育王塔,就是放置佛顶骨舍利的地方。
这里住过好几代名人。越国谋臣、越城的建造者范蠡,东吴谋臣张昭,晋代大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都曾住在这里。唐李白、杜甫、杜牧等大文豪都游历过长干里,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