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轼 编辑
王轼(1439年10月27日-1506年11月30日 ),字用敬,湖北公安人。明朝中期官员。
王轼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历四川按察副使、按察使、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抚等职。弘治十三年(1500年),升任南京户部尚书,次年(1501年)督军平定贵州普安州米鲁之乱,在五个月之间接连攻破一千余寨,最终平息叛乱。战后改拜南京兵部尚书,参预机务,加太子少保。王轼晚年屡次请求致仕,至明武宗即位后,加太子太保,赐乘传归家。正德元年(1506年),王轼逝世,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太保,谥号“襄简”。
王轼精于吏治,熟习法律,为政以平直恕易著称。在地方亦曾安民平乱,立有功勋。 著有《平蛮录》一卷,叙述自己平定普安叛乱的始末 。
(概述图来源:《甲申十同年图》 )
全名:王轼
别名:王襄简、王用敬
字:用敬
谥号:襄简
所处时代:明朝中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湖北公安
出生日期:1439年10月27日
逝世日期:1506年11月30日
主要成就:平定贵州米鲁之乱
主要作品:《平蛮录》
最高官职:南京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太保(赠)
四入川地
王轼生于明英宗正统四年九月二十日(1439年10月27日)。
天顺八年(1464年),王轼登甲申科进士,最初被授官大理寺右评事,后调任大理寺右寺正。他对精细检校复核意见,在前往四川录囚(指有关官吏讯察囚犯,并决定可否原宥的制度)时,平反冤案,使百余人沉冤昭雪;在陕西处理藩王大狱时,能够不避权贵,得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九月升任四川按察副使 。
成化十九年(1483年)八月,因服丧完毕,王轼被起复为四川按察副使,奉命在四川“整饬泸叙等处兵备”。
后来,王轼因调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赃之罪,遭到他人诬陷,被交付法司审理。明孝宗即位后,被证明无罪且丁忧完毕的王轼被重新复职,并在弘治元年(1488年)七月改任陕西按察副使,负责在西宁卫抚治“蕃夷” 。 同年十二月,王轼被擢升为四川按察使 。王轼刚上任时,遭遇灾年,他在分巡川东时发仓赈济灾民,又请朝廷颁赐官银十万两购粮,以赈济灾民、调控粮价,“民赖以不死者甚众” 。 一次,贵州苗民起事,朝廷准备征兵进剿,被王轼以不必劳师动众为由成功劝阻 。
王轼四次在四川为官,百姓都熟悉他的为政及教化。到他离任时,“老稚遮道”,都不愿让其离开。
遍历法司
弘治三年(1490年)四月,王轼升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次年(1491年)四月兼操江提督 。
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王轼再被擢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 。五月,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职奉命巡抚贵州 。
弘治九年(1496年)四月,王轼入朝被改授为大理寺卿,与刑部奉诏裁定条例,颁示天下。 在大理寺卿任内,王轼对于法司送审的罪牍,均亲自检勘,多有参驳。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三月,王轼被任命为殿试读卷官。
弘治十三年(1500年)六月,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职空缺,王轼成为朝臣推举的人选之一,但孝宗最终选用南京刑部尚书戴珊为左都御史 。七月,王轼请求致仕,但不被允准。九日后,孝宗擢升王轼为南京户部尚书 。
讨定黔乱
王轼六十八岁时像
王轼尚未抵达,杨友想要接受米鲁的诈降,朝廷不允。米鲁等加紧围攻普安州、安南卫,截断盘江道,并生擒贪功冒进的杨友,军势壮盛。期间,贵州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尽皆阵亡。
王轼抵达前线后,利用便宜行事的权力,调集广西、湖广、云南、四川等地的官军、土兵共八万人,会合贵州兵力(《万历野获编》称总兵力达二十万 ),起复已经致仕居家的右都督王通统兵,分八道进军。至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月,参将赵晟攻破六坠寨,米鲁自盘江窜逃。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解除叛军对安南卫的围困,曹恺、王通及都指挥李政也接连攻破叛军各营寨。米鲁回袭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被都御史陈金所率的云南兵击退。米鲁逃回马尾笼寨,遭到官军主力围剿,云南武定土官凤英杀死米鲁,普安之乱平定。此次用兵,历时五个月,攻破营寨千余座,斩首四千八百余级,俘获一千二百余人。
捷报传至北京后,孝宗大喜,赐诏嘉劳王轼。王轼奉诏还京,再获厚赏,以功加官太子少保。
归家逝世
普安平乱后不久,王轼便多次以老病为由请辞,但终弘治一朝,他的要求始终未获允准 ,其上表请辞的具体情况如下:
弘治十五年(1502年)七月二十七日
弘治十五年(1502年)八月三十日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二十六日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二十五日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月十三日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三日
此外,王轼还在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一月被改授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同年十二月,朝廷录平米鲁之功,加王轼为太子少保 。
明武宗即位后,王轼因病再请辞,先被挽留 ,但在他坚持之下,最终于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获准以太子太保致仕,获赐乘传归家,每月由官府供给食米三石,每年赐役夫四人 。 同年十一月十六日(11月30日),王轼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武宗追赠他为少保。后加赠太保。
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明世宗赐王轼谥号为“襄简”。
政治方面
王轼精于吏治,熟习法律,在大理寺处理案件时,他“应手而决”,为千余人平反。 此外,王轼的为政亦有美名:
任大理寺右寺正时,他前往四川录囚,使百余人沉冤昭雪;在陕西处理藩狱时,能不避权贵。
在四川为官时,曾发仓赈济川东灾民,又请朝廷颁赐官银购粮,缓解灾情 。
任大理寺卿时,参与与裁定条例。 对于法司送审的罪牍,均亲自检勘,多有参驳。
军事方面
弘治十四年(1501年),王轼奉命督军征讨贵州普安州米鲁之乱,征调各地兵力超过八万人,分为八道进军,在五个月之间攻破叛军营寨一千余座,俘斩六千余人,成功平定叛乱。
朱祐樘:①卿才望老成,督军有功。 ②卿老成练达,剿贼有功。 ③卿才望老成,勤劳茂著。 ④卿职司邦计,勤慎老成。 ⑤朕以卿清慎老成,练达戎务……。 (均引自《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
王鏊:重瞳回处识髯卿,计相元知属老成。执法久推于定国,工诗还许谢宣城(指谢朓)。 (《送王尚书之南京户部》)
沈赉等:轼有时望……。 (引自《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
王时中:铨衡参赞皆重寄,补其缺者,必得端方硕望文武兼资如(马)文升与(王)轼,庶称倚任。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引)
李东阳:扬历中外,遍阅所谓三法司者,所领皆刑也。其为政精练法比,识达体要,而以平直恕易行之,从容暇裕,久而不勌,亦可谓有优为矣。 (《户部尚书王公之南京诗序》)
杨廷和:轼性淳谨,自奉简约,人罔訾议。遇事不避劳险,所至有声,而贵州功尤钜,论者谓无愧一代名臣云。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
王世贞:明兴人才之盛,独称孝庙时。而孝庙诸大臣,又独称甲申。成进士者中间,如刘忠宣、戴恭简、李文正、谢文肃、王襄敏(此处应作“襄简”)及庄懿公,皆扬历中外,位承弼著笃棐声,其他类亦廉洁好修之士,仅一焦泌阳驽耳。 (《甲申十同年会图》)
张廷玉:英、景间,瓦剌逼西陲,边圉孔棘;而黄萧养、叶宗留之徒劫掠岭南、浙、闽境上。其后荆、襄流民啸聚,则以刘通、石龙为之魁。他若都匀、松、茂、黔、楚诸苗、瑶叛者数起。罗亨信、侯琎(包含王轼等)诸人,保固封圻,诛虓禁乱,讨则有功,抚则信著,宣力封疆,无忝厥任矣。 (《明史》)
王轼著有《平蛮录》1卷,叙述明孝宗时其人平定贵州普安叛乱的始末,是关于此事的第一手史料。 另有弘治十六年(1503年)所撰《晚圃记》一篇,记吴越王钱镠后代钱孟浒及其苏州所筑晚圃事。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二十五日,时任南京户部尚书的王轼请画工在闵府达尊堂绘制了《甲申十同年图》,以作纪念。画面共分三曹,自右端卷首起,依次为时任南京户部尚书王轼(身着青色常服 )、吏部左侍郎焦芳、礼部右侍郎谢铎、工部尚书曾鉴、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右侍郎张达、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户部右侍郎陈清、兵部尚书刘大夏及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
由于聚会前夕焦芳赴湖南公干,实际与会者九人。聚会除宴饮唱和之外,还绘图纪念,众人“皆画工面对手摹,得其形模意态”,焦芳也事先预留下旧稿。因此图中每人的相貌均为真实的写照。画作共绘制了十份,藏于各家。今仅存孤本,为闵家所留,清嘉庆年间由法式善获得,流传至今,存于故宫博物院。
关于王轼的相貌,通过下图可知。当时王轼六十五岁,高颧多髯,髯发半白,袖手而略向右侧坐,李东阳称其“鸢肩高耸,背若有负” 。
《甲申十同年图》(右一着蓝色常服者为王轼)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长子 | 王贡 | 举乡贡士。 |
次子 | 王赏 | 为县学生,早逝。 |
三子 | 举乡贡士。 | |
四子 | 王资 | 弘治十一年(1498年)因父亲的文荫补为国子生。 |
五子 | 王贞 | 因战功被授为总旗,赐冠服。 |
(表格参考资料 )
《怀麓堂集》卷88《明故太子太保南京兵部尚书致仕赠少保王公墓志铭》
《万历野获编》卷30《夷妇宣淫叛弑》
《明史》卷172《王轼传》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