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维湖 编辑

非洲东南部马拉维湖

马拉维湖马拉维湖

马拉维湖(Lake Malawi)亦译尼亚萨湖(Lake Nyasa)。 位于非洲东非大裂谷最南面,非洲第三大湖泊。湖面海拔472米(1,550呎),靠近北端处湖水最深704米(2,310呎)。

马拉维湖不仅风光旖旎,而且集多种佳景于一身,有的地方高崖环绕,惊涛拍岸,有的地方又草原流水潺潺,特别是北部湖区,被誉为中南非洲最壮丽的湖光山色。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马拉维湖

外文名:Lake Malawi

面积:29604 km²

别名:尼亚萨湖

位置:非洲东南部

划界:莫桑比克已经划定完毕

领土争议国家:马拉维 坦桑尼亚

地理位置

编辑

马拉维湖马拉维湖

湖的中线、北岸和东岸形成马拉维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的边界。南北长584公里

由于整个湖区位于裂谷地段,青山绿水,云蒸雾绕,好似浮悬在半空之中的一处仙境。深入湖区,仰望绝壁险峰,瀑布奔泻,银线飞舞;遥望湖湾水域,微波细浪,茫茫无涯。加之湖区地带气候温暖,水充足,土地肥沃,花草茂盛,历来就是非洲游览胜地,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光顾。

奇异现象

编辑

鸕鶿在马拉维湖沿岸筑巢鸕鶿在马拉维湖沿岸筑巢

马拉维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奇异湖泊。据报道,上午9时左右,马拉维湖的泱泱湖水开始消退,直至水位下降6米多才中止;大约“休息”两小时,湖水继续消失,直至出现浅滩才渐渐停息。4小时后,“退避三舍”的湖水络绎返回“家园”,使马拉维湖又恢复了原有的丰盈姿容。下午7时,湖水开始骚动,只见水位不断上升,直至洪流漫溢,倾泻八方;大约两小时后,马拉维湖才风平浪静。但是,马拉维湖的水位的消长并无一定的规律可循,有时一天一度,有时数日一回,有时数周一次,每次都是上午9时左右,“重演故伎”,前后约持续12小时。该湖水位涨落有序的奇特现象虽经各国地理学家多年探究,仍未解谜。

渔业资源

编辑

马拉维湖马拉维湖

马拉维湖还以鱼类丰富而闻名于世,被生物学家们称之为世界上研究脊椎动物的最好场所,是难得的天然实验室。 在马拉维湖众多的鱼类中,既具有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又具欣赏价值的首推丽鱼。丽鱼的生活习性很有趣,当成熟的雄性丽鱼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岩石,或用嘴衔沙筑就自己的沙堡后,便开始择偶婚配。在此期间,它们各自严守门户,绝不容许“他人”涉足,而对雌性丽鱼则是殷勤之至。交配以后,雄性丽鱼一身轻松,雌性丽鱼则把鱼卵含在嘴里,直到孵成小鱼,并把它们带大。小丽鱼是在“妈妈”的嘴里长大的。雌丽鱼嘴里能容得下15~20条小丽鱼。马拉维湖还有一种有趣的丽鱼,它们习惯于寓居蜗牛壳,还能改变自身的性别。假如雄鱼不幸身死先亡,与其相爱的雌鱼久盼不得相见,她便会因此变成雄鱼。

寓意

编辑

马拉维湖

马拉维湖由断层陷落而形成,旧称尼亚萨湖,来源于班图语,意为大水或湖泊,1965年改为现在的名称。“马拉维”在当地尼昂加语中是火焰的意思,原指金色的太阳照射在湖面上,湖水泛起了一片耀眼的火焰般光芒,用做国家和湖泊的名称,则意为美丽富饶的国土上有一个火焰般闪光的湖泊。

1984年马拉维湖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注: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天然水域面积为5100km²,仅相当于1/6个马拉维湖)

边界争议

编辑

东南段马拉维和莫桑比克1954年划定水域,莫桑比克百分之25,并且在莫桑比克水域奇兹姆卢岛和利科马岛属于马拉维。1846年,葡萄牙商人科斯塔·卡多苏(Candido José da Costa Cardoso)成为第一个到访该湖的欧洲人。大卫·利文斯通抵达于1859年,并将之命名为尼亚萨湖(Lake Nyasa)。湖周边的很多地区不久之后就被大英帝国作为了其尼亚萨兰殖民地的一部分。不过葡萄牙人占据了该湖的东岸,利科马岛则被英国的中非传教会作为了其传教站,因此与其附近的奇兹姆卢岛成为了飞地。

争议和理由

坦桑尼亚认为其边境应以湖中分。马拉维则宣称对整个湖面,包括坦桑尼亚沿岸拥有主权。两者都引用了1890年大英帝国与德国之间签订的赫里戈兰协约(Heligoland Treaty)作为证据,之后大英帝国夺取了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使得该湖所有水域归属于殖民地尼亚萨兰。在随后的殖民时代其司法辖区又被划分为两个。1954年英国和葡萄牙决定以湖中线为分界,其中靠近坦桑尼亚的奇兹姆卢岛和利科马岛属于英国。

1 根据1890年英国在马拉维湖的边界为东北岸 莫桑比克这为主张

2 1954年划分主要是英属(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和葡萄牙(莫桑比克)划界。在英国获得坦桑尼亚领土前和之前德国划定边界。湖面属于英国。坦桑尼亚用这个条约作为主张

划分划分

下一篇 陡崖

上一篇 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