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筠 编辑

明朝官员

杨廷筠杨廷筠

杨廷筠(1557年-1627年),字仲坚,号淇园,教名弥格尔,笔名弥格子。明朝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中国明朝官吏、天主教教徒。

杨廷筠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顺天府少京兆、江苏学政等官职。后与徐光启李之藻交友,结识金尼阁、郭居静等西方传教士而领洗入教,并协助传教。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礼部侍郎沈㴶奏请禁教后,杨廷筠将其杭州杨宅提供给多名西方教士隐匿,逃避当局驱逐。天启七年(1627年),杨廷筠卒。

杨廷筠为明末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其他融合儒家和天主教,在早期中西文化的接触、交流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其论多宗利玛窦而认天主教与儒学相通,为传教、护教以救世风作舆论宣传。著有《圣水纪言》《鸮鸾不并鸣说》《代疑正续编》《西学十诫诠解》等作品。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弥格尔

字:仲坚

号:淇园、郑圃居士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

出生日期:1557年

逝世日期:1627年

主要成就:中国天主教三柱石之一

主要作品:《读史评》

本名:杨廷筠

人物简介

编辑

他曾在北京与利玛窦交往,但没有象徐光启、李之藻那样随耶稣会士研习天文历算。辞官回杭州后,参与东林讲会,同时与在江南的传教士郭居静、金尼阁和艾儒略等往来。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在参观了李之藻父亲的西式葬礼后,决定改信天主教。其作品有《代疑编》、《代疑续编》、《圣水纪言》、《天释明辨》等。

他曾两次辞官退隐。第一次是因为不愿意与兄长同流合污,第二次是因为阉党魏忠贤的迫害。为官期间,关怀百姓,政绩卓著。退隐之后,关心教育,与学术界联系密切。1627年(天启七年)12月高烧,一病不起,于年底病逝(一说1628年(崇祯元年)初)。其家人成员百余人皆从天主教。其世俗著作,除《读史评》及一些序言和诗作外,均遗失;宗教作品都有保留。

三大柱石

编辑

杨廷筠杨廷筠

杨廷筠是明末著名官员。与徐光启和李之藻并列,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的人物之一。他本来出生于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1592年(万历二十年)他考中进士,在中央政府担任监察御史的职务。1600年他认识了利马窦,二人有一些交往,但他没有受洗入教。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由于李之藻父亲去世,他前去看望时发现,李之藻把所有的佛像都扔掉了,也没有请和尚来举行仪式。因为这些都是每个中国人的习惯做法,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所以他非常惊讶。在李之藻的劝说下,他也决心抛弃小妾,遵守教规。这一年,他受洗入教,取名为弥格尔。此后,他就大力支持天主教的事业。他给传教士们提供经费,还把自己的别墅让出来作为他们居住、传教、举行仪式的场所。 由于杨廷筠原来信奉佛教,在他改信天主教后,有很多人随他入教。所以,佛教徒对他非常愤怒,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1616--1617的南京教案中,他在杭州为传教士提供避难之所。1622年(天启二年)他还在杭州为传教士献出一块墓地。其子亦从其事业。

下一篇 诛九族

上一篇 读书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