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嵇璜 编辑
嵇璜(1711年7月21日-1794年8月12日),字尚佐,又字黻庭,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清朝中期官员、水利专家。浙江总督嵇曾筠第三子。
嵇璜为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乾隆元年(1736年),入直南书房。后经屡次升迁,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曾随其父习河工,帮办河务。乾隆九年(1744年),奉命视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治水工程。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淮水涨,上宣防八事,提出固堤与宣泄相结合。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授江南河道副总督,主张疏浚淮扬运河河水入海。次年擢工部、礼部尚书。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再度出任河东河道总督,治黄河,裁坝夫,植堤柳,除垫崖贴坡诸弊。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召授工部尚书,罢直南书房。因在河道总督任上未甄别佐杂,左迁左副都御史。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再升工部尚书,转兵部尚书,翌年任《四库全书》正总裁。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拜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四十四年(1770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国史馆正总裁。晚年加太子太保,为上书房总师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嵇璜病逝,享年八十四岁。获赠太子太师,谥号“文恭”。
嵇璜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情,时人称其在军机处时“相业人共称之” 。此外,他继承父志,善于治河,是乾隆朝的治河名臣。 著有《治河年谱》《锡庆堂诗集》《河防奏疏》等,亦有书迹传世。
全名:嵇璜
别名:嵇文恭
字:尚佐,又字黻庭
号:拙修
谥号:文恭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
出生日期:1711年7月21日
逝世日期:1794年8月12日
逝世地:京师(今北京市)
主要成就:治理淮河、黄河
主要作品:《治河年谱》、《锡庆堂诗集》
最高官职: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国史馆正总裁、上书房总师傅等→太子太师(赠)
早期经历
康熙五十年六月初六日(1711年7月21日) ,嵇璜生于京师 。他自小得到父亲嵇曾筠的喜爱,也受到父亲严格的教育。他举止庄重,不苟言笑,“虽贵公子而动容周旋,造次必于儒者”。生活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激发了他对河工的兴趣。九岁读《禹贡》,突然有所发现:“禹之治水皆由下而上,盖下流宣通,则上水自顺流而下。”这番议论令许多长者深为惊讶,也大为赞赏。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为加恩在朝大臣,诏令其“子弟一体会试”,嵇璜因父贵而名列其中,赐举人。
雍正八年(1730年),嵇璜以二甲六十六名登庚戌科进士,及第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雍正十一年(1731年),散馆结束,嵇璜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擢升为右春坊右中允,次年(1735年)转左春坊左谕德,充任乙卯科山西乡试正考官。
乾隆元年(1736年),充任丙辰恩科陕西乡试正考官,奉命于“南书房行走”。
乾隆三年(1738年),丁父忧离职,乾隆六年(1741年),服阕,七月擢左春坊左庶子,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不久后调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转通政司副使。七月,迁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治理黄淮
今人绘嵇璜画像
乾隆九年(1744年), 嵇璜视察了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水情,在《河工疏筑事宜》一书`中,提出开河引流、分泄涨水等治水方略;有鉴于直隶(今河北省)州县工役,常被奸蠹包揽克扣,致使工程不坚固,故请严禁扶头包揽,建议直接招募无业贫民参加施工,按散工工价发给工钱。这两份奏疏,均被采纳施行。
乾隆十二年(1747年)正月,迁大理寺卿。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被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六月,又提升为工部右侍郎。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二月,调户部右侍郎,寻转左侍郎,充经筵讲官。
乾隆十八年(1753年)秋,黄河决口于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十三堡;九月,又决口于铜山(今江苏省铜山县)张家马路。淮河也于同年七月泛滥于高邮,冲坏车逻坝和邵伯二阐。嵇璜急上《宣防八事》一疏。大意是:一、铜山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河身,淤积严重,应及早疏导;二、高堰(在今淮阴县)等处石堤多泄漏,应趁冬春季节逐一修补,加固;三、归仁(在今泗洪县)一带堤岸,隔断睢湖诸水,旧设三阐,视水情相机启闭,应及时修补,以资防御;四、河流自山东入江苏, 由广而狭,用阐坝分流减水,但这些旧工程, 日久颓废,宜尽量修复;五、清口以上河身很浅,宜采用明代刘天和之法,制平底方舟,并设200斤重的五齿铁耙于船杪,沿流拖滹,使泥沙不能淤积;六、下游一向归属淮扬道(今淮、盐、扬地区),难以兼顾,应设分巡道,专管河务;七、江苏段黄河的险要处,在于上游五个厅,大汛到时,只有用秫杆、柳条同泥土乱合筑成的堤坝方能抵御,故应于冬季抓紧办运、分贮这类材料;八、河工取土,不得近挖堤根,应取远土,以固堤防。同时,治水之道,要宣泄与堤防相结合。这一奏疏上去,即被朝廷采纳。正在这时候,钦差尚书舒赫德等奏请委派熟知河务的大员,负责督办这些工程。于是,嵇璜受命和工部侍郎德尔敏前往督修。同年十月,嵇璜巡查高堰工程,见到堤坝砖、石混砌、新坝和旧坝混杂,很不牢固,便下令内修石提,外筑砖土拦水坝。又因水深达一、二丈,修堤很不容易,决定采用堤身开槽修砌法,并及时添加木桩,以防石料过重而坍塌。砌筑时,先用石筑二道,再用砖砌一道。因砖与土不能固结,故于砖石之后再加筑灰土3尺,以御冲刷。待新的工程完成过半数,再逐步拆除旧石。后来事实证明,他的这些办法很有成效。
嵇璜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嵇璜因母年迈多病,恳请回籍终养,未准。十二月,母病加剧,乾隆帝才准他归省。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江苏淮安、徐州、扬州等府又因河决遭灾,嵇璜在无锡奏请采购小麦运往灾区,平价卖出,以济灾民。乾隆帝采纳他的意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乾隆认为,“(嵇)璜母病愈”且“(嵇)璜侍父曾筠久任河工,见闻所及,谙练非难”,任命他为南河副河总,负责江北淮扬一带河道的疏浚,并赐诗:“淮黄近多事,简畀冀堪胜。习矣吾知夙,佥惟汝尚能。母仪近养便,父训熟闻曾。伫俟成功奏,忧心日所凭。”还赐“奕世宣勤”额以鼓励。从此,嵇璜便正式担当起治河重任。
江北一带,淮扬地势偏低,周围洪泽、高邮、射阳等湖因黄淮两河泥沙淤积,无法起到蓄洪作用,以致河堤决口,洪水便长期滞留。对此,嵇璜采取“改纡为直,移远为近,浚浅为深”的治理办法,先修建高邮运河的东堤闸坝,使一部分潴水排向长江,以减轻入海的压力;然后开始疏导下河归海的道路。这项工程一直继续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才完成,被乾隆称赞为“经理下河,尔功不小”。除此之外,嵇璜还制定了“高邮运河诸坝开启水位标准”、“各湖入江要区的芒稻闸永行开放”等规章,均得到乾隆的嘉许,“命勒石闸畔”。八月,秋汛大涨,湖河安然无恙,嵇璜因功被擢升为工部尚书。九月,调礼部尚书。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四月,嵇璜回锡探望母亲,后又乞求在籍终养。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八月,嵇璜进京为乾隆祝寿。十月返锡,途经清江浦时,发现河水归江之路上尚有一些工程需要进一步兴办。如运河东堤金湾滚坝口,门宽40丈,而而尾部仍旧归入六闸,河势宜于淤塞,必须于金湾坝下开挖引河,并将董家沟淤浅处疏通,以畅注江之道。又如廖家沟、石羊沟、董家沟三坝,应改低三尺,同芒稻西闸相平,这样水流入江之势更为顺畅。为此,他又奏请朝廷筹办。得旨交尹继善等勘议。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二月起,嵇璜丁忧在锡。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月起复任礼部尚书,七月改授河东河道总督(驻山东济宁)。此前,嵇璜曾主持江北淮扬河务,对东河并不熟悉,于是乘赴任之机,绕道河南,调查沿河实情。到任后,便发布“裁坝夫、栽堤柳、革除垫崖贴坡诸弊”等命令,又修筑杨桥大坝,制定保证运河通航的水量管理办法。史载“璜每巡河,不避艰险,身先属吏”,以至“积劳咯血”。一次,天未破晓,虞城工险,嵇璜不顾雨雹交下,道路泥泞,立即前往。当时,河水猛涨,激浪冲刷着堤岸,情况危急,随行者“瑟缩面皆改色”,纷纷劝他躲避,嵇璜稳立堤上,厉声斥责道:“埽去则我与俱去!”亲督抢险,终于保住了堤岸。
返京廿载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济宁等处漕运粮船过津,前后帮一二日至四五日不等。乾隆帝得知,颇为不满。着嵇璜查明因,从实回奏。嵇璜承认官员办事不周,催督不力所致。御批脱部察议,将嵇璜亦调离东河河道总督之任,改授工部尚书。他离开了治河一线。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正月,又有人奏报:嵇璜在东河交河道总督任内甄别下属官员不力。御批降三级调用,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五月, 同刑部会审案,因刑部错定罪,而嵇璜未加详察,签字划诺,又遭降一级留任的处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迁工部右侍郎。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五月,又被提升为工部尚书;八月,调任兵部尚书,充经筵讲官。次年,任《四库全书》正总裁、、会试正考官。
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月,乾隆帝进驻香山行宫。嵇璜因未到行宫参见,又受到降三级的处分。十二月又调任工部尚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二月,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乾隆四十五(1780),京察叙加一级,六月,教习庶吉士;九月,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国史馆、三通馆正总裁等。
嵇璜在京任职二十余年,其业绩为主持编写文化典籍《河源纪略》、《四库全书》、“清三通”等。
老成谋国
嵇璜像(清吴省曾、董邦达绘,南京博物院)
嵇璜幼年随父嵇曾筠实习河工,后又多年主持河务,确是‘素悉河务’之人。他在高宗召对时敢于面奏改河方案,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高宗对他的建议也是心有所动的,但后来几经犹豫反复,还是没有采纳,归根结底,仍是怕其妨碍漕运之故。自此以后,嵇璜再也没有参与过河防事务。但事隔七十四年,即咸丰五年(1855)六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铜瓦厢(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大决口,黄河在席卷无数生命财产之后,自动北返山东故道。
晚年荣宠
嵇璜苏州石刻像
乾隆五十年(1785年),朝廷举办隆重的千叟宴,嵇璜因德高望重被举为汉大臣领班。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嵇璜因精力日衰而请求致仕,但未能获准。乾隆诗以赐之:“愿老何须以老悲,古稀犹此日孜孜。旰宵未倦依然,尔我同庚可不思。一去已怜一为甚,再随应识再非宜。汉家灾具三公免,君合臣纲我勿为。”不久,又被特准在紫禁城内骑马,乘肩舆入值,但嵇璜“非体有不适与极大风雪,仍步行入朝如故”。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三月,上书房诸臣旷班达七日之久而嵇璜未及时纠正,触犯了乾隆帝,下令严加惩处。嵇璜年老力衰,得以从宽处理,降三级留任。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月,嵇璜八十岁,正值他中进士六十周年,乾隆帝准其与新科进士一起同赴琼林宴,被当时传为佳话。
嵇璜与乾隆帝同庚,曾数次随从南巡,其祖父和父亲又都受过朝廷的恩宠。因此,乾隆帝同他常有诗歌赠答唱和。就在嵇璜八十寿辰之际,乾隆帝御笔写道:“诞日原当六月初,后移称庆实谦虚。还乡未可便从尔,恋阙依然尚悯予。赐马赐舆堪赞阁,日来日史未悬车。同庚待我归政后,南北应同林下居。”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嵇璜又请求致仕。他与刑部右侍郎、无锡老乡秦瀛交好,事情始末在《书嵇文恭遗事》中,秦瀛有生动的记载:“乾隆壬子夏四月,公忽持奏稿过余,曰:‘余耄年伴食,不安于心,将乞骸骨,用以告子。’余曰:‘公当面求允而后上之。’越日,见上,果求退。上曰:‘且缓,俟朕热河旋跸时,比驾回。’公具折陈请,上又曰:‘可俟来岁春融。’明年癸丑春二月,公再陈请。上召见军机大臣,言‘嵇璜与朕同庚,拟留作老伴,朕归政,亦令其归。今伊必欲恝然而去,朕无如之何,如尚可暂留,令伊自商,朕弗强也。’时公已趋出外,朝房军机大臣出,命余传上语告公。公排徊良久。余曰:‘公自是不能复言归矣。’公流涕曰:‘非惟不敢,且不忍。’遂以公言入奏而散。”
高龄病逝
乾隆五十九年七月十七日(1794年8月12日) ,嵇璜在京病逝,享年八十四岁。乾隆派皇八子前往祭奠,追赠太子太师衔,赐祭葬,谥号“文恭”。
嵇璜的重要成就和贡献在水利事业上。
乾隆九年(1744年),嵇璜奉命视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治水工程。他针对河工修治中的弊端,多次向朝廷上奏,提出开浚引河、引流培修河岸、注意入海口等保持河道宣泄通畅的意见,还请严禁夫头包揽,对以工代赈的贫民,务必按值发给工价。这些建议均得到乾隆的赞许,并很快得以落实。
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淮并涨,堤决遭淹。嵇璜此时正以吏部侍郎随驾热河,闻讯后立刻草拟“宣防八事”奏疏。乾隆看重他的治河才能,派他与工部侍郎一道南下,实地查看河防,并督修堤岸诸工程。嵇璜对铜山(今徐州市)以下至清口间五百里河道,仿明代刘天和制平底方船,用铁耙进行疏浚;整修高家堰改砖工为石工,修复江南境内减水闸坝等。 经过近半年努力,大功告成。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苏北淮徐扬等地大水,当时嵇璜因母病在无锡,闻讯后立即上疏朝廷,请求采购小麦运至苏北平粜赈灾。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嵇璜任江南河道副总河,提出疏浚淮、扬运河,开启芒稻河闸,使黄、淮两大河流入运河与高宝湖的水就近宣泄入江以防水患而利灌溉的建议,得到乾隆帝的同意。于是他立即规划兴办,是年秋水大涨,所建工程发挥了作用,湖、河安然无恙。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夏,黄河决口,部分河水北流进山东黄河故道。嵇璜立即前往实地考察,提出让黄河北流重返山东故道以结束黄淮合流局面的建议。建议震动朝廷,多数官员反对而乾隆举棋不定,事遂延搁。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大决口,自动回归山东故道,证实了嵇璜生前见解的正确,但几十万人民生命财产的惨重代价已付出。
爱新觉罗·弘历:“璜侍父曾筠久任河工,见闻所及,谙练非难。”
袁枚:“枚伏念,文恭公硕德清望,年登大耋,名闻四裔,古大臣中惟召康公、文潞国(文彦博)差堪比肩。”
梁同书:“螭坳旧齿符天寿;雁塔新题冠佛名。”
赵慎畛:“嵇文恭善风鉴,百不失一。”
爱新觉罗·昭梿:“公貌清癯,遇事端谨,颇有识见。”
陈康琪:
嵇文恭公善相。……文恭翊赞高宗,明良一德,经纶黼黻,建树伟然。其余艺流传,殆亦得之天授,非拘拘于麻衣柳庄成法也。
嵇文恭公精相士。
嵇文恭公当国,其相业人共称之,其清操容有不甚知者。
赵尔巽等:“璜侍曾筠行河,习工事。”
善于相士
嵇璜善于鉴别人才,前人书籍多有记载。例如,吴县人石韫玉以诸生身份拜谒嵇璜时,嵇璜就预言道:“子当以第一人及第。”但之后石韫玉“六试不遇”,但嵇璜不断坚定自己的看法。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果然高中状元。喜宴举办之日,嵇璜掀髯对石韫玉说:“殿撰公,我岂妄哉!”众人都为之大笑。他还勉励孙玉庭道:“子来年必放道,他日封疆南服,勉作好官!”孙玉庭后来官至两江总督。
巧拒和珅
嵇璜晚年画像
而为官清正的工部尚书周元理,嵇璜与之志趣相投,周元理告老还乡时,嵇璜特书“赐福堂”三字制成匾额相赠。书载:嵇璜“议事画稿无巨细必沉思审定求一是处,虽位及人臣而依然儒素”。由此可见,他虽身为高官,但仍保持着读书人的品行操守;其日常生活也很俭朴,“常膳至不能具兼味”。次子承豫赴滇西任时,嵇璜嘱咐儿子:“有守惟从俭,无才更戒盈。勉思为善吏,莫负此家声。”嵇璜去世不到一年,京师懒眠胡同第宅“即属他姓”,他的女婿有诗“老屋区区留不得,而今始识相公贫”。以至有人慨叹“父子相继为相,而清风夙著,身后遗产不抵中人”。
宦海浮沉
宦海生涯五十余年,嵇璜也曾起起落落。据《清史列传》记载:(乾隆)三十九年六月,安南(今越南)发生内讧,朝廷下令“严防夷兵窜入”。而此时竟有“广西广明县民潜伏安南滋事”,时任明江同知的嵇璜之弟嵇璇因“失察”“开参”。这时,江左道秦廷基忽赴粤东谒见两广总督李侍尧,“希欲通融”,被李侍尧奏参。乾隆命广东巡抚熊学鹏查明此事。熊学鹏审讯后,“拟以斩候”,秦廷基闻讯自缢。乾隆接到奏报十分生气,斥责“熊学鹏即将秦廷基拟以斩候,仍任其在省安居并不即行收禁,致该犯得以在寓投缳,其事实由熊学鹏酿成。况秦廷基袒护改供一案熊学鹏近在粤东并未查出奏参,难保无徇之处。”将熊学鹏革职,发往川省办理军需。此前,熊学鹏奏报“秦廷基袒庇嵇璇,实因畏惧尚书嵇璜”。经查“此案审无嵇璜嘱托情弊”,但是乾隆仍下谕申饬:“嵇璜不过一尚书,且非朕深为倚任之人”,“设有其事,必将嵇璜重治其罪,断不曲为宽贷”,“若就嵇璜办事而论,较之王际华实有过之无不及,而小心谨慎之处,则远不如。朕所以于嵇璜不肯委以重任且时加训饬提撕俾知儆觉”,“嵇璜嗣后惟当改悔思愆深自敛抑,毋负朕教戒成全之意”。晚年又因“上书房师傅旷班”受申饬。如此等等,使得嵇璜身居官场,愈加小心谨慎。
但是,乾隆朝前后六十年,整饬官场,痛惩贪官,不少权重一时的高官如于敏中、李侍尧曾先后落马,甚者皇亲贪污也杀头。而嵇璜和他的兄弟、子侄,却从无因贪污革职查办的。晚年入阁为大学士,正值和珅专宠擅权,嵇璜“以谗数被斥责”,虽不得已“隐忍不言”,“然遇大事颇不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爆发林爽文起义。清廷镇压起义后,追究有关官员的责任,台湾道永福“以贪酷故”下狱受讯。勾决日,在朝大臣竞相为之开脱,乾隆亦犹豫不决。而嵇璜却说“永福为守土大员,不可轻纵”,乾隆帝这才下决心“勾决”。
七获赐诗
乾隆帝曾七次赐御制诗给嵇璜。
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任嵇璜为南河副总河,赐诗说:“淮黄近多事,简畀冀堪胜。习矣吾知夙,佥惟汝尚能。母仪迎养便,父训熟闻曾。伫俟成功奏,忧心日所平。”
第二次是在乾隆四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乾隆帝赐诗说:“遣暇石渠旧迹披,西清赓和绻然思。率登鬼录嗟前后,只剩嵇山不动移。四句六如真弗舛,电光石火讶于斯。得舆硕果喻君子,较彼韦平似胜之。”
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76年)正月,嵇璜因精力衰退,请求致仕,乾隆帝赐诗说:“愿老何须以老悲,古稀犹此日孜孜。旰宵未倦依然直,尔我同庚可不思。一去已怜一为甚,再随应识再非宜。汉家灾异三公免,君合臣纲我勿为。”
第四次是在乾隆五十二年(1777年)十月,嵇璜患病,乾隆帝派御医诊视,不久后嵇璜病愈,乾隆帝赐诗说:“迩日筹瀛发率宣,重臣抡俊统军先。采薪喜愈谈前席,硕果权休称避贤。同阁四中今独在,悬车一去慢频连。欲云庆八旬乞返,首肯同卿待戌年。”
第五次是在乾隆五十四年(1779年)正月,乾隆帝赐诗说:“素心含内外,有志亦须陈。书史以修己,股肱用治民。尊闻则何有,作古已看频。孰不高年愿,高年鲜旧邻。”
第六次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80年)四月,嵇璜重赴庚戌科恩荣宴,乾隆帝赐诗说:“木天希遇两恩荣,戌茂前庚逮后庚。祖节昔同唐真杲(颜真卿、颜杲卿),身阶今似汉韦平。可知袭庆缘修德,所喜力行不务名。黄阁重逢锡褒什,丝纶盛事纪皇清。”
第七次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80年)八月,嵇璜年届八十,乾隆帝最后一次赐诗说:“诞日原当六月初,后移称庆实谦虚。还乡未可便从尔,恋阙依然尚悯予。赐马赐舆堪赞阁,日来日史未悬车。同庚待我归政后,南北应同林下居。”
亲属
关系 | 姓名及生卒年 | 简介 |
---|---|---|
祖父 | 嵇永仁(1637-1676) | |
祖母 | 杨氏(1649-1732) | 封太夫人。 |
父亲 | 嵇曾筠(1670-1739) | 字松友,号礼斋,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赠少保,谥文敏。 |
母亲 | 何氏 | 封太夫人。 |
儿子 | 嵇承谦(1732-1784) | 字受之,号晴轩,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科进士,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 |
嵇承豫 | ||
嵇承闲 | ||
嵇承群 | ||
注:嵇璜有子八人,本表取其较著名者展示。 |
(表格参考资料 )
师友
学生:戴联奎(1751-1822)
嵇璜多次随从乾隆帝南巡,乾隆帝常有诗歌赠答唱和。八十寿辰时,乾隆帝特制诗联相赠。他参与编撰《钦定续文献通考》《续通典》《清朝通典》《续通志》《清朝通志》。又“精小楷,能于胡麻上作书”。
其著作有《治河年谱》《锡庆堂诗集》,亦有“河防奏疏”和书迹传世。
嵇璜墨迹
嵇璜作品
嵇璜作品
嵇璜墨迹
嵇璜行书轴
嵇璜《无量寿经》(局部),浙江省博物馆藏
(嵇璜书迹部分参考资料 )
《小仓山房文集》卷32《太子太师文渊阁大学士锡山嵇文恭公墓志铭》
《清史列传》卷21
《清史稿》卷310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