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历史 编辑
清朝历史是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共296年的历史。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 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后金,但都被击败。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兵入关。 随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1662年,康熙帝即位,年号康熙,是为清圣祖。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康熙之后,继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发展时期。乾隆帝在其父雍正的统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国力更加昌盛;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对各族的统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
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此后清朝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探索国家独立富强的社会变革,但都失败。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自此灭亡。
中文名:清朝历史
外文名:Th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时间范围:1616年2月17日 至 1912年2月12日
统治家族:爱新觉罗氏
主要事件:清兵入关、三藩之乱、康乾盛世、嘉道中衰、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主要君主: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宣统帝
重要人物:多尔衮、吴三桂、和珅、曾国藩、奕訢、慈禧等
统一女真
建州起源
长白山天池
清朝统治者爱新觉罗氏的始祖为布库里雍顺。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兴京,并并入建州卫。
统一女真
清太祖努尔哈赤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各地的女真各部。 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间建立,成为后金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至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时,已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此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汉文来完成。女真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此时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故给日常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因此,努尔哈赤决心创制自己的文字——满文来书写满语。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额尔德尼和伊尔根觉罗·噶盖借用蒙古文字编制满文。
建立后金
后金建立
赫图阿拉城
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与明朝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 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然而,明军情报却泄露给后金军,使后金军早有准备。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此后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迁都盛京
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重兵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后金军不断加强兵力,后金终攻克沈阳城。同年,后金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 天命十年(1625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后来改沈阳为盛京。
宁远之战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是为宁远之战。然而宁远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焕采用红衣大炮,将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不久逝世。 第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
由于东边的李氏朝鲜亲明,而且明朝作战时常有朝鲜兵参战,皇太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得后者降伏。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虏乱”。此时山海关外,明政府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地,其他已成为后金汗国的领土。皇太极随后通过反间计,使得崇祯帝中计,将袁崇焕以“通虏谋叛”等罪名处死。从此后金基本控制了关外。不过,由于朝鲜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
天聪时期
皇太极新政
主词条:皇太极新政
努尔哈赤病逝之时,身后还有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阿济格、巴布海、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共十五个儿子(长子褚英已遭处死)。而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为何能继位,各方史籍说法不一。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后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大贝勒礼亲王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统称为“四大贝勒”。
清太宗皇太极
皇太极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攻陷城池,不杀降民;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汉官汉官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畜不能用、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
汉军皇太极逐步设立八旗汉军,创建重(zhònɡ)军。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失败后,皇太极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最新式武器——红衣大炮。此炮为西洋人制造。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装备的新兵种。从此,清兵有的强大骑兵明军没有,明军有的红夷大炮清兵也开始拥有。皇太极即位不到十年就统一了整个东北。
征服察哈尔蒙古
征讨察哈尔的多尔衮
皇太极即位后,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而且由于林丹汗后期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同时,在后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三月皇太极决定亲自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在后金大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在此期间部下不断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至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内)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 林丹汗去世后,其势力加速走向崩溃。
天聪九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
改号大清
建立大清
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十五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后金汗国遂为清帝国所取代,皇太极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
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率军亲自征讨不服从后金统治的朝鲜,迫使朝鲜向其臣服;从此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此后,朝鲜的亲明派势力被铲除,后金开始专心进攻明朝。
军事政策
崇德二年(1637年),即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汉军旗为两旗。崇德七年(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汉军八旗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由于汉军编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员都是旗人,也称汉军旗人。汉八旗中的原汉人后代与满人同样享受世袭待遇,亦有很多世袭佐领之职。汉军旗人在司法上和满洲旗人一样,与民人同罪不同罚。
松锦之战
洪承畴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承德密约降清为内应,执洪承畴、邱民仰等献城投降。皇太极即令就地杀曹变蛟、王廷臣、邱民仰,押解洪承畴至沈阳,诱其顺清。三月,祖大寿率部出锦州城投降。四月,清兵连破塔山、杏山两城。
此役持续两年余,清兵取得决战胜利。关外明军精锐损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兵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太宗病逝
皇太极脑中风病逝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时入关前夕,年五十二岁。后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由于死前未立继承人,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位不下,彼此陈兵示威。最终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庄妃的六岁儿子福临,是为清世祖,改元顺治。
清兵入关
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经河南、山西顺利的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缢而死,明亡。同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不愿投降大顺。面对李自成的顺军,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于一片石战役击败大顺军。李自成放弃北京,率军退回陕西。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成功迎顺治帝入关,并将首都迁到北京。 同一时间,明朝马士英拥护福王在明朝陪都南京称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然而弘光朝因为党争与宦官之乱而混乱分裂。
剃发易服
清军在江南进展迅速,多尔衮令汉人剃发易服。这种民族压迫政策,激起江南人民强烈反抗。剃发令限男子在十天之内,必须照满洲人的风俗,剃发留辫,还宣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服装也要按照满洲人的样式,男子穿长衫马褂,女子穿旗袍。
统一全国
清世祖顺治帝
顺治二年(1645年)多铎率清兵攻破史可法驻守的扬州, 弘光帝逃至芜湖被逮,弘光政权灭亡。 明朝鲁王朱以海与唐王隆武帝分别在浙江与福建建立势力,然而双方不和,不久被清兵各个击破, 拥护隆武帝的郑芝龙也宣布投降。之后桂王永历帝于广东的肇庆即位,期间瞿式耜、李定国、郑成功及其他明将先后收复华南各省,最后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叛变而节节败退。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兵攻入云南,逃亡缅甸的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杀死(史称咒水之难),南明亡。 此时只剩下台湾的明郑(郑成功势力)和缅甸果敢的明军,清朝基本占领明朝全部领地。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
康熙初期
康熙登基
康熙初期的权臣鳌拜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改元康熙。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智除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
统一台湾的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兵攻入云南,继承吴三桂之位的吴世璠在昆明自杀,三藩之乱平定。
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康熙盛世
经济发展
晚年康熙帝
康熙曾多次南巡视察河工,体察民情, 他先后任用靳辅和于成龙治理黄河与大运河,得到很大的成绩。在他六次南巡期间,考察民情习俗之外,更是亲自监督河工。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安定社会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熙等人打探地方物价、人民收入与官绅不轨之事,并以密褶奏报。此即密折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时期趋于完善。康熙帝重视对汉族士大夫的优遇,他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并且向来华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与文化。
设立南书房
南书房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 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因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巩固统一
象征清朝国家统一的普陀宗乘之庙
接着于1690年至1697年间乌兰布通之战与三征噶尔丹使噶尔丹战死,创立多伦会盟以保护喀尔喀蒙古。 青藏地区的和硕特汗国协助黄教达赖五世击败红教统一全藏,之后分裂成青海与西藏和硕特。达赖六世时,藏区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结嘉错管理,他联合准噶尔对抗西藏和硕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杀桑结嘉错并废除达赖六世。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杀拉藏汗,并且占领拉萨。清兵多次被准军击败,最后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胤禵率军驱除成功,协助达赖七世入藏,以拉藏汗旧臣管理藏区。
雍正即位
康熙晚期,由于官员薪资过低以及法律过宽,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此外,为消除士大夫的民族意识,对其言论管控趋于严格,并发生南山案文字狱事件,到雍正与乾隆时期这种情况加重。
康熙帝本来按照中国立嫡立长的传统封胤礽为太子,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使得诸皇子为皇位互相结党倾轧。故太子一度复立,但康熙帝仍无法容忍其结党而废除。 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临终时传位于胤禛,即雍正帝。
内部革新
主词条:清世宗改革
清世宗雍正帝
他上台仅一个月就下令清查多年的财政亏空,史称“雍正查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他在吏治上于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革除土司制度,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还强化了密折制度,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此外还有耗羡归公、养廉银制度和摊丁入地等改革措施。
雍正帝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间的奏折大多由他亲自批改,军机处的谕旨也由他再三修改。他所亲信的内外臣僚如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与李卫等人也都以干练、刻覆著称。他所派遣的特务遍即天下以监控地方事务,密折制度至此完善,然而屡兴文字狱箝制言论自由。
对外政策
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于雍正五年(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塞北疆界。雍正七年(1729年)听从张廷玉建议,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二路于科布多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雍正十年(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于工作时去世,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
盛世现象
乾隆时期,清朝进入极盛时期,领土势力最广,经济发展最高。乾隆帝继位后获得张廷玉与鄂尔泰的协助,稳定初期政治。他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之间。人口不断增加使乾隆末年
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业与棉织业都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与此同时,银号亦开始在山西出现。然而乾隆晚期多从宽厚,宠信贪官和珅,官员腐化使政治大坏;六次下江南所至供张过盛,扰民有余。
乾隆帝鸿讲学术。此时期有许多书籍出版,例如《续三通》、《皇朝三通》与《大清会典》等史书;著名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这些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然而为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借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此外大兴文字狱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这些都让文人思想受到严厉阻碍,迟滞文化的发展。
军事征伐
主词条:十全武功
平定西北
清朝平定西域战图·乌什酋长献城降
西南方面
乾隆帝戎装像
缅甸贡榜王朝与清朝爆发清缅战争,清兵四次进攻皆失败。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帝派傅恒、阿桂入缅未果,双方最后停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暹罗却克里王朝派使朝贡,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缅甸为应付暹罗威胁,也派使朝贡。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安南发生西山朝统一后黎朝、郑主与广南国。清兵击败西山朝,护送黎帝黎愍宗复位,途中遭西山军的伏击而败,史称清越战争。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谢罪,清廷封为安南王。乾隆末年,尼泊尔的廓尔喀王国两次入侵西藏。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与海兰察领兵入藏,平定廓尔喀, 不丹与哲孟雄(今锡金)亦为藩属国,加强驻藏大臣的权力。
藩属国
主词条:安南、南掌、暹罗、缅甸、朝鲜王朝、廓尔喀、浩罕汗国
乾隆时期扩充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柬埔寨被安南与暹罗瓜分,吕宋与苏禄于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群岛后相继消失);西南喜马拉雅山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乾竺特与拉达克等国。
时代评价
乾隆帝
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兵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历时一年多。1795年乾隆帝因为誓言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至嘉庆四年(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退。
中衰迹象
清王朝经康乾盛世后已经开始走下坡,吏治败坏,武备张弛,国库空虚。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开启西方殖民主义侵华之序曲,国势进一步衰退。
贪污腐化
英使访华
军务废驰
道光帝朱批
嘉庆时期
乾隆禅位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辛亥,乾隆帝在勤政殿,召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入见,宣示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第二年传位为于他,为嘉庆元年。而太子永琰及王公大臣等到相继上奏请求等到寿“寿跻期颐”(乾隆帝一百岁时),再举行归政典礼。
虽最终乾隆帝禅位永琰,但最初四年,乾隆帝仍以太上皇名义掌朝;至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颙琰开始亲政,是为嘉庆帝,时已39岁。
嘉庆初期
嘉庆帝
嘉庆帝对贪污深恶痛绝,翰林院侍讲梁同书“恭录嘉庆七年御制骂廷臣诗”:“满朝文武著锦袍,闾阎与朕无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人泪落时天泪落,笑声高处哭声高;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但他却拿不出治贪的办法,他的治贪方式仅针对和珅一人,不肯扩大扫荡层级,以致于收效有限,更无以改变朝廷全面性的腐化。
嘉庆四年(1799年),白莲教首领王三槐在北京受审时的供词提到“官逼民反”,嘉庆知道后受到很大震动。嘉庆八年(1803年),爆发陈德在紫禁城门口行刺嘉庆案。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宫事件。
民变不断
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这时期还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农民抗争,社会冲突激化,鸦片流入中国、八旗的生计问题、钱粮的亏空、河道漕运的难题,清朝国势日非。清朝倾全部的军事、财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乱。嘉庆在天理教起义平定后,颁布“罪已诏”,历史学家称这时期为“嘉道中衰”。
道光初期
道光皇帝原名绵宁,他从小即十分聪明,据说是乾隆帝最疼爱的孙子。嘉庆十八年(1813年),因天理教癸酉之变,取出宫中禁用的鸟铳,连杀二敌的英勇表现,封为“智亲王”。
道光帝
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逝后,本应立即派大臣急驰北京,到乾清宫取下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敕书,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做。据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情状,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渊阁大学士,晋太子少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随从嘉庆帝到热河秋狝,“甫驻跸,圣躬骤有疾,不豫。变出仓猝,从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内臣翻检皇帝遗物,最后在道光皇帝近侍身边的“小金盒”里找到了传位诏书,鐍匣没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开启时也没有储君等在场,这是违背清室家法的,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建议由旻宁继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她在北京皇宫惊悉嘉庆崩于热河行宫噩耗时,便发出懿旨让旻宁即位为帝。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道光十八年(1838年)鸦片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人民健康被削弱,清朝经济发生通货膨胀,国力也持续衰退。道光帝为解决此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此即虎门销烟。为此,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两国爆发鸦片战争,清兵战败后和英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中国近代史。当时道光帝与耆英不了解国际法,认为给予英人贸易之便以换取国家长存,所以割让许多影响甚远的权力。清朝后期被迫和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除割地、开港、赔款之外,还让外国派驻军队于首都,中国主权逐渐流失。
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的兴起
咸丰帝
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义,道光三十年(1851年)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
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五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北上围攻省城桂林,不克,继续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兵楚勇江忠源部拦截,冯云山被清兵炮火击中,后伤重不治 。五月十九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 克道州、郴州。八月,西王萧朝贵闻长沙兵力空虚,率偏师进攻长沙,九月十二日在攻城时战死 。洪秀全、杨秀清闻讯后急率主力来到长沙城下,但此时清方已重兵云集,太平军攻长沙近三个月仍未能成功,撤围北上攻克岳州。
咸丰三年(1853年)一月十二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 太平军人数增至五十万(裹挟难民),三月十九日攻克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阵亡。太平军将江宁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 。并且发动两次西征;不久又发动北伐,最远达天津近郊。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为保护儒家文化,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 ,部分势力转入捻军。
咸丰七年(1857年)九月,洪秀全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表示不会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洪秀全诏准了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认石达开此后的作战是太平天国的远征活动 。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遗址
咸丰六年(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被击退。次年,英法组成侵华联军,攻占广州。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北上,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迫天津。英、美、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其后,英、美、法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通商章程》。俄国用武力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以换约为借口,再次进攻大沽口,遭清军反击,英法舰队受重创。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攻陷大沽口,侵占天津,继而入侵北京。英、法、俄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并迫使清政府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承认俄国与奕山签订的《瑗珲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治中兴
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咸丰帝临终前遗诏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同时规定分赐皇太后及皇帝的“同道堂”、“御赏”玺为下达圣谕的符信,一切军政事务由辅政大臣处理。但叶赫那拉氏权欲薰心,一心掌握清朝的大权。首先,她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和其掌管的“同道堂”印章,取得了皇太后干预朝政的权力,其次,她和恭亲王奕訢等勾结,依靠外国侵略者的支持,预谋除去辅政大臣,最后达到掌管清朝大权、实行垂帘听政的目的。咸丰十一年,叶赫那拉氏利用咸丰梓宫运回北京的时日,于九月三十日发动政变,逼令载垣、端华自杀,将肃顺斩首,其他辅政大臣被革职查办。东西两太后(即慈安、慈禧)于十一月一日在宫内养心殿的“东暖阁”实行垂帘听政。从此,慈禧掌握清朝统治大权达48年之久。因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农历辛酉年,因此,此次政变称为“辛酉政变”。
洋务运动
曾国藩
兴办军事工业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拉开了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帷幕,在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企业中,江南制造总局的规模最大,主要产品是枪支、大炮、弹药、钢铁和船舰。此外还附设译书馆,翻译西方书籍。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次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福州船政局。崇厚也在天津筹建天津机器局。洋务运动后期,张之洞在汉阳创办了湖北枪炮厂。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在兴办军工企业的基础上,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招牌,开始大量兴办民用工业企业。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立了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这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是由官督商办的。随后,李鸿章分别在天津创设了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在上海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
在兴办军工、民用企业的同时,洋务派还筹建了海军,并且加强了海防建设。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等人上奏请求筹建北洋、南洋、粤洋三支海军,光绪十年(1885年)三支海军初步建成,实力雄厚。光绪十三年(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但马尾之战后,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北洋海军也在甲午之战中被日本侵略者彻底粉碎。设立学馆、派遣留学生是学习西方的重要举措。咸丰十二年(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以教授外文为主。同治十一年(1872年),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到光绪元年,共派遣了120名留学生。
洋务运动直接导致了“同治中兴”局面的出现,“中兴”的政局使当时的北京内城、外城都产生了畸形的繁荣。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使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太平天国的灭亡
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同治七年(1868年)为止。
慈禧太后那拉氏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载淳逝于养心殿,年19。两宫太后召惇亲主奕誴、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等,宣懿旨,以醇亲王之子载湉承继文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有子,再承继大行皇帝。
政局变动
慈禧大权独揽
慈禧太后再度垂帘听政后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翦除异己,网罗亲信。唯其如此,她才能独揽大权,使垂帘听政由不合法而变为合法。当时,在朝廷内外势力最大者依然是恭亲王奕訢。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太后急于罢黜奕訢,但王公大臣纷纷为恭亲王请命,慈禧太后遇到很大的阻力,深感时机尚不成熟,出于无奈,除免去其议政王头衔外,恢复一切职务。此后,双方继续明争暗斗。
慈禧太后一面继续任用奕訢,时时心存戒备;一面积蓄力量,培植亲信,俟机取而代之。她物色到醇亲王奕譞和礼亲王世铎,拟由他们取恭亲王奕訢而代之,这样,他们权势不会过于集中且互相牵制。礼亲王对其忠心耿耿,醇亲王既是其小叔,又是其妹夫,且为光绪帝生身之父,特别是他不存异志。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以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向恭亲王集团发起总攻。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逝于钟粹宫,上谥为孝贞皇后。
后党与帝党之争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懿旨:钦天监于明年正月择皇帝亲政日期。醇亲王等合词疏请皇太后仍训政,不许。皇帝亲政定于明年正月十五日举行。醇亲王等复申训政之请,懿旨勉从之,命醇亲王仍措理诸务。
边疆危机
收复新疆与伊犁交涉
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细亚浩罕国阿古柏乘新疆回民起义之机入侵新疆。
日本侵略台湾
同治十三年(1874年)二月,日本以台湾高山族误杀琉球船民为借口,出兵台湾。三月,日军侵略台湾。
《烟台条约》的签订
马嘉礼案件发生,英国势力开始侵入西藏。英国借马嘉礼案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中法战争
对外方面,光绪十年(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布建省。
光绪十一年(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朝鲜主权清朝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两个推行西化运动的亚洲国家的战争最后以清兵落败而告终。
战后签订《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和澎湖,失去藩属国朝鲜和租界。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
维新变法
百日维新
光绪帝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实施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然而影响守旧派的利益过大而引发反弹,慈禧太后以“听信逆臣蛊惑,改变祖宗成法”为由软禁光绪帝,处决谭嗣同、康有溥等多人。由于维持103天就结束,被称为“百日维新”。
庚子虏乱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为连俄制日,签订《中俄密约》。后来密约泄露,外国鉴于清朝已无力自卫,纷纷瓜分中国以维护为各自利益,而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政策以平衡列强在华势力。中国长期受列强欺辱,使地方产生义和团之类仇洋排外的民族主义团体。慈禧太后借此排外而发生义和团事变,义和团屠杀洋人、奸淫妇女、抢夺店铺、破坏各国使馆、烧毁与西洋有关的东西。慈禧太后不理会各国抗议,更曾半正式向十一国宣战,引发八国联军报复。北京被联军占领,劫杀掳掠。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西逃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赔偿重款,列强派兵驻守北京一带、划定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化。
东南互保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两国更因在东北的利益冲突爆发日俄战争。义和团事变时,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东南各行省之总督巡抚为保护华中华南,自行宣布中立,不服从朝廷对外一律宣战的敕命(即东南自保);从此清廷权威低落,地方各省自主性提高。
立宪改革
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
革命风暴
孙中山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武昌起义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十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
宣统帝
后来,1917年张勋组织辫子军,于北京拥护宣统帝溥仪,复辟清朝(史称张勋复辟),但只持续12天而终。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满洲国,其最终随着1945年苏联的八月风暴行动而亡。值得一提的是,因正统观使然,如同元朝灭亡之际,清亡时坚持忠于大清者汉人占不少,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有些汉臣甚至舍身殉国。在民国建立后,部分汉臣终身以清朝遗老自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