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放大学 编辑

江苏省远程开放教育新型学校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开放大学(Jiangsu Open University)是教育部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具有本科办学权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79年的江苏广播电视大学,2006年增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校牌,2012年正式更名为江苏开放大学。学校校本部坐落于南京,占地面积237亩。正在建设的新校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桥林新城,占地面积1097亩。

学校面向社会所有学习者提供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以互联网为依托,采取线上学习为主、线下学习为辅的O2O教育模式。2016年7月,江苏开放大学被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其环境工程、农业资与环境、工程管理、文化产业管理4个专业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设有11个学院,开放教育设有39个本科和17个专科专业,高职教育设有36个专业,学校设有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有教职工1051人(专任教师562人),开放教育在校生15.3万人,国家开放大学江苏分部教学管理中心另有学生1.8万人,高职在校生1.1万人 ,社会教育学员230万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江苏开放大学

外文名:Jiangsu Open University

简称:江苏开大,JSOU

所在地:南京市

创办时间:2012年12月26日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主管部门:江苏省人民政府

现任领导:校长:丁荣余

高职专业:17个

本科专业:39个

院系设置:11个

校训: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校歌:凤凰之歌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东北路399号

院校代码:51255

学校简介

编辑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

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江苏开放大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致力于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面向人人实行注册入学、弹性学制等开放灵活的学习制度和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模式,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坚持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学习平台和载体。

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为基础组建的江苏开放大学,实行统筹规划、系统运作、扁平式和层级式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学历教育实行扁平式管理,非学历教育实行层级式管理。总部设在南京,组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市、县(市、区)开放大学,他们既是江苏开放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本地区独立设置的办学机构。

江苏电大办学33年来形成的系统办学优势,为江苏开放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较强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远程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全省系统有教职工8711人,其中高级职称2287人 专任教师6192人,江苏省2012年“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主持专家1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4人。固定资产43.71亿元。

基于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而建设的江苏开放大学,将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秉承“开放、灵活 全纳、终身”的办学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成具有一流水平、江苏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开放大学,更好地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建设更加幸福美好新江苏做出更大贡献。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设有11个学院,开放教育设有39个本科和17个专科专业,高职教育设有36个专业。

(本科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 熟悉相关法规,掌握工程可行性研究、招投标、造价、审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经济分析和决策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工程及相关问题。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项目策划、管理和实务运作,房地产经营管理,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管理学、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经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运筹学、建筑施工与组织、工程估价、建筑结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工程建设监理、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事故处理、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项目管理软件应用、房屋建设工程管理与实务、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专业带头人:

1、成虎:博士,东南大学土木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教授,博导。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常委;

2、陆惠民:博士,东南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总经济师,教授、博导。江苏省建设厅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项目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编著者;

3、仓恒芳:大专,南京大地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工。2009年度全国“优秀总工程师”,江苏省建筑业十大科技创新标兵;

4、张建坤:博士,东南大学土木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教授,博导;《南京新就业大学生保障房建设及物业管理模式研究》项目荣获江苏省2010—2011年度“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

5、丰景春:博士,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河海大学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所所长。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宽阔文化视野、现代产业理念,具备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知识,较强文化创意与表现能力,能够从事文化市场运作、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项目策划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本专业主干课程直接面向实践需求,可以和职业认证教育、双学位教育接轨,具有较广的就业选择,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政府文化艺术管理、广电、新闻出版、旅游、文化贸易与投资等产业部门的管理与策划等工作。

主要课程:

文化产业经济学、城市文化产业概论、现代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文化产业史、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应用写作、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网络文化产业、文化投资学、文化市场营销、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文化创意与策划、文化资源学、广告媒体与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商业文案策划与写作、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创意与文案写作、文化产业资本运作

专业带头人:

1、刘志彪,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者及其基金获得者(人文社会科学类);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首席中青年科学家。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2、李向民,经济学博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访问学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等职,现任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江苏省文化促进会会长。在国内首次提出并阐述“精神经济学”理论,受到钱学森、蒋学模等学者高度评价,是精神经济学和艺术经济史学的创始人,我国最早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之一。荣获“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3、顾江,经济学博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三江学院副校长。美国伊利若斯大学访问学者,南京大学公司与证券研究所执行所长,南京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规划项目评审专家、《文化产业研究》主编、江苏省宏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价格协会常务理事。

4、石奇,经济学博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院长、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产业经济研究》副主编。

5、张光灿,教授,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2006年首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ODE网上教学奖”银奖,2010年《经济学与生活》课程被遴选为江苏省教育厅成人教育精品课程。

环境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水、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监测、治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具有制定环境规划和开展环境评价的能力,能在环保公司、市政公司、工矿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污染处理设备运营维护、环境规划与评价,适应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层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进一步具有较强的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工程设计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的能力,具备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主要课程:

分析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给水处理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环保设备选择与应用、环境影响评价、三废处理工、水质检验工、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等。

专业带头人:

1、张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院士是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国内最早将树脂吸附技术融合到环境工程领域,自主开创了树脂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为重点化工行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SCI论文12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授权39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 项,以及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与二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各1项。

2、王超,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在污染物地表及地下水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水资源保护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负责和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等9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为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兼任“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李爱民,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淮河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受江苏省创新学者攀登计划资助。长期从事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及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在水溶性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研究与开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收录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授权40余项;主持国家“863”资源与环境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项目及课题以及省部级课题三十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4、春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江苏工学院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江苏大学安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江苏大学环境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学科“农业生物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科的方向带头人,江苏大学“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带头人,农业部植保机械工程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机学会耕作机械学会植保机械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江苏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理事,镇江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镇江市安全生产协会副会长。2005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专项基金A 类资助。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被SCI、EI、ISTP等三大索引收录40余篇。获国家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它奖多项。曾被评为镇江市科技标兵 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五届全国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

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与农产品安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与农产品安全)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管理、农业生态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开展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产地环境调查与评价、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农产品质量分析与经营管理的能力,从事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低碳高效农业建设以及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经营工作,适应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基层一线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农产品经纪人、化学检验工等专业技术资格,实现职业生涯的不断提升。

主要课程:

普通生态学、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分析、土壤与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生态工程、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分析实验、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农业经济管理学、农田水利学、设施农业、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产品质量检测分析等。

专业带头人:

1、赵其国:著名土壤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土壤地理与资源研究,对热带土壤发生分类、资源评价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依据红壤渗透水组成、游离铁等作为红壤化过程指标的重要性,为研究红壤的发生与定量分类提出了新的途径;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评价方案,为制定热带作物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沈其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教学名师,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组组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兼中国有机肥专业委员会主任,PEDOSPHERE (SCI刊物) 副主编,PLANT SOIL (SCI刊物)编委,土壤学报编委, 水土保持学报编委,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编委。

3、徐国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院长。兼任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作物养分高效生物学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Frontiers in Plant Nutrition编委、土壤学报编委、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编委等。是首批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农业资源的生物学利用"的带头人。

4、郭世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主任。中国植物营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学会根际营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学会化学肥料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 “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

5、张益彬: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硕士,研究员。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1051人(专任教师56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2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7人,具有博士学历(学位)238人。学校拥有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江苏省教学名师、“双创”博士(世界名校类)培养对象、“六大人才高峰”项目、“333工程”培养对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学校与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1个,校外实训基地150个。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2个,设施先进的实验室168个。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纸质图书馆藏80万册,电子图书180万册。

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系统办学,与73所市县开放大学共同构建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系统和服务体系,发起成立了江苏开放大学职教集团。建设“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搭建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目前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有用户445万,存入成果项目12.6万项,存入成果记录3452万。

招生政策

编辑

江苏开放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的江苏唯一一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多种媒体优质教学资源,实施远程开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新型省属高等院校,主要举办开放教育本科、专科学历教育,具有优良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已建成以省电大为龙头,覆盖全省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系统,成为我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骨干力量。

江苏开放大学始终按照开放办学的现代教育理念,树立“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思想,坚持面向基层、行业、农村的办学方向,以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为办学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培养应用性人才、推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需要,积极实践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江苏省社会成员提升学历水平和提高素质能力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在新世纪新阶段,学校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理念为先导,主动适应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坚持“高举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旗帜,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发展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建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朝着建设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努力奋进。

开放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教学点遍布全省,可就近就便学习

◇实行学分银行,注册入学,学籍终身有效

◇学习方式灵活便捷,可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导学导考为辅

◇主要依托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和多种媒体课件进行学习,可实现实时非实时学习

◇整合全国优质教育资源,享受全国著名高校名师教学风采

◇学费低廉,按学分缴费,学习负担轻

学分银行

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是在江苏省教育厅的领导下,面向江苏公民,以同层次相关专业继续教育为重点领域 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学分认定、学分积累、 学分转换,提供学分查询、学分互认等学习成果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为学习者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招生对象

1.本科专业:

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专科(含专科)以上学历者。

2.专科专业:

具有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及以上学历者。

毕业及颁证

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二年制专科、专科起点本科专业最短学习年限为两年半,三年制专科、专科起点本科专业最短学习年限为三年半。符合毕业要求的,颁发国家承认的专科或本科学历毕业证书,教育部给予毕业证书电子注册。

注册课程开放专科单科课程学习者,所修课程考试合格可获得单科课程结业证书。

开放教育本、专科毕业证书可在教育部唯一学历证书查询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

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学生达到授予学位的标准并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可获得合作办学院校授予的学位证书

机构设置

编辑

部 门

科 室

房 号

学校办公室

行政科

1516

组织部

办公室

1412

宣传部

办公室

1410

纪监审

办公室

1016

保卫处

办公室

1017

人事处

办公室

1407

财务处

办公室

1005

发展研究室

办公室

1609

高职教育教务处

教务科

1206

开放教育教务处

教务科

1707

开放教育教学部

办公室

1607

科技处

办公室

1405

教学督导办公室

办公室

1105

招办

办公室

1102

学工处

办公室

应天综合楼707

团委

办公室

应天综合楼703

资源建设中心

主任室

1810

信息化建设处

办公室

数图705

图书馆

馆长室

应天图书馆楼3006

图书馆

办公室

应天图书馆楼3001

资产管理处

办公室

1109

后勤处

综合管理科

1114

后勤处

校区管理科

应天综合楼810

后勤处

校区管理科

东校区红楼204

后勤处

工程管理科

应天综合楼815

考试中心

办公室

1703

离退休办公室

办公室

1009

工会

办公室

1417

传媒艺术系

办公室

东校区综合楼507

城市科学系

办公室

应天综合楼909

信息工程系

办公室

应天综合楼1115

建筑工程系

办公室

应天综合楼1008

公共管理系

办公室

东校区综合楼410

财经系

办公室

东校区综合楼306

外语系

办公室

东校区综合楼212

直属学院

办公室

数图317

继续教育学院

办公室

数图416

燎校

办公室

数图516

校园文化

编辑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

学校的最终定位:江苏开放大学,江苏人民的大学

校训:创新 开放 融合 共享

办学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校风:爱岗 荣校 敬业 奉献

学风:人人皆学 时时可学 处处能学

校标:凤凰

校歌:凤凰之歌

现任领导

编辑

姓名

职务

荆晅

党委书记

丁荣余

党委副书记、校长

牛玉

党委副书记

顾新华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张晓

副校长

耿焕同、罗逾兰、韩承辉、杭祝洪、杨羽、刘贵

党委常委、副校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