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海寺 编辑
静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仪凤门外,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明朝十大律寺之一,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现已列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寺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明清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气势恢宏,号称"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 "。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异木的活株而敕建。静海寺屡遭战火,历代均有修葺,扩建终成今制。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议约地,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012年11月,南京静海寺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文名:静海寺
外文名:Jinghai Temple
地理位置: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288号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9:00-17:00,16:30停止进入;周一闭馆。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免费
所属城市:南京市
建议游玩时间:2小时
静海寺
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为彰昭郑和扬大明国力厚实,厚往薄来,使“海外平服”之丰功;同时为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种植稀异树种如西府海棠等,敕建静海寺。(另一说认为静海寺是明仁宗于洪熙元年郑和守备南京时敕建并赐名“静海”的,是为了“昭太宗皇帝圣德”,因为是朱棣“命使(郑和)航海”的。至于“成祖敕建“说,严中认为乃自晚清一些修志者误解前代方志所致。明成祖是在郑和六下西洋回来后的1424年去世的。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对派船出航的热情似乎没有成祖高,于是郑和就被任命为南京守备。无论静海寺是否此时建的,郑和此时却住在静海寺。)
初建时的静海寺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正佛、观音、伽蓝、轮藏、弥勒、祖师等殿宇,环之以钟楼、井亭、观音阁、华严楼、玩咸亭、三宿岩等建筑和景观,连同方丈室、僧房,占地2万多平方米,崇殿耸翠,飞阁翔丹,盈视饱览,宏丽壮观。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十六世纪中叶),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游历天下,曾在静海寺考察海外药材,如乳香、没药、血竭等。号称“金陵律寺之冠”的静海寺此时可谓名垂青史,殊荣非常。
静海寺
明朝正德、万历、清乾隆年间,因年久蠹坏三次重修。据记载,正德年间重修后,静海寺有四殿、六堂、四亭,还有方丈室、楼、阁、画廊等。
明清时静海寺规模宏大,号称“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静海寺中曾供奉郑和在洪熙元年守备南京期间为纪念永乐年间六下西洋而铸造的一尊铜鼎,该鼎在清道光年间仍供奉于寺中。静海寺内还曾供奉郑和塑像,至清咸丰、同治年间犹存。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静海寺被大火焚毁,仅剩山门天王殿,后得以重建。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国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同年8月29日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
寺内风光
清咸丰年间和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期间惨遭兵乱,大殿建筑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和几间残破的僧房,解放之后仅乘偏殿数间。
198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为保存这处历史遗迹,决定仿明庙宇风格复建。在遗迹上新建过殿与正殿,修复僧房,占地面积628平方米,复建工程由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潘谷西教授设计。
1990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内容分为“硝烟北移,寇入长江”;“媾和议约,丧权辱国”;“沧桑百年,毋忘国耻”三个部分,记述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展室共陈列图片、史料、照片、实物173件,展线长50米,其中有条约签字的照片和《南京条约》全文。
1996年,距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为了迎接香港回归,南京各界人士纷纷在静海寺举行纪念活动,以洗百年耻辱,庆辉煌未来,静海寺门前竖起了距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
静海寺一角
1996年11月,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投资305万元,使陈列馆的占地总面积达到1010平方米,将静海寺总建筑面积扩建至2800平方米,在现存偏殿后设主副五个展厅,建成一组局部三层的明清风格建筑,整体建筑具有江南园林风格,古朴典雅。并制作条约签署处——“康华丽”号军舰模型、沙盘、蜡像等,以声、光、电手段丰富《南京条约》史料陈列展览,还陈列中国在1842年至1949年期间被迫签订的1050多个不平等条约。周围用回廓亭轩串连起原寺旁的南宋古迹——抗金名将虞允文所留“三宿崖”及原寺旁的南京市仅存两块明代巨碑之一的“天妃宫碑”,以此辟为郑和纪念馆,并将寺后狮子山阅江楼联与之为一体,使静海寺遗址文物古迹更为集中。扩建工作仍由潘谷西教授主持,1997年7月1日静海寺将以新貌迎接香港回归。
1997年,被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院内有“三宿岩”、“天妃宫碑”、铜镜“史鉴”和警世钟等景点。
天妃宫碑
静海寺
天妃宫碑全名“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静海寺内,碑高5.48米、宽1.5米、厚0.5米,下承龟趺,上刻螭龙,碑额篆书,碑文正楷。
天妃宫碑是一块由皇帝亲自撰文颂扬的御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文化价值极高。它不仅是明代南京天妃宫遗留下来的文物,而且还是直接反映郑和下西洋事迹的明代碑刻之一,对于郑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早在1957年,石碑就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文物),其价值可见一斑。现天妃宫内陈列的一座碑为复制品,而原碑由于年久斑驳则置于静海寺后院以玻璃罩半封存着。
警世钟
警世钟
警世钟所刻的纪念铭文,生动地记叙了中华民族由国力衰弱、香港被割到奋起抗争、国力增强,直至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百余年沧桑历史。1997年6月30日夜,各界代表聚集于警世钟前,零点到来,钟声响起,人群沸腾,一百五十五下钟声,象征一百五十五年后香港终于重回母亲怀抱。铭记国耻,警钟长鸣!1997年6月30日夜,缄默已久的静海寺终于走完了屈辱的历程,也终于喊出了那积蓄已久却震撼着十二亿炎黄子孙心房的呼声----“香港回来了!”
一百五十五下沉浑的钟声穿越了时光的隧道,穿透了历史的横垣,为中华民族洗清了那蒙受百年的耻辱。静海寺又重新翻开了它生命中崭新的篇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守望者,静海寺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追忆与沉沉的沉思。从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等知名人士到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都曾先后到静海寺去聆听了历史的诉说,铭记了历史教训。百年过来,静海寺在炎黄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静海寺有过它的辉煌时期,但当历史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时,它却蒙受了奇耻大辱。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在此议约。
俯瞰静海寺
在英国侵略者的武力威逼下,道光皇帝委任杭州将军耆英、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前往南京谈判。谈判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8月12日至19日,双方参加谈判的代表级别较低,12日上午,中方代表盛京佐领塔芬布、张喜与陈志刚先赴江边英舰会晤,英方马礼逊、罗伯聃、巴夏礼接待,在船上坐定后,马礼逊提出,天气炎热,船上坐的地方窄狭,诸多不便。离这里不远有一静海寺,不如到寺中议事。张喜回答:“静海寺内恐不洁净。”罗伯聃接着说:“庙中不洁净,无非是灰尘,吩咐和尚打扫打扫就是了。”于是,塔芬布等先去静海寺等候,马礼逊一行换衣服后于11时至静海寺,连续三日,在寺里进行了会谈。
静海寺
条约签订后,耆英、伊里布竟在静海寺内杀猪宰羊,摆下酒宴,犒劳英军,还为守护军舰的英军送去酒食“慰劳”。静海寺,成为中华民族遭受奇耻大辱的历史见证。
自驾车
大观天地MALL停车场 泊车后步行50米即到
公交
1、乘10路(长途汽车东站-南京西站),至建宁路下车即到。
2、乘54路至建宁路即到。
3、乘78路(湖西街-水关桥),至晓街下车,步行至长江大酒店,乘10路(中山码头-长途东站),至下关长客站下车。
4、乘109路(广州路-绿博园南门(滨江公园)),至永庆巷下车,乘302路(南京港客运站-永庆巷),至下关长客站下车。
5、乘152路下行(鼓楼(鼓楼公园)-绿博园(上新河渡口)),至省人民医院下车,乘302路(南京港客运站-永庆巷),至下关长客站下车。
6、132路(莲花桥-长途客运北站),至北祖师庵下车,步行至兴中门,乘150路上行(长途客运北站-莫愁新寓),至下关长客站下车。
地铁
南京地铁5号线(建设中)下关站
南京地铁9号线(规划中)下关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