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 编辑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简称南京中山植物园,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前湖后村1号的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始建于1929年,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南京中山植物园为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中国植物园联盟主要领导单位之一,是一所集科研、科普和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植物所(园)。
南京中山植物园分为南北两园,北园以保护、研究、利用中国中、北亚热带植物为重点,共建有21个植物专类园。南园(植物博览园)是以热带植物宫为中心的植物博览园,有盲人植物园、禾草园、蕨类园、森林休闲区等特色专类园。 南京中山植物园保存植物约12000余种 ,其中珍稀濒危植物约100多种。
2022年4月,南京中山植物园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3年12月,南京中山植物园荣获2023年中国最佳植物园“封怀奖”。
中文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
外文名:Nanjing Zhongshan Botanical Garden
地理位置:南京市中山门外前湖后村1号
占地面积:186 公顷
景点级别:AAAAA级
开放时间:5月1日—9月30日:上午8:30—下午17:30;10月1日—4月30日:上午8:30—下午17:00。
门票价格:北园:15元/人,南园:45元/人;南北园通票:50元/人。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前湖夕照、热带雨林、百草画廊、杉林曲溪、鱼响乐苑、双亭迎宾、红枫竞秋、梅林寻香、松柏争翠、蔷薇花境
始建时间:1929年
年份 | 沿革事记 |
---|---|
“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及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时期(1926年—1934年) | |
民国十五年 (1926年) | 7月27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委员会第41次会议通过陵园内设立中山植物园计划。 |
民国十八年 (1929年) | 年初,傅焕光与陈嵘勘定明孝陵全部,东至吴王坟,西迄前湖一带地为植物园园址。又邀钱崇澍、秦仁昌实地勘察,予以规划,由章君瑜绘制完成“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设计图”。 1月30日,中央研究院创办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开会,决定博物馆定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下设动物组与植物组。 7月1日,南京东郊正式筹建“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
“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及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时期(1934年—1944年) | |
民国二十三年 (1934年) | 7月1日,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改组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 |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 | 8月,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因战乱迁往湖南南岳。 12月,南京沦陷,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解散。 |
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 | 12月,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从广西阳朔迁往重庆北碚。 |
“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及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华东工作站”时期(1944年—1950年) | |
民国三十三年 (1944年) | 4月,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两部分开,植物部独立为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
民国三十五年 (1946年) | 6月,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自北碚迁返上海。 |
“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及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时期(1950年—1954年) | |
1950年 | 1月,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高等植物研究室改组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华东工作站,同年11月由上海岳阳路迁至南京九华山。 |
1952年 | 11月24日,中山陵园高艺林处长和吴敬立与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华东工作站联系,商谈陵园所属植物园移交事宜。 |
1953年 | 1月26日,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南京市政府“关于将南京中山陵园的植物园划交中国科学院管理”的请示。 9月17日,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同意接管南京中山陵园纪念植物园,会议提出:将华东工作站并入中山植物园,抽调人员充实中山植物园力量。 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致函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接管南京中山陵园植物园。 |
“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时期(1954年—1959年) | |
1954年 | 2月,植物园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 4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中山植物园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 |
1955年 | 植物园从原华东工作站旧址迁至明孝陵办公。 3月,正式启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公章。 11月,植物园新建的3056平方米的办公大楼落成。 |
1957年 | 4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全国野生植物调查利用委员会”。会议决定南京中山植物园负责华东片植物资源调查。同年,植物园成立党总支部。 |
1959年 | 2月6日,中科院(59)院厅秘字第51号文,通告经中国科学院第13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并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将南京中山植物园扩建为直属研究机构。 5月25日,中科院颁发“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铜质印章,并于6月6日启用新印章。 |
“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时期(1960年—1970年) | |
1960年 | 1月,中国科学院批准南京中山植物园扩建为“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并保留“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的名称,实行所园一体化管理。 |
1966年 | 12月26日,植物研究所革命委员会成立。 |
1969年 | 12月2日,植物园下放六合竹镇,开展“斗、批、改”运动。温室和苗圃地被部队占用。 |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时期(1970年—1993年) | |
1970年 | 7月,中国科学院机构调整,南京植物研究所下放到地方管理,更名为“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8月,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由竹镇搬迁至江浦老山。 |
1972年 | 3月,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开始由江浦县陆续撤回南京。 10月20日,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再次被迁往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 |
1974年 | 邓小平同志批示退还被部队同年占用的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园址。 |
1978年 |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次植物园工作会议上,南京中山植物园被确定为中国四个重点植物园之一。 |
1979年 | 南京中山植物园北大门落成。 |
1983年 | 2月28日,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成为江苏省委两个研究所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试行所长负责制。 3月,植物园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并成立劳动服务站。 |
1991年 | 12月,江苏省植物迁地保护重点实验室在植物园建立。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时期(1993年—至今) | |
1993年 | 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65号文批复同意“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实行江苏省与中科院双重领导,改称“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 11月30日,中科院科管计字1061号文同意江苏。省“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实行江苏省与中科院双重领导,更名为“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2001年 | 5月1日,北园水库边“桥世界”建成开放。 11月22日,苜蓿园11950平方米的集资房建成并通过验收。 |
2007年 | 10月1日,中山植物园南园项目落成。新建成的南园被命名为“南京中山植物园植物博览园”,并定10月1日—12月31日为试开园期。 |
2009年 | 9月下旬,为纪念中山植物园建园八十周年,由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及其离退休员工集资筹建的纪念亭落成。南京中山植物园已成为一座集科研、科普和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
2018年 | 10月,中山植物园新增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所(园)申报的“江苏省落羽杉属树木种质创新与繁育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江苏省发改委批准。 |
2019年 | 10月,“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泗洪碧根果研究院”挂牌成立。 |
2020年 | 10月,中山植物园获批国家石蒜属植物种质资源库。 |
2021年 | 1月,中山植物园获批“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 |
2022年 | 11月1日,南京中山植物园加入长三角植物园科普联盟。 |
2023年 | 3月31日,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徐州分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徐州分园)正式挂牌。 |
参考资料: |
中山植物园分南北两区,包含植物博览园(南园)和南京中山植物园(北园)。
植物园北园以保护、研究、利用中国中、北亚热带植物为重点,建成包括植物系统分类园、蔷薇园、球宿根花卉园、药用植物园、盆景园、树木园、松柏园等21个专类园。南园(植物博览园)是以热带植物宫为中心的植物博览园,有盲人植物园、禾草园、蕨类园、森林休闲区等特色专类园。
中山植物园导览图
南京中山植物园搜集保存植物约12000余种(含品种) ,野生植物的引种占到6000种以上,包括诸多一级保护植物和二级保护植物 。中山植物园拥有专类植物园(区)21个, ,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00多种,例如珙桐(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秤锤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宝华玉兰(二级濒危种)、银缕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同时,中山植物园还拥有馆藏植物标本约80万份。
保护级别 | 物种名录 |
---|---|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 | 水杉、金花茶、珙桐、人参、台湾杉、望天树、银杉、桫椤 |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7种) | 肉苁蓉、篦子三尖杉、笔筒树、华东黄杉、鹅掌楸(马褂木)、秤锤树、杜仲、百山祖冷杉、观光木、香果树、夏蜡梅、普陀鹅耳枥、金钱松、银杏、荷叶铁线蕨、鹿角蕨、巨柏 |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0种) | 领春木、香水月季、扇蕨、秦岭冷杉、朝鲜崖柏、蓝果杜鹃、穗花杉、雪莲、蝟实、红豆树 |
参考资料: |
宝华玉兰
银缕梅
秤锤树
球宿根花卉园
球宿根花卉园于2011年建成,坐落于植物园北园地中海区域的球宿根花卉园,面积约27亩。园区背倚钟山,南临水库,地势蜿蜒起伏。园区种植了各类球宿根花卉:紫花苜蓿、狼尾草、大花萱草、紫萼、金娃娃萱草、荷兰菊、八宝景天、芙蓉葵、石竹、鼠尾草、射干、耧斗菜、大花飞燕草、紫花地丁、毛地黄、火炬、玉簪、假龙头、花叶玉簪、天人菊、松果菊、金鸡菊、宿根福禄考、美国薄荷、千鸟花、桔梗、澳洲蓝豆等100多个种类或类型,以及上百个品种的牡丹芍药园,大面积栽培的不同品种鸢尾,以及古色古香的亭廊可以供游客休息、畅谈。整个园区,从春到秋,花团锦簇,生机蓬勃,宿根花卉与乔灌木、一二年生草花合理配置成各类花坛、花境、花丛等,取得了很好的景观效果,是植物园别具风格的观赏区。
宿根花卉园
盆景园
南京中山植物园盆景园始建于1994年,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位于植物园北园 中心区域、中山像旁竹林路。园中盆景大部分秉承海派盆景艺术风格,明快流畅、师法自然,具有金属丝绑扎、造型快的特点。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香港永隆银行伍宜孙老先生赠送给中山植物园一批精美的盆景作品。中山植物园一直对这批赠送的盆景进行悉心养护管理。
2019年,中山植物园对盆景园进行了提升改造,以“锦绣盆景,如画金陵”为设计理念,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南京派的技法,对于盆景的陈列与摆放,也独具匠心。以白墙为布,盆景为花纹,将南京特色融入植物园,其目的是既可对地方文脉起到传承作用,也能引起游客的共鸣。改造后的盆景园于10月1日开园,分为游览区、温室冬季保育区和生产养护区,展示150余盆树桩盆景、水旱盆景、水石盆景等精美盆景,涉及40余种盆景植物。各类精美盆景与曲径回廊、洞门漏窗,是以集中展示、科普、娱乐为一体的新中式景观专类园。
盆景园的金缕梅盆景
蔷薇园
蔷薇园位于植物园北园 ,始建于1982年,占地5310平方米。蔷薇园于2019年完成景观提升改造,种植了蔷薇科、木兰科、豆科等观赏植物100余种,打造成集蔷薇科研究、栽培、观赏于一体的专类园,景观提升后的蔷薇园,利用欧式景亭、水池、廊架构成的轴线,结合远处明孝陵、紫金山的借景,布局更加合理,景观层次更加丰富。
蔷薇园的月季种植区位于蔷薇园的中央,结合改造收集、展示大花月季、丰花月季、灌木月季、藤本月季、树状月季、地被月季、微型月季、蔷薇、玫瑰等300余种,中间有风格迥异的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月季品种区,东西两侧将不同类型的月季组合种植,另外,将珍贵的“恩钿女士”月季和蓝紫色系月季、蔷薇、玫瑰种植在同一块区域,以方便公众更直观地对比三者区别。
蔷薇园
荷园
荷园面积约700平方米,位于植物园北园。荷园最早的品种搜集于上世纪80年代,现保存莲属核心种质400余份,包含莲属仅存2个种:亚洲莲(N.nucifera)和美洲莲(N.lutea)的典型种质。有千年古莲子播种而来的“中国古代莲”,花瓣数达上千枚的“千瓣莲”,花色为嵌色、重瓣型的“大洒锦”,美国引进的美洲莲品种“美洲黄莲”,泰国引进的热带型品种“粉红凌霄”,世界首个重瓣、黄色、大花亚美杂交莲“友谊牡丹莲”,还有江苏省自主培育的复色、黄色、深红色优异品种“艾江南”“秣陵秋色”“摄山丹叶”等。
摄山丹叶
艾江南
宜良千瓣
金叠玉
秣陵秋色
睡莲
红枫岗
红枫岗面积约5000平方米,由一字排开的四个小岗组成,地势绵延起伏,景色清幽。红枫岗收集、保存槭树科植物60余种,并搭配有枫香、榆树、榉树等彩叶树种,是江苏地区红叶种类较为丰富、景观颇具特色的赏红叶景点。亦为保存和展示槭树资源、欣赏枫叶景观的特色专类园。深秋时成为游人和摄影爱好者的打卡胜地。
红枫岗
热带植物宫
综述
热带植物宫面积约10000平方米。从紫金山上俯瞰,似三片绿叶静卧在前湖边。整个场馆分为3大展区,搜集珍奇植物2000余种。热带雨林植物区展示植物界绞杀、独木成林、板根、空中花园等热带雨林中独有的奇特景观。热带经济植物区展示了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热带果树、热带经济植物和热带花卉。多肉多浆植物区展示了睡布袋、猴面包树、百岁兰、大苍炎龙和光棍树等约1000种珍奇的多肉多浆植物。
热带经济植物区
热带经济植物区面积约2000平方米,收集热带观赏植物和热带经济植物450余种(含品种)。色彩绚丽的热带花卉与高大挺拔的王棕,摇曳多姿的槟榔配植具有浓郁的热带风情。热带珍果圃里游客可亲眼观察芒果、荔枝、柠檬、蛋黄果、莲雾、柚子等热带水果如何开花结果,了解神秘果如何使柠檬由酸变甜。
柚子
热带雨林植物区
热带雨林植物区面积约3500平方米,收集植物1000余种(含品种),热带雨林是人类重要的植物基因库,是地球的绿肺,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目前世界上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展区通过人工模拟雨林生态环境,再现了“绞杀”“独木成林”“板根”“老茎开花”“老茎结果”和“空中花园”等热带雨林中独有的奇特景观,使参观者在游览中感受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热带雨林植物区
多肉多浆植物区
面积约1600平方米,收集植物550余种,展示了在热带干旱荒漠地区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形态。仙人掌科、大戟科等植物的叶片退化成针状,茎干变态成球状或柱状,诸如球形的金琥、柱形的瓶干树、象腿树等。这种形态表面积少,体积大,可加大储水量,减少水分蒸腾,适应严酷的干旱环境。展区里有中国最大的睡布袋,通体浑圆,表皮光滑坚硬,以利于保有水分,还有树干膨大如瓶的瓶干树雨季能储水约2吨,以度过漫长的旱季。
多肉多浆植物区
禾草园
禾草园坐落于南京中山植物园南园东侧,占地30余亩,是中国国内第一家收集展示禾本科植物的专类园。收集植物40余科80余属100余种,其中观赏草40余种。以草坪和观赏草为主进行整体造景,并对粮食作物、牧草、草坪草、观赏草以及其他禾本科植物种类进行了集中展示。园中配植有大树和花灌木,可谓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该园不是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禾本科植物研究成果的展示基地和青少年科普基地,被命名为“百草画廊”。
禾草园
蕨类植物园
蕨类植物园面积约4000平方米。始建于2007年,收集保存地生、石生、附生蕨类植物近300种,露地栽培有90余种,还有国家重点保护蕨类金毛狗、福建观音座莲和中华水韭等。蕨类植物园设有蕨类景观石墙、枯木水景、古老的磨盘石路、旋转种植梯等景观。该园不仅是中国华东地区野生蕨类收集保存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集科研、教学、科普旅游功能等为一体的专类园。
蕨类园
盲人植物园
盲人植物园面积12000平方米。于1998年在南京爱德基金会、江苏省科委及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等资助下建成并向公众开放。该园在植物选择和设施方面都充分考虑了盲人的特殊需求,栽植了一些无毒、无刺的、具有香气、叶形奇特的植物,可充分调动他们的嗅觉、触觉等去感受植物的魅力,为盲人朋友提供了一个置身自然怀抱、感受自然神奇美妙的乐园。
盲人植物园
机构设置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设有所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审计处)、人事教育处(离退办)、科技管理处(乡村振兴办)、财务处(招标办)、建设管理与后勤保卫处等相关部门。
园区领导
姓名 | 职务 | 分管工作 |
---|---|---|
姚东瑞 | 所长 党委副书记 | 主持所全面工作。主管组织工作、人才工作、财务工作、国内外合作交流工作。分管所长办公室、财务处(招标办)。联系观赏植物研究中心、植物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 |
宇文扬 |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主持所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离退办。联系草业研究中心、果树研究中心。 |
金健 | 纪委书记 省监委派驻所监察专员 | 主持所纪委、省监委派驻所监察专员办公室全面工作。分管统战、宣传工作,法务及所规章制度建设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审计处)、监督检查处(审查调查处)。联系植物多样性与系统演化研究中心。 |
梁呈元 | 副所长 党委委员 | 主管规划建设工作、后勤安保工作、研究生教育工作。分管建设管理和后勤保卫处、园艺和科普教育中心。联系药用植物研究中心。 |
汪仁 | 副所长 党委委员 | 主管科研工作、学会工作、人事劳动工资、职工社会保险、职工培训工作。分管人事教育处(离退办)、科技管理处(乡村振兴办)、植物标本馆(图书信息中心)。联系工会。联系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心。 |
汤诗杰 | 党委委员 | 协助分管统战、宣传工作。 |
孙小芹 | 党委委员 | 挂职任盐城市乡村振兴科技镇长团团长。 |
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所属机构时期 |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
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 | 园林组主任 | 傅焕光 | 1929—1933 |
植物科主任 | 叶培忠 | 1933—1937 | |
园主任 | 盛诚桂 | 1946—1947 | |
园主任 | 郑万钧 | 1947—? | |
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 | 所长 | 1934.7—? | |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 所长 | 罗宗洛 | 1944.4—? |
中科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华东工作站 | 主任 | 裴鉴 | 1950.4—1954.2 |
中科院南京中山植物园 | 主任 | 裴鉴 | 1954.2—1960.6 |
副主任 | 陈封怀 | 1954.4—1957.7 | |
副主任 党总支书记 | 周晓春 | 1957.7—1960.6 | |
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 | 所长 | 裴鉴 | 1960.6—1968.12 |
副所长 党总支书记 | 周晓春 | 1960.6—1963.5 | |
副所长 | 周光庭 | 1960—1963 | |
副所长 | 章钺 | 1960—1968.12 | |
副所长 党组副书记 | 理明 | 1963.12—1968.12 | |
党委书记 | 杨萍 | 1966.5—1966.12 | |
副所长 | 单人骅 | 1964.6—1968.12 | |
副所长 | 董保田 | 1966—1968.12 | |
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革命委员会 | 副主任 | 王振亚 | 1968.12—1970.7 |
副主任 | 刘以祥 | 1968.12—1970.7 | |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革命委员会 | 副主任 副所长 | 王振亚 | 1970.7—1978.3 |
副主任 | 刘以祥 | 1970.7—1978.3 | |
副主任 副书记 | 夏亚 | 1970.3—1978.3 | |
副主任 副书记 | 1970.3—1978.3 | ||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核心领导小组 | 组长 | 周炎 | 1972.5—1972.12 |
组长 | 封行 | 1972.12—1978.3 | |
参考资料: |
所属机构时期 |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 党委书记 | 封行 | 1978.3—1983.7 |
党委副书记 | 刘毅 | 1978.3—1983.2 | |
党委副书记 | 夏亚 | 1978.3—1983.1 | |
党委副书记 | 理明 | 1978.3—1983.2 | |
所长 | 单人骅 | 1978.3—1983.2 | |
副所长 | 盛诚桂 | 1978.3—1983.2 | |
副所长 | 王振亚 | 1978.3—1983.6 | |
党委书记 | 陈秉基 | 1982.7—1983.2 | |
副所长 | 李茂元 | 1980—1983 | |
副所长 | 贺善安 | 1982.7—1983.2 | |
名誉所长 | 单人骅 | 1983—1986.12 | |
名誉园主任 | 盛诚桂 | 1983.3—2002.10 | |
所长 | 贺善安 | 1983.3—1994.7 | |
党委书记 | 陈秉基 | 1983.3—1988.11 | |
副所长 | 柳鎏 | 1983.3—1988.11 | |
党委副书记 | 柳鎏 | 1988.11—1994.7 | |
党委副书记 | 杨志斌 | 1983.3—1988.11 | |
副所长 | 杨志斌 | 1988.11—1994.7 | |
副所长 | 宗建海 | 1983.3—1990.6 | |
副所长 | 顾生明 | 1990.12—1994.7 | |
参考资料: |
所属机构时期 |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
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南京中山植物园) | 所长、党委副书记 | 贺善安 | 1994.7—1998.9 |
党委副书记 | 顾生明 | 1994.7—1998.4 | |
副所长 | 夏冰 | 1994.7—1998.7 | |
副所长 | 庞自洁 | 1994.7— | |
副所长 | 郭忠仁 | 1994.7— | |
所长、党委副书记 | 夏冰 | 1998.8—2008.12 | |
副所长 | 庞自洁 | 1998.4—2006.12 | |
副所长 | 郭忠仁 | 1998.4— | |
副所长 | 李维林 | 2002.12— | |
党委副书记 | 郭扣生 | 2002.12—2008.12 | |
副所长 | 宇文扬 | 2006.12—2008.12 | |
所长 | 庄娱乐 | 2008.12—2017.3 | |
党委书记 | 夏冰 | 2008.12—2017.6 | |
副所长 | 郭忠仁 | 2008.12—2017.6 | |
副所长 | 李维林 | 2008.12—2017.6 |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宇文扬 | 2008.12—2014.4 | |
副所长 | 冯煦 | 2008.12—2017.6 | |
副所长 | 姚东瑞 | 2012.6—2017.6 |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江南 | 2014.4—2017.6 | |
所长 | 薛建辉 | 2017.3—2022.7 | |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宇文扬 | 2017.7— | |
副所长 | 冯煦 | 2017.7—2022.7 | |
副所长 | 姚东瑞 | 2017.7—2022.7 |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江南 | 2017.7—2022.3 | |
党委副书记 | 江南 | 2017.7—2022.7 | |
纪委书记 | 金健 | 2022.3— | |
参考资料: |
科学研究
科研部门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设有10个研究中心,分别为江苏省植物迁地保护重点实验室 、药用植物研究开发中心 、植物多样性与系统演化研究中心 、果树研究中心 、草业研究中心 观赏植物研究中心 、植物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 、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心 、园艺和科普教育中心(植物引种保育中心) 、植物标本馆(图书信息中心)。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分类 | 具体成果内容 |
---|---|
论文成果 | 在植物次级代谢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模式及潜在机制方面发表高水平综述论文 在磷酸化调控植物养分吸收的分子机制领域发表高水平综述论文 在药物递送领域权威杂志发表高水平综述论文 |
科普著作 | 《悦读草木·岁时姑苏》 《中国薯蓣科(中英文对照彩图版)》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金缕梅科》 |
科研进展 | 在芳香羧酸类化合物抗卵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续随子甲氧基丁香酚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伞形科变豆菜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中取得重要进展 在青梅多酚提制技术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氮素循环影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提高中山杉406耐盐适应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薄壳山核桃采后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冬青属植物质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及耐寒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在水生植物及其资源化在环境污染物处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在浒苔资源化利用及电容去离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参考资料: |
科普活动
综述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是国家、省及南京市三级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承担以提高公众对植物和环境保护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教育。
部分科普活动记录
2020年10月10日,南京中山植物园举办“板栗品鉴暨亲子采摘”主题科普活动。
2020年12月7日上午,南京中山植物园开展视障人士“一起听风景”公益活动。
2021年3月14日上午,南京中山植物园开展“探秘森林”自然教育及“趣味植物”科普活动。
2021年3月24日下午,南京中山植物园开展科普游园和压花书签制作科普活动。
2021年3月28日,南京中山植物园成功举办“花海星空”主题科普活动。
2022年6月,南京中山植物园开展品读《南京野花图鉴》系列活动。
2023年4月12日,南京中山植物园应邀为南京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开展植物知识科普讲座。
2023年5月20—31日,南京中山植物园成功举办“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主题科普活动。
2023年9月2日,南京中山植物园园艺和科普教育中心科普部联合营地教育机构在园区内举办了“我与自然亲密接触之夜观”露营科普活动,
2023年10月15日上午,南京中山植物园举办了“走近小小草”主题科普活动。
2023年12月3日下午,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山杉项目组联合南京广电集团教育发展部和南京广电爱特森林成长中心组织来自南京多所小学的20余名小学生开展了一场《了解中山杉的前世今生》的科普活动。
合作交流
综述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山植物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60多个国家600多个单位保持着种苗、标本和图书资料的交换关系;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建立了中国第一对国际友好姊妹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彼得·雷文(PeterH.raven) 博士被聘为南京中山植物园名誉主任。同时,还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园、日本东京大学植物园等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
部分对外交流记录
2018年8月22日上午,中山植物园与阜阳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2018年9月7日—14日,中山植物园代表团参加BGCI第十届国际植物园教育大会并访问匈牙利罗兰大学植物园。
2018年10月10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向秋云教授来中山植物园访问交流。
2018年10月12—16日,中山植物园代表团赴德国植物园访问交流。
2021年6月28日,中山植物园与华东有色海洋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2月15日,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来中山植物园进行座谈交流。
2023年4月20日下午,中山植物园与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
2023年5月14日,美国乔治亚大学冬青科植物研究专家张冬林教授一行来中山植物园进行考察交流。
2023年5月31日下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老干部处郑永辉处长一行到中山植物园开展主题教育调研交流。
2023年11月10日,中山植物园与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署合作协议。
资质荣誉
南京中山植物园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中国植物园联盟主要领导单位之一。是中国最早加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植物园,为IUCN濒危植物委员会成员;是国际植物园协会、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的重要成员单位。
获奖情况
2019年7月,中山植物园被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为2018年度优秀专业科普馆。
2021年1月,南京中山植物园获得第九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
2022年4月,南京中山植物园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9月,南京中山植物园科普视频《走进中山植物园》荣获第十三届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
2023年12月,南京中山植物园荣获2023年中国最佳植物园“封怀奖”。
南京中山植物园荣获2023年中国最佳植物园“封怀奖”
地理位置
南京中山植物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前湖后村1号的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坐标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 ,占地186公顷。
南京中山植物园
气候情况
南京中山植物园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7℃,极端最高气温41℃(1988年),极端最低温度23.4℃(1969年),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量1000.4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9.2%。无霜期237d。
开放时间
南北园(5月1日—9月30日):上午8:30—下午17:30。
南北园(10月1日—4月30日):上午8:30—下午17:00。
植物博物馆:9:00—16:30,双休日开放(小长假除外)。
说明:周一植物园南北园闭园(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
北园:15元/人,南园:45元/人;南北园通票:50元/人。
优惠政策:南北园1.4米以下儿童、残疾人免费;南园学生:23元/人;南北园军人、60岁以上(江苏省内)、江苏省外70岁以上老人免费;南北园持植物园年卡、南京市游园年卡,刷卡免费入园。
说明:禁止开车、骑车、携带宠物入内。
外部交通
公交:20路、315路至“中山植物园”站下车;
地铁:地铁2号线苜蓿园站转20路、315路;地铁3号线鸡鸣寺站转20路;地铁4号线岗子村转315路。
自驾:导航至南京中山植物园南园停车场(明孝陵1号门对面)。
游览路线
北园:入口—科普馆—红枫岗—蔷薇园—球宿根花卉园—松柏园—药物园。
南园:入口—禾草园—前湖乌桕道—热带植物宫—蕨类园。
园区服务
南北园门口提供志愿者服务(周六、周末)、提供免费轮椅、提供团体接待(团体游客需提前电话预约,经工作人员确认后方可享受对应优惠票价和讲解服务)。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