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充嗣 编辑

明朝中期大臣

李充嗣(1462年—1528年),字士修,号梧山,四川成都府内江县(今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人,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明朝中期大臣,唐朝国公李愬之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弘治初,授户部主事,旋改刑部主事。以事谪岳州通判,移随州知州,以政绩显著擢陕西佥事,历江西佥事、云南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顺天府尹。正德九年(1514年),以治行卓异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赈济流民,疏劾宦官,重教兴文。正德十二年(1517年),移抚应天诸府,飞章告宁王谋叛,率部重创叛军,居功至伟,进户部右侍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升工部尚书,主持有明以来江南最大的水利工程,成效显著。嘉靖元年(1522年),加太子少保,寻改南京兵部尚书,后致仕赴澧州。

嘉靖七年(1528年)九月,李充嗣去世,终年六十七岁, 赠太子太保,谥号“康和”。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李充嗣

字:士修

号:梧山

谥号:康和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四川成都府内江县(今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

出生日期:1462年1月18日

逝世日期:1528年9月23日

主要成就:平定宁王之乱

最高官职:工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

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人物生平

编辑

读书应举

天顺六年正月十八日(1462年2月14日),李充嗣出生于四川成都府内江县梧桐里(今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 他年幼时性格恬静沉默,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家里人都说他不聪明,但父亲李吉安却常常对他感到惊奇。他少年时代就能写草书,擅长作诗吟咏,但父亲常常告诫他不要以这些技艺为最终目标,于是他便放弃了过去的习惯,一心一意地仰慕古人。 十三岁时,李充嗣读书于梧桐山,受业于乡儒游诚然。十六岁时,李充嗣为县学生。

成化十五年(1479年),李充嗣和兄长李振嗣一同北上到京师求学,成为了马廷用的门生。 刚到京师时,正值边疆有紧急事务,马廷用私下里出题测试,以军备和储备为题目,李充嗣便逐条对答,安排得既周密又恰当,每一点都有凭有据。马廷用称赞他说:“年纪虽轻但才识老练,即使是那些熟悉边疆事务的人,恐怕也不过如此。他日如果掌管国事,希望坚持这样的作风,你一定要努力啊。”

成化十九年(1483年),李充嗣在四川参加乡试,凭借《易经》的学识获得乡试第八名,成功入选为举人。

初仕京官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李充嗣考中进士,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当时,由刘定之主持教习事务,他每次审阅考试文章时,都唯独对李充嗣的文章表示赞赏并予以提拔。

弘治二年(1489年),李充嗣调任户部山东司主事,因他的叔父李文安在户部山东司担任郎中,按照惯例需要回避,于是改任刑部河南司主事,他在审理案件时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

外放十年

弘治五年(1492年),李充嗣因为受刑部“索囚贿案”牵连,而调任岳州府通判,他监督粮食储备有方法,民众因此没有受到侵扰。他曾经调查九溪地区的夷人情况,这是一件重大的案件,他手持案卷站在庭院中立刻做出判决,使得冤屈得到伸张。

弘治九年(1496年),李充嗣被提拔为随州知州,当时正值饥荒之后,街巷凋敝,他于是研究并推行义仓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执行;民兵长期松弛,他则按时进行检阅,使得士兵更加精锐。后来有大股盗贼流入境内,他率领民众抵抗,将盗贼全部歼灭。

弘治十四年(1501年)三月,李充嗣被提拔为陕西按察司佥事,负责分管边疆的军饷事务,因公正勤勉而声名远扬。当时有宦官仗势扰乱法纪,李充嗣面色严正,丝毫不肯屈服,这反而让宦官更加恃强凌弱,毒辣地报复。李充嗣便上书弹劾宦官给地方带来的十多项祸害,奏疏呈上后,明孝宗表彰了他的正直,但宦官因此怀恨在心,想要报复他。

守制侍亲

弘治十五年(1502年),恰逢父亲的讣告传来,他因此辞去官职得以免祸。他守丧三年,悲痛至极,身形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人们都称他为李孝子。守丧期满,他前往澧州探望母亲,打算留在母亲身边以尽孝道。然而过了一年多他仍未动身,此时明孝宗驾崩。

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瑾当权,他原本就是明武宗身边的宠臣,心怀旧怨,必定想要中伤李充嗣,以解心头之恨。他秘密派遣侦探前往陕西暗中观察李充嗣,但长时间没有获得任何可以指控的证据,于是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

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刘瑾抓住李充嗣在服制上违反新规定的把柄,以此为由将其免职。不久后,李充嗣的母亲也去世了,李充嗣正在守丧期间,刘瑾就被诛杀了。

瑾诛起复

正德五年(1510年),朝廷下诏,恢复了因刘瑾诬陷而被罢免的官职,李充嗣在其中之列。

正德六年(1511年),李充嗣再次被起用,被任命为江西按察司佥事。当时,朱宸濠暗中怀有叛逆之心,招揽叛逃的亡命之徒,放纵手下为非作歹,无人能够制止。李充嗣到任后,立即逮捕了几个作恶多端的人,全部依法惩处。另有一股大盗盘踞在华林,明军多次进剿都不利。右都御史王鼎将兵权授予李充嗣说:“华林的盗贼,除了您没有人能平定。”李充嗣接受命令后,严明号令,明确赏罚,精心策划奇策,最终取得了大胜。后来,到了进京朝见明武宗的时候,言官上奏举荐全国政绩卓越的人进行表彰,以激励士风。明武宗下诏让朝廷大臣商议,一致推举了三位才德卓著的人。李充嗣因以刚正不阿、雷厉风行的名声被选中,明武宗降旨褒奖,并赐给彩币以示奖励,士大夫们都为此感到荣耀。

正德七年(1512年)六月,李充嗣升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并兼任临清的兵备。当时,山东的风俗奢侈靡费,而临清这个地方尤其严重。李充嗣教导他们要节俭朴素,下令禁止军队中的奢侈风气,自此之后,没有人再敢违反。在整顿军备、防范意外事件方面,他无不竭尽心力去做,因此盗贼不敢入境,百姓因此得以安宁。

正德八年(1513年)十一月,李充嗣被提拔为云南按察司按察使。

正德九年(1514年)八月,李充嗣又升任为云南布政司右布政使。

治理河南

正德十年(1515年),李充嗣升任顺天府府尹。十月,都御史王懋中上书举荐他,他的任命文书还未走到一半路程,就已经被提拔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往河南担任巡抚。到达洛阳后,他整顿严肃官风政纪,扶持教育教化,打击欺压百姓的行为,屏退并罢免了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以至于有些官员闻风丧胆,甚至解下官印官服逃跑。河南开封地区长期遭受黄河水患,累积了无数无法偿还的债务,他于是全面上书请求减免这些债务,使得民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正德十一年(1516年),河南发生蝗灾。

正德十二年(1517年),河南又遭遇水涝,导致老人死亡,壮年人逃难,民间陷入极度的悲伤之中。李充嗣与河南道监察御史毛伯温协力筹谋策划,制定了详细的条约,下发到各个郡县,革除了贪污克扣等弊端,制定了赈济的方案,尽数发放官仓的粮食,并劝导私人借贷,以救济贫困的百姓。当时汴京城中流民聚集,相互践踏,守郡的官员商议要驱逐他们,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属地以便进行赈济。李充嗣说:“这些饥饿的流民即将死亡,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又怎么能匍匐着回去呢?虽然有人认为设粥施救并非上策,但将他们驱赶至道路上让他们倒地不起,而我们却坐视他们死亡,这实在是无法忍受的。”于是李充嗣立即下令在城中四门设立了几十个煮粥的炉灶,挑选勤勉能干的官员,每天煮粥给他们吃。过了十天,选择身体较为强壮的人发放路费,先让他们到各自的属地领取粮食,而年老体弱和生病的百姓,则继续提供膳食一个多月后才遣散,因此得以存活的百姓数以万计。开封、洛阳曾是古都,陵墓众多,盗贼为了利益,多次挖掘陵墓。李充嗣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命令附近的居民守护防卫,于是尚未被盗的陵墓得以保全。当时镇守的官员为了进贡,名义上亏欠钱财,便购买如古器、羔皮等物品,这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李充嗣严厉地当面告诫他们,并即时处置了那些随从官员的罪行,从此以后,这种危害百姓的行为被消除了。

当初,镇守宦官廖堂与刘瑾结党,借进贡的名义,百般索求,接任者以此为常事。李充嗣说:“近来宦官进贡,有古铜器、窑变盆、黄鹰、角鹰、锦鷄、猎狗等物,都是借名征收。另外又有拜见银、须知银以及侵占克扣驿站差役月钱、河工歇工钱之类,大约有十多种,苛酷摊派动辄几十万。他们左右办事的人,又私自在境内贱买东西,擅自征收商人税利。请求严行禁止。”朝廷下诏只是禁止宦官手下的人征收索取罢了。

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李充嗣改任苏松巡抚。 在安抚百姓、救济灾荒、储备运输以充裕国家财政方面,他常常效仿古代的大义之道,同时结合民情,他的做法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便利的。

平定宁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李充嗣加任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但巡抚的职务仍然保留。当他听说朱宸濠增加了护卫军时,李充嗣叹息道:“老虎如果添上了翅膀,灾祸就要发生了。”于是,李充嗣极力指出朱宸濠谋反的种种迹象,并主张应立即进行防御,否则一旦叛乱突然发生,将会震惊人心。李充嗣多次上奏,但朝廷的议论却对此感到为难。李充嗣日夜都在制定防御策略,整顿武备,时刻以抵御贼寇为念。由于一直未能想出好的计策,李充嗣甚至整夜绕着床榻转,无法入睡。他认为安庆作为京城附近的辅郡,正处在贼寇的冲要之地,没有合适的人选是守不住的。当时,都督杨锐原本是指挥使,在众将参拜时,李充嗣从人群中向杨锐作揖并推荐他说:“皖城(安庆别名)的安危,就托付给你了,不要辜负我的期望。”于是,李充嗣上奏请求让杨锐掌管安庆的事务。

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月,朱宸濠起兵叛乱,然而长江以东的地区,守备防御的设施已经全部准备好了。叛军向东进发,攻陷了九江,船只相连,气势非常嚣张,一直逼近安庆城下。当时乔宇担任南京的兵部尚书,李充嗣与他发誓说:“都城内的守卫,由你负责。畿辅地区的安全,我敢于承担。”于是他们二人齐心协力保卫王室,京师进入紧急戒严状态。李充嗣亲自率领精兵一万人,驻扎在采石矶,以阻断叛军逆水而上的道路。他迅速向安庆发出檄文,以忠义之道激励安庆的将士。安庆的将士们深受激励,奋起抵抗,环绕城墙坚守,相机而动,迎战敌人,每天发兵数十次,都取得了胜利。李充嗣又多次秘密派遣间谍,顺流而下,散布消息说:“朝廷的军队十万,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叛军多次听到这样的间谍消息,更加惊恐害怕,因此叛军中有十分之四五的人逃散。接着,李充嗣又整编出一千名擅长水战的精锐士兵,高举旗帜,乘坐一百多艘战船,鼓噪着前进,声称是安庆的援军。安庆城中的将士们望见后士气大增,欢呼声震天动地。安庆守军随即开门出城迎敌,水陆两路夹击叛军,叛军因此大败,尸体堆积如山,溺水的尸体阻塞了水流。当时朱宸濠驻扎在黄石矶,听到败讯后连夜逃跑。安庆城下原本集结了数万叛军,他们在江岸扎营,现在却全部逃空了。李充嗣分兵驻守采石矶,作为江防,亲自率领军队追击叛军,收复了九江,俘虏了几十个据城叛乱的贼首,并安抚释放了其余的叛军。朱宸濠逃入鄱阳湖,其余的叛军沿途逃窜,跟随朱宸濠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他们在湖中遇到了江西巡抚王守仁的大军,没有交战就被擒获了。

事情刚刚平定,明武宗就降下敕令对李充嗣进行褒奖和谕示。敕令说:“李充嗣,近来朱宸濠违背天道,图谋不轨,攻打并占领了多个郡县,直逼南京。你作为巡抚负责该地方,在听到变故之初,就能多次上奏,明确指出朱宸濠的反叛行为。你又提议设立奖赏制度,晓谕招抚,并分布官军,多方面准备防御,严格禁止并防范侦察,导致所属地方官员等人用心遵守,抓捕到许多逆贼奸细如张槐等人,从而使得贼势困窘,很快就被擒获消灭,地方稍微安定下来。朕念你计虑周全,处置得当,忠诚勤勉,实在值得嘉奖。”当时讨论功劳的人一致认为安庆是南京的咽喉要地,没有安庆就没有南京的安全。

起初,兵部上奏论功时提到:“安庆紧邻南京,是京城的屏障。李充嗣巡抚该地,听到变故后立即准备,远近戒严。他调集民兵,供应粮饷,秘密派遣间谍,大张朝廷的声威,严厉进行搜捕,解散残余叛党。安庆因此得以无忧,而城防更加坚固;南京也因此得到助力,人心更加安定。江西的变故,李充嗣的功劳实在很多。”明武宗南巡到南京时,凡是随行护驾的人,无不希望得到奖赏。执政者悬挂爵位和奖赏来作为交易的筹码,有人私下对李充嗣说:“朱宸濠的战役,为什么不早点谋划呢?首功论定在你,只是看你怎么去努力罢了。”李充嗣生气地回答:“皇上亲自统帅六军出征,功劳自然归于皇上。如果我有一点微小的功劳,那也是臣子应尽的本分罢了。我等到叛乱平定,事情安定后,就准备辞官归隐,像赤松子、范蠡那样享受快乐。至于功利,不是我所考虑的。”那个说话的人惭愧地退下了。后来讨论功劳时,果然没有提及李充嗣,一时间公众舆论为此而沸腾。有御史胡洁在南京,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于是特地上疏论列。但奏疏呈上后,没有得到回复。

治水江南

动乱得以平息后,李充嗣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能够位列大臣之职,这已经是出乎意料的荣耀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请求退隐,必定会有人认为我是因为功高震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故意如此,这样我就像介子推一样了,我何必在内心有丝毫的介怀呢?姑且等待时日,以实现我的志向罢了。”不久之后,朝廷中的台谏官员上奏说:“东南地区的财赋是天下第一的,但是水利工程却长久以来废弃不兴,导致频繁遭受旱涝灾害,粮食储备不足,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明武宗下诏让阁臣推荐有才能和声望、能够胜任的人选来管理此事,朝廷商议后决定推荐李充嗣担任此职。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朝廷提拔李充嗣为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仍旧担任巡抚的职务,专门负责治理河道的事务。 李充嗣接受任命后,立即上疏说:“臣子对于国家的重大事务,从道义上讲不应害怕辛劳。如今事情尚未开始,就因此而赏赐官职爵位,这样的奖赏名不正言不顺,臣不敢接受。”奏疏呈上后,朝廷没有准许他的辞请。李充嗣到任后,亲自巡视河道,寻找那些被淤塞的旧河道,发现其中许多被权势豪强所占据。他毅然决然地承担了来自各方的怨言和阻力,没有丝毫的妥协和迁就。那些心怀不满的人四处散布诽谤之言,企图暗中阻挠治河工作的进行。面对这种情况,李充嗣立即上书朝廷,阐述了自己的治理方案:“我考察了《贡》中记载的水道流向和归宿,结合地形的高低差异,并参考了永乐年间夏忠靖公(夏原吉)和成化年间周文襄公(周忱)治理河道的旧例,请求朝廷任命两位司官分别负责治理工作,共同纠正以往的弊政。”朝廷采纳了李充嗣的建议,派遣都水郎中林文沛和颜如环前来接受任务,并允许他们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行事。李充嗣随即亲笔写了一封信,向苏州的士民征求治理河道的意见和建议。于是,各种意见纷纷汇集而来,李充嗣经过仔细考虑后,选择了其中切实可行的方案加以实施。

李充嗣到达太仓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治水事务中,不辞辛劳。李充嗣发现水道分支众多,其中白茆港和淞江是众多水道的咽喉,也是太湖的出水口,因此首先从这里开始治理。李充嗣详细考察了各郡县因水利获得的利益厚薄,以及编户(户籍单位)承担劳役的多少,然后将水道划分为类似井田的区域,并制定了开凿的法规制度。每户人家负责一个区域,按照预定的工期和工程量进行,先完成的有赏,后完成的受罚。这样的制度使得人们乐于参与治水工作,日夜不停,争相报告完成情况以求奖赏。所以从工程开始到结束,不到一年的时间,各条水道就整治完成了。所有需要的桩木、畚箕、铁锹以及赏钱和雇工的费用,都来自各下属府县的盈余资金,李充嗣挑选了廉洁能干的官员来管理这些资金的出入,他没有从中获取一丝一毫的私利,也没有向百姓索取任何东西,因此大家都踊跃参与治水而没有怨言。李充嗣还设计了数百只巨大的木筏,上面装有可以随着潮汐进退的木齿,用来淘去泥沙,这种工具被称为“浚川把”。另外,还准备了一百多只小船,船尾装有铁扫帚,用来疏导水道,这种工具被称为“铁扫帚”。从此以后,潮汐不再淤积,大雨也不再引发洪水泛滥,蓄水与排水都有了规律,干旱时也有了依靠,受益的人非常广泛,京城的粮食储备也不再匮乏。工程完成后,李充嗣上报了功绩,并陈述了善后事宜,当时的舆论都给予了李充嗣很高的评价。李充嗣亲自住在海边的支塘镇,召集众人规划,亲自监督开凿工作,直到两年后才返回。由于劳累过度,李充嗣逐渐积劳成疾。

嘉靖元年(1522年),李充嗣因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功被加封为太子少保。 他受到明世宗诏令,要求上陈治国之言,首先以圣学正心、亲近贤臣远离奸佞为当务之急,并详细分析了危害国家、病苦百姓、增强军队防御能力等几方面的事项,这些建议都切中了当时的时弊,言辞恳切,明世宗听后非常高兴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累疏乞休

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李充嗣被提拔为南京兵部尚书,参与协助处理国家重要事务,但宫中的俸禄待遇保持不变。 他对待士兵有恩德,对待武将也有礼遇。南京地区的马快船役(一种苦役)一直是个问题,李充嗣曾试图通过削减不必要的开支来减轻负担,但只是勉强达到规定的数量。李充嗣上任后,彻底清除了这些冗余的费用,使军士们得到了宽厚的抚恤,而那些宦官也因此无法再从中谋取私利了。

嘉靖六年(1527年),李充嗣因在二品官职上任职满六年并经过考核,进阶为资德大夫、正治上卿。自从他担任南京兵部尚书以来,常常说:“大臣们要明白适可而止、进退有度的道理,这在古今都是很难做到的。我现在如果不辞官归乡,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于是他多次上疏请求辞官归养,明世宗用温和的旨意劝他留下。

致仕卒澧

嘉靖七年(1528年)正月,李充嗣因病无法起身办公,连续七次上疏请求辞官,明世宗深知他的心意难以违背,便准许他休假归乡,还赐予他乘坐驿站的马车回乡。 春天,李充嗣辞官回到澧州后,他就居住在母亲的墓地旁,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仿佛从未显赫过一样。 秋天,李充嗣准备收拾行装并乘船向西返回故乡。他曾经说:“长江水与故乡的树木是我生命的本,而我现在只是在澧州暂居罢了。目前我回到四川,祭拜祖先的坟墓,在故乡悠闲地漫步,能够达成我归葬故土的愿望,我的事情就完成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那年九月,李充嗣偶然间得了风眩病,到了这个月的二十三日(10月6日),在澧州的正室中去世。

身后哀荣

李充嗣最初在澧州去世时,李松计划将他扶柩归葬四川老家。然而,正逢那年大灾荒,丧葬用具和路费都一筹莫展,因此只能暂时留在澧州。每当李松经过澧州,达官显贵、长辈以及门生故吏前来吊唁时,总是对李松说:“澧州虽是客居之地,但听说你祖母太夫人以及伯父和嫡母的坟墓都在这里,这与其他人的流寓之地大不相同。”于是,李松在罗湖观音岩的中团山选定了一块墓地,距离李充嗣母亲的坟墓大约五里路。

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李松按照惯例请求朝廷赐予祭葬并追赠谥号,此事交由吏部、礼部、工部审议后上报,最终奉旨批准按照惯例赐予祭葬,并追赠李充嗣为太子太保,谥号为“康和”。

万历七年(1579年),孙子李应寻将李充嗣归葬四川内江。

主要影响

编辑

政治

李充嗣历仕三朝,政绩颇丰,其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影响如下:

弘治五年(1492年),李充嗣任岳州府通判,他有效管理粮食储备保障民生,并高效处理九溪夷人冤案,彰显其断案才能与公正。

弘治九年(1496年),李充嗣任随州知州,面对饥荒后的萧条,他推行灵活的义仓制度恢复民生。

弘治十四年(1501年),李充嗣任陕西按察司佥事,面对宦官违法乱纪,他坚守正义不屈服,反遭报复。李充嗣上疏揭露宦官十余项恶行,获明孝宗认可。

正德十年(1515年),李充嗣任河南巡抚,整顿官风,打击贪腐,显著改善了地方治理。面对黄河水患遗留债务,他积极上书减免,助民恢复。在蝗灾与水涝接连打击下,他与毛伯温合作,革除弊政,制定赈济方案,有效救援灾民,特别在汴京设立粥棚,救活数万流民。同时,他保护古陵墓免遭盗掘,并制止镇守官员借进贡之名压榨百姓的行为,包括禁止宦官及其随从的非法征收与勒索,虽朝廷仅部分采纳其建议,但其举措仍对减轻百姓负担有积极影响。

嘉靖二年(1523年),李充嗣任南京兵部尚书,他成功削减南京马快船役的冗余费用,大幅减轻军士负担,并遏制了宦官从中渔利的行为。

军事

李充嗣历仕三朝,曾平定多次叛乱,其在军事方面的主要影响如下:

弘治九年(1496年),李充嗣任随州知州,期间整顿民兵,提升军队战斗力。面对盗贼入侵,他领导民众成功抵御并歼灭盗贼。

正德六年(1511年),李充嗣被任命为江西按察司佥事,上任后迅速遏制地方叛乱势头,严惩作恶者。面对华林大盗屡剿不灭的局面,他接受指挥权,通过严明军纪、明确奖惩及策划奇谋,成功平定了华林盗贼,展现出色治乱能力。

正德七年(1512年),李充嗣升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并兼管临清军务。他针对山东及临清地区奢侈成风的问题,大力倡导节俭,有效遏制了军中的奢侈现象。同时,他致力于军备整顿与防范,使盗贼不敢侵扰,保障了当地百姓的安宁。

正德十四年(1519年),李充嗣加职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仍兼巡抚。面对朱宸濠增兵,他预警谋反,力主防御,但朝廷犹豫。李充嗣日夜筹谋,推荐杨锐守安庆。正德十五年(1520年),朱宸濠叛乱,李充嗣与乔宇分工守卫,亲率精兵驻采石矶阻敌。他激励安庆将士,散布援军将至的假消息动摇叛军,再派水军壮声势,安庆守军内外夹击大胜。李充嗣追击叛军,收复九江,俘虏贼首,叛军溃散。朱宸濠逃入鄱阳湖,终被王守仁擒获。

水利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李充嗣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专管河道治理。他不畏权势,坚持清理被占河道,并上书朝廷提出治理方案,获准后实施。李充嗣广泛征求民意,创新治理方法,划分区域、明确责任,激励民众参与治水,快速完成水道整治。他采用创新工具如“浚川把”和“铁扫帚”改善水道,有效解决了水患,保障了蓄水排水,惠及广泛,并确保工程资金透明,不贪私利。李充嗣亲力亲为,监督工程,获得高度评价。

历史评价

编辑

明武宗朱厚照:尔计虑周详,处置有方,忠勤良可嘉。 (《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康和李公充嗣行状》引)

马廷用:年稚才老,虽练达边事者,殆不是过。他日司国,幸执此以往,子必勉之。 (《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康和李公充嗣行状》引)

王鏊:臣伏睹李之先……三世文行,为时闻人,而皆位不满德。委祉储祥,归成于今尚书臣充嗣,懋膺简命,入持邦宪,出分主忧,德惠敷施,政平盗息。伏念两朝奎章宸翰,祗承敷贲,夙夜不敢怠,将刻之琬琰,以焜煌于后人,属臣鏊识其后。 (《恭题巡抚南畿李司空四世诰命图》)

杨廉:二公(扬雄、杜甫)俱蜀人也,其亭其堂,皆名天下而传后世,孰谓公之书屋,不亦名天下而传后世也哉。 (《梧山书屋记》)

刘忠:才猷操履,益见重于当道。 (《愚庵李公墓表》)

顾清:荣之者曰:“先生未三十而登庸,历官四十有二年,保储宫,总留錀,巍然百僚之上者且六年。而以礼致其事去,旁观朝著得如公者其几人?”惜之者曰:“公历仕虽久,而回翔外服者逾其半,虽都宪台,位常伯,而未一日立于朝,中所蕴蓄,其见于设施者十未三四也。以是为不足。”公之论,要各有见焉。 (《送李梧山致仕西归序》)

毛纪:惟执事(李充嗣)闳才伟识,劳心于畿甸者已久矣。功业之盛,行当与文襄公(周忱)并驾齐驱,而清操直气,或又过之,此非予之私言也。 (《简梧山李宫保》)

靳贵:士修以山东兵备副使,适镇其地。居数月,弱者悦,暴者服,流移四迁者继继来归。逾年,化益行,下安而上信之,颂功称德,厥土之人,如出一口。 (《政易说赠布政李君士修之云南》)

王崇文:有天下者,用人听言,不可慎与?梧山老先生嘉惠天下后世深意,又不独诗翰云而已矣! (《岳武穆送张紫岩北伐诗跋》)

方鹏:公善法圣人者也,吾其有劝乎! (《治水成绩诗序》)

文征明:诚以明公三朝旧臣,出入中外垂四十年,好贤礼士,闻于天下。一时及门之士多矣,其文学行义,逾于某者亦多矣,岂无工言语,露才谞,以求知之于公者?公皆不之顾,而独有意于某,岂不以求于人者深,则得于己者浅也……公之志行,素孚于人,朝廷中外,举鉴其诚,谓其所为惟以辅世励人为心,而非有所私于某也。 (《谢李宫保书》)

陈寰:昔季孙行甫去一凶,自谓于舜之功有二十之一。今公在吾吴,盖即禹之行甫,而我孝皇恤灾拯溺之效,又岂非仁尧再出哉?自是而后,将见公私并给,以渐复古先,殆可望矣。 (《苏州府白茅水功记》)

李中:呜呼!公乎早岁翰苑,初刺随州。敬信乎远,善类日求。予初见公,命题堂试。善政善教,公有深意。力荐于学,诱掖维勤。大哉公志,以人事君。佩服提撕,出入门下。未几迁臬,驰仰西华。偶登科第,捷报于南。公喜不寐,邮诲至三。再见临江,情谊泼泼。坐侍中宵,殊沃倾渴。最后有语,圣学惟钦。所谓大人,有存此心。予窜乎粤,公镇于汴。都府书来,敦良磨练。留都参赞,尝输予衷,缄启引易,论及明农。寻闻公退,寓于楚澧。苍生属望,溘焉不起。皇念旧臣,赠谥攸行。太子太保,康和称情。生荣死哀,盖棺已定。有子克家,遗祉其盛。眇予小子,屡蹈险巇。幸不堕落,皆公之遗。维进维退,恐负公教。知己之报,思图后效。行役过门,稽首公坟。敬写诚意,洎乎无文。尚享! (《祭先师梧山先生墓文》)

张含:温闳刚泰,鲠亮诚恪,政教光伟,声誉俊拔。业重大体,无细家之迫速;学闲大德,循古哲之雍容。赤汉厚重称勃,忧国称恂,其庶矣乎,公则有文。 (《结交行爵里姓名记》)

吕柟:此真南国之纪,而缙绅之表也! (《完名全节诗序》)

何淡:嗟乎,贪夫狥财,烈士狥名,余尝悼夫世之狥财者之众,而狥名者何少也?前数十载,吾广士大夫多以富为讳,争自洒濯,以免公议。及余接世务以来,闻人仕,众必问曰:“好衙门否?”闻人退,众必问曰“有收拾否?”且耀金珠广田宅以骄里闾者,世不以为过也。夫势大则用奢,父骄则子汰,卒之颠覆,而后知财为祸梯,亦已晚矣。充嗣之名,乃今知之,为其廉也。居官廉,故莅事公,莅事公,故民爱敬,民爱敬,故功业昭,功业昭,故修名立,修名立,然后仁。孔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信哉。 (《玉堂丛语》引)

李松:父赋性仁厚,存心公恕,待物谦恭,接下简易,爱民如子,尤恤贫弱。虽位极通显,不设防畛,恂恂如不能言,鞠躬如不克胜衣。然临事不惧,敢于有为,宠辱不系于心,喜怒不形于色,虽闲居燕语之际,无片言及於事功。自奉极于俭薄,蔬果豉豆之外,他无所嗜,冬衣一裘,夏衣一葛而巳。至于肥甘纨绮之具,财贿玩好之物,视如秽腐。清苦穷约,不为子孙计。自图书外,无长物。前后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忠义之操,始终一致,恒以天下国家为巳任。故所至以风裁自持,英毅气节,屹乎如山。然外和柔而内刚正,人皆怀其德而畏其威,以故竟不及于祸。 (《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康和李公充嗣行状》)

宗彝:好古颖敏,劳心苦节……予窃惟李公知诗与文相为用,实补治化,特取于诗。 (《刘随州诗序》)

徐文华:吾受李公知,未识李公面。嗟公久方殁,缅怀何由见。休休好善心,卓卓当朝彦。美玉莹无瑕,精金常百炼。气概凌秋空,岿若灵光见。所在树功勋,声光耀雷电。后进赖推毂,曾不遗寸善。 (《挽大司马梧山李公》)

颜木:公始来……凡所以为敬神之典,惠民之政,游观之所,一一而具举焉。治之数年,政平讼理,居闲无事,郡中形胜,登临赋诗,游历殆徧。藩臬诸公,过而知者,多不以属吏处公,而公退然也,公真可谓良吏也已。于乎世之守土之君子,举其一而或遗其二,利乎上而或病乎下,取便于目前,而或不能无憾于后日,视公之政者,皆若有少让焉者。人品之高下,学力之浅深,才识之优劣,政治之臧否,所由以系也。 (《前太守李公去思碑记》)

徐阶、张居正等:充嗣大器度,干局严办,所至有声;性俭素好学,禄入辄散之贫乏,布袍蔬食,终自不废吟诵。 (《明世宗实录》)

吕光洵:正德时,则巡抚李充嗣治之有功,皆委任责成之效也。 (《监察御史吕光洵再乞专委任以兴水利奏》)

徐学谟:严明廉介,造士爱民,惠政甚著。 (《万历湖广总志》)

张廷玉等:琰(陶琰)之督漕,充嗣(李充嗣)之守御,良永(方良永)之遏钱宁,周金之弭乱卒,所竖立甚伟。 (《明史》)

杜贵墀等:严明廉介,造士爱民。 (《光绪巴陵县志》)

轶事典故

编辑

朋友赠字

李充嗣和杨廉一同考中进士科、一同在宫中藏书阁读书,彼此交情深厚,于是他让杨廉为他的字作一篇解说。大概是在李充嗣举行加冠礼的时候,朋友们以“士修”作为他的字来祝福他,从那以后,他修身养性的态度就越来越严谨、越来越周密。

神人拥护

李充嗣担任岳州府通判期间,曾负责调查九溪少数民族的情况,执法公正,不屈不挠。那里的酋长暗中派人到李充嗣父亲李吉安的住处,企图利用火灾来发泄他们的私愤。然而,就在那个使者进入李吉安住所时,突然看到一个身披红色长袍的巨人站在旁边,吓得使者惊恐而逃。后来,这位酋长在监狱中向人透露说:“李充嗣有神人护佑,将来必定大富大贵,我不说出来,别人自然不知道。”

人际关系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先辈

曾祖父

李观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举人,曾任单县教谕,后封兵科给事中。

祖父

李蕃

字秀实,永乐十八年(1420年)举人,初授汉中府教授,后官至兵部给事中。

父亲

李吉安

字邦瑞,号愚庵,天顺六年(1462年)贡生,曾任澧州华阳王府教授。

叔父

李临安

字邦治,号寅庵,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历官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河南清吏司员外郎。

母亲

田氏

——

平辈

原配

吴氏

内江县人,赠夫人。

继室

余氏

赠夫人。

妾室

夏氏

赠孺人。

子辈

儿子

李松

号肖梧,国子监生,荫授光禄寺署正。嘉靖初官至云南师宗州知州。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李充嗣著有《梧山集》。

史料索引

编辑

《明史·卷二百一·列传第八十九》

《国朝献徵录·卷四十二·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康和李公充嗣行状》

《李充嗣年谱》

下一篇 吴廷举

上一篇 王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