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瀚 编辑

明朝中期大臣

傅瀚傅瀚

傅瀚(1435年3月22日—1502年3月28日),字曰川,号体斋,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小水山背村)人,祖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今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中洲乡石头村) ,明朝中期大臣。

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职为检讨。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为修撰,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书,侍奉东宫讲读。任职期满后,升任左春坊左谕德,兼任经筵讲官。明孝宗登基后,因为傅瀚是宫中官员,提拔为太常寺少卿侍读。《明宪宗实录》完成后,晋升为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他请求回乡扫墓,明孝宗命令他乘驿马尽快返回,并赐给他宝钞银币。傅瀚回来后,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1499年),以左侍郎兼学士的身份掌管詹事府的事务,同时仍负责日讲。当时正在修订《大明会典》,他担任副总裁官。弘治十三年(1500年),升礼部尚书,掌管礼部事务。恰逢他脚部疾病严重,多次请求辞去官职,停发俸禄,回家养老,但都没有被批准。

弘治十五年二月二十日(1502年3月28日),傅瀚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赠太子太保,谥号“文穆”。

(概述图来: )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傅瀚

字:曰川

号:体斋

谥号:文穆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小水山背村)

出生日期:1435年3月22日

逝世日期:1502年3月28日

主要成就:改革祠部给度制度

主要作品:《体斋集》等

最高官职:礼部尚书

追赠:太子太保

祖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今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中洲乡石头村)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宣德十年二月二十三日(1435年3月22日),傅瀚出生于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 傅瀚从小聪明出众,读书过目不忘。刚开始接受外傅教育时,他就常常深入探究书中的深奥意义,人们都对他感到惊奇。

天顺三年(1459年),傅瀚以临江府学生的身份参加江西乡试,考中举人。

天顺七年(1463年),傅瀚参加会试,考场遭遇火灾,他伤得很重,几乎丧命。忽然有一天,有神人在梦中对他说:“不要担心,你的前程远大,现在病已经好了。”那一年八月,他成功通过了会试。

登科入仕

天顺八年(1464年),傅瀚被赐予同进士出身,被选为庶吉士。

成化元年(1465年),傅瀚因父母去世而回家守丧。

成化四年(1468年)十二月,傅瀚授职为翰林院检讨。

成化五年(1469年),傅瀚奉命在内馆教书。当时明宣宗在内宫得到了一卷古帖,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无法辨认,于是明宪宗命令宦官拿到内馆,恰好傅瀚正在值班,他立即根据字迹的韵脚创作了两首诗回复。明宪宗非常高兴,赐给他珍馔和美酒作为奖赏。

成化十一年(1475年),傅瀚同考礼部,阅卷精确,选拔王鏊为乡试第一名。

成化十二年(1476年),傅瀚侍奉经筵讲席。

成化十三年(1477年)八月,因为傅瀚在翰林院检讨这一职位上任职已满九年,所以明宪宗将他提升为翰林院修撰。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二月,傅瀚兼任司经局校书,负责东宫的讲读。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六月,傅瀚升任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检讨,充任讲官, 并在八月主持顺天府的乡试,那次解元是罗玘。

孝宗器重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三月,傅瀚奉命教导庶吉士学业。 十一月,明孝宗登基,因为傅瀚学识渊博且曾教授明孝宗,所以特恩赐傅瀚晋升为太常少卿并兼任侍读,仍充任经筵讲官并兼任日讲官。每次给明孝宗讲学时,傅瀚都表现出真诚的态度和恳切的言辞,阐述的内容详尽而委婉,举止从容不迫。明孝宗每次都全神贯注地倾听。

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亲自耕种籍田,并巡视太学,傅瀚都因职务在身而随从。在太庙举行祧祫(古代一种祭祀远祖和近祖的礼仪)时,傅瀚都预先参与讨论,并直接参与日讲(每日为皇帝讲解经史)工作。他在讲学时仪态雍容典雅,讲解的词义恳切到位。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宪宗实录》编成,傅瀚因纂修之功晋升为太常卿兼侍讲学士。

弘治五年(1492年)九月,傅瀚上疏请求回乡祭拜祖先,明孝宗应允了他的请求,并安排驿站供他沿途使用,但仍指示他尽快回来继续履职。傅瀚在辞别明孝宗时,明孝宗赐给他十两白银和两套彩色绸缎。

弘治六年(1493年)五月,傅瀚完成回乡祭祖的仪式后,返回京城继续履职。

担任侍郎

弘治六年(1493年)六月,傅瀚再次教导庶吉士,不久晋升为礼部右侍郎。 当时倪岳任礼部尚书,傅瀚恭敬地履行职责,两人都被称为贤能之臣。 当时南京缺少参赞,大家一致推举尚书倪岳担任。傅瀚说:“倪公的才能怎么能只放在南都呢?”有人对他说:“如果倪公去南都,你不就是下一个晋升的人吗?”傅瀚回答:“我只知道为国家考虑,哪有时间顾及其他。”

弘治九年(1496年),皇太子举行冠礼,后来诸王的婚礼以及郊庙的祭祀活动,傅瀚都参与其中。四月,傅瀚转任左侍郎。 最初,祠部(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的部门)给予僧侣道士度牒(证明僧侣道士身份的凭证),是每十年考核发放一次。每当此时,数以万计的游僧道士聚集在京师,许多权贵都为他们请求度牒。傅瀚坚决地说:“这些人耗费国家的资源,应该严厉禁止并改革。即使不能恢复到祖宗朝的制度,也应当稍微加以限制。”于是,改变了每十年发放度牒的惯例,将度牒发放数量减少了七八成。当时,因为杨时从祀于孔子庙廷,有人因此提出罗从彦、李侗也应当从祀。傅瀚说:“这两位的著作与尹焞、游酢、谢良佐相比,还不知道该如何排定次序。如果这两位从祀,那么其他三人也不应遗漏。道学的传承岂能随意滥加?”于是此事就此作罢。

弘治十二年(1499年),傅瀚负责礼部贡举事宜,严格防范作弊行为,中途虽有变故,但最终仍然维持了考试的公正。当时太子出阁讲学,朝廷正在慎重地选拔官僚,傅瀚通过朝堂的推荐兼任学士,掌管詹事府的事务,同时仍然负责日讲(每日为皇帝或太子讲解经史)。恰逢编纂《大明会典》,傅瀚担任统副统裁官。

掌管吏部

弘治十三年(1500年)五月,傅瀚接替徐琼担任礼部尚书。 当时京师发生地震和冰雹灾害,四方每天都奏报灾异情况。傅瀚因此上疏说:“如今赋税重,徭役繁,百姓穷困,财物枯竭,陛下应该以身作则,躬行节俭,为天下人做出表率。这样的百姓困苦才能得到缓解。”当时陕西地震异常严重,傅瀚又率领其他公卿奏报了三十一条措施,如敬天、勤政爱民、效法祖宗、施行恩惠、裁汰冗官、停止不必要的工程、减轻地方负担并减少上供给朝廷的财物等,对此他特别用心。奏章被留在宫中。傅瀚又上疏说:“民心容易感动,需要用恩惠来团结他们;天意也可以挽回,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回应。之前我们提出的措施,应该像拯救溺水者和火灾中的人一样紧迫,尚犹恐不及。但已经过了一个月,陛下还未做出裁决,这怎么能够挽回天意呢?”奏章上报后,明孝宗批复同意。

七月,巡抚陕西的都御史熊翀等人派人献上了一枚玉玺,声称是在鄠县的赵伦村泥河的水边,由当地村民毛志学等人发现的。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玉的颜色纯白中带着一点青色,玺的背面有螭形的纽,玺的周长一尺四寸,厚度二寸。熊翀等人认为这就是秦朝传下来的玉玺。

然而,傅瀚与他的同事们一致认为:“自从有秦朝的玉玺以来,历代关于它的得失存亡、真伪的记载,都详细记录在史籍中。现在所献上的这枚玉玺,其篆刻的文字与《辍耕录》等书记载的鱼鸟篆文不同,其螭纽也与史传等书记载的文盘五龙、螭缺一角以及旁边刻有魏隶文的玉玺不同,而且与宋元时期所得的玉玺颜色也不同。考虑到秦朝的旧玺历经变故,已经亡毁很久了。现在陕西所献的和以前宋元所得的玉玺,怀疑是后世模仿秦玺刻制的。我们认为,玉玺的用途是用来标识文书、防止欺诈,而不是作为珍宝来玩的。自从秦始皇得到蓝田玉刻为玺后,汉以后一直沿用。人们误以为得到此玺就能接受天命,否则就会感到羞愧,认为天命已经离去。然而,真正接受天命在于德行,而不是玉玺的轻重。因此,如果找不到真正的玉玺,就会私自刻制伪造,以欺骗他人。一旦找到,就会欢呼雀跃,认为是秦玺,君臣都会面露喜色,庆祝并遍祀天下,结果只是被人嘲笑和讥讽,这种情况千百年来屡见不鲜。我们伟大的太祖高皇帝睿智非凡,超越千古,他没有模仿前代的刻制,而是制作了自己的玺文,各有意义,随事而施,这足以作为圣子神孙一代受命之符,并为万世垂法。历代圣君相承,都遵循祖训,百余年来,我们并没有其他的古玺,但受命寿昌的福分却越来越隆盛。皇上大德显明,天命不懈,圣体万福,宗庙社稷安定,正无需玉玺来彰显天命的眷顾。如今这枚玉玺出自狭小之地,竟被当作天赐神符献上,实在是自欺欺人。应该将它收藏在内府,以供闲暇时观赏,以彰显圣德,端正人心。我们恳请皇上采纳此建议。”明孝宗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并下令薄赏毛志学等人,每人五两白银。

操劳而卒

傅瀚因足疾请假在家休养,明孝宗多次派遣御医前来探视,他因此请求退休,但明孝宗没有允许。傅瀚虽然在家休养,但每天仍然处理礼部的事务,没有停止。有人劝他稍微放下公务,好好调养身体。傅瀚说:“我受到皇上的知遇之恩,辞去俸禄不可以,辞去官职也不可以。既然职责在我,我怎敢贪图安逸?”有一天,他对儿子傅元说:“我恐怕要回去了(指去世)!我夜里梦见祖先和母亲来看望我的病情。”

傅瀚尤其勤于政务,常常带病工作。他在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祠祭的文稿,用心筹划,亲手书写,必定要求得当才罢手。 弘治十五年二月二十日(1502年3月28日),傅瀚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明孝宗深感震惊和哀悼,命令有关部门说:“傅瀚侍奉朕讲学已久,可以特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文穆,派官员前往祭奠,提供驿马护送他的灵柩回乡安葬,并赐给一万贯宝钞作为治丧费用。”

主要影响

编辑

傅瀚的政治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勤政务实,勇于担当:傅瀚在任职期间,勤政务实,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他主张限制僧道数量,减轻百姓负担; 在贡举事务中,他周密详慎,清除了宿弊; 在修政弭灾方面,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力求实施。 即使在足疾告假期间,他仍坚持处理部务,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

直言敢谏,不阿权贵:傅瀚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谏,不阿权贵。他反对奏报祥瑞,认为这不符合实际; 他质疑陕西守臣献上的玉玺,经过考证后认为其为赝品,并劝说皇帝不应以此为宝; 他还主张改革祠部给度制度,限制权贵请托,以减轻百姓负担。这些举动都显示出他的正直和勇气。

历史评价

编辑

明孝宗朱祐樘:卿学行端慎,才望著闻,方切倚任。 (《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墓志铭》引)

刘健等:瀚嗜学强纪,处事周悉有思致,虽小不苟。工书法,为诗文峻整无陈俗气。 (《明孝宗实录》)

李东阳:①与人交,仪必过厚,值所倾信,终身不二。闻有善则乐道之。其识量弘裕,尤人所不易及者。博学强记,为诗文峻整有格,书法亦遒美,为时所重。 (《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墓志铭》)②倪青溪、傅体斋两先生先后倾逝,一时人物凋谢至此,固当为天下痛之。 (《答杨邃庵书》)③呜呼!乡有先达,国有旧臣,培养成就,代不数人。公之文章,演迤渊沦;公之性行,缜栗温纯。词范毓秀,卿曹致身;功在启沃,业存经纶。地极台斗,望隆冠绅;游鹍始运,屈蠖方伸。中道倾逝,天胡弗仁?友朋之义,休戚实均;共期僇力,以赞化钧。公今弃我,孰与为邻?昔我同年,如木向春;今我同年,若星在晨。嗟公已矣,宁不伤神?执绋而饯,玉河之滨;目送行旐,心随去尘。与公永诀,涕泪盈巾。呜呼哀哉! (《同年祭傅文穆公文》)

王鏊:少颖秀拔异,读书过目成诵。(《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瀚行状》)

蔡清:惟公名德在天下,事业在史官,文章在士林,而其行义之著于家庭族里间者,至今临江之人亦翕然颂之无间言。呜呼!若公者,真可谓之有学有德有体有用有华有实,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者矣。岂非一世之伟人,而后学之师表也哉!不肖清昔侍春官,虽仅弥月,而德教在怀,十年如渴。乃今迹名贤之故邦,慨亲依之路绝,宰木何如,寸心徒切。驰瓣香以写吾怀兮,恍台仪之形于目睫。尚飨! (《遣祭傅文穆公文》)

邵宝:维公立朝余三十年,钜人长德,时无间然。博推词林,精著史局,公称礼闱,忠效经幄。既陟宗伯,复领宫端,元良之辅,其慎其难。大宗载迁,佥曰惟允。曾未再期,而公遽殒。呜呼哀哉!宝初登廷,公在执事。于文字间,与我国士。公生我知,公没我悲。非我私公,天下咸思之。尚飨! (《祭傅文穆公文》)

廖道南:予读国史,于瀚极其訾议,谓敏政之死,瀚实搆之。及观西涯所撰墓铭,则又奖与无间词。何也?岂其实有之与?将诬之也。 (《殿阁词林记》)

王世贞: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傅瀚,右敏而好学,中情见貌。 (《弇山堂别集》)

张廷玉等:嗜学强记,善诗文。 (《明史》)

轶事典故

编辑

智斗焦芳

有一天,焦芳看见有校尉露宿在外,就戏谑傅瀚说:“晓日斜穿校尉头。”这是因为傅瀚是江西新喻人,当时有“江西校尉”的戏称。傅瀚一时答不上来。李东阳指着焦芳的耳朵,傅瀚立刻回应说:“秋风正贯先生耳。”因为民间有“秋风贯驴耳”的说法,而焦芳的外貌像驴,所以傅瀚这是在戏谑他。

一家二妙

据《玉堂丛语·巧艺》记载,傅瀚、傅潮兄弟二人都擅长书法,时人套用“一台二妙”的典故,以“一家二妙”称美傅氏家庭有两个书法高妙的人。

构陷敏政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傅瀚想夺取内阁的职位,于是指使同乡监生江瑢上奏弹劾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不久,傅瀚担心计谋泄露,于是声称江瑢与学士程敏政关系好,而且奏词绝不是江瑢所能写出来的,而奏疏中排斥比自己优秀的人的说法,又确实是程敏政平日的想法,以此来激怒当权者,程敏政的牢狱之灾就从这里开始了。程敏政死后,傅瀚果然从礼部改任詹事,代替了程敏政的职位。后来傅瀚的家人早晨忽然看见程敏政进入傅瀚的书房,又多次看到怪异的现象,因此傅瀚忧虑恐惧成病。过了一年,傅瀚终于去世。因此人们才知道程敏政的死是有原因的。当时,刘健主持国政,已经偏于愤怒,没有人能够劝说他。适逢大学士谢迁一直对程敏政怀恨在心,曾揭发程敏政与太监李广勾结,图谋进入内阁的私事,而谕德王华也记恨程敏政,曾宣扬程敏政主持科举考试时卖题的事,都御史闵珪与谢迁、王华都是同乡,于是嘱托闵珪以及科道几个人内外联手攻击程敏政,罗织罪名,制造冤案。而王华这种甘心做鹰犬的人,就更不足责难了。然而当时刘健、谢迁只知道杀人灭口以避祸,却未曾想到这样做会损害国家体面,丧失士气,玷污科举的名声,他们给盛世风气造成的损害,可不是小事。这些事情都始于傅瀚争夺名位这一念头的私欲,是傅瀚的失误造成的。

人际关系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先辈

十四世祖

傅彦升

南宋绍兴年间隅官,自清江迁居新喻黄塘村。

曾祖父

傅祎

在乡里以品行著称,被称为乐全处士。

祖父

傅汝器

追赠为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

祖母

刘氏

追赠为淑人。

父亲

傅邦本

追赠为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

母亲

简氏

追赠为淑人。

平辈

原配

李氏

两位夫人都有贤淑的品德,她们去世后都追赠并追封为淑人。

继室

胡氏

弟弟

傅潮

擅长书法。

子辈

长子

傅元

因父亲的荫庇补为国学生,后考中顺天府乡贡,他的品行学问都有父亲的风范。

次子

傅完

因父亲的荫庇成为中书舍人。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傅瀚著有《体斋集》《经延讲章》等。

史料索引

编辑

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

李东阳《怀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墓志铭》

焦竑《国朝献徵录·卷三十三·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瀚行状(王鏊)》

下一篇 傅珪

上一篇 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