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爱 编辑
博大的爱。常常用来说人,也常常被绣在布上。本词条指孙中山先生与“博爱”。
中文名:博爱
外文名:Fraternity
词意:博大的爱
中山陵“博爱”二字由来
中山陵的“博爱”二字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其由来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有着一段渊源。1904年于右任时年26岁,因倡言革命以诗讥讽时政,惹恼了慈禧,清朝廷遂下令通缉这位“举人”。于是,于右任不得不背井离乡,化名刘学裕只身逃亡到上海。在上海期间,他经历了求学、办学、办报。1906年9月,于右任以考察报务的名义赴日本。在友人引见下,于右任与孙中山相识、相知。自此,于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并成为孙先生的亲密战友。
孙中山先生手迹“博爱”
1926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奉安在南京东郊钟山时,孙中山先生手书的这“博爱”二字即出现在中山陵入口处。
上世纪60年代爆发的十年动乱初期,名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阶段,“造反派”们以“博爱无阶级属性”,是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对立,划入“四旧”范围而必须破除,并贴上了“破旧立新”的标记。为了保住博爱坊这一建筑物不受损坏,中山陵园管理处今中山陵园管理局的前身组织工人搭好脚手架,请来石匠,把坊额上的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用钢凿轻轻地凿去。从此,这一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用澳门花岗岩建造的中山陵入口建筑物石牌坊失去了坊名标志,达13年之久。
南京中山陵“博爱坊”
粉碎“四人帮”后,经国家文物局拨款,1979年由中山陵园管理局从文物档案中找到博爱坊的照片底片,在中山陵图片社用照片放大机投影在铺在地上与牌坊额同大的纸上,把“博爱”二字描画下来,请来东郊窦村石匠高手张发松师傅,由他精工刻上。从此,博爱坊恢复了原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上一篇 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