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仪望 编辑

明朝中后期官员

宋仪望(1514年2月22日—1578年10月30日),字望之,初号阳山,晚号华阳山人,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八江乡江浍村南村 )人,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明朝中后期官员。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授县知县,期间惠民政绩非常突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用为御史,弹劾大将军仇鸾以边寇为要挟,拥兵自重,奏章被留在禁中,没有批示。不久,他上陈关于时政的十二点对策。在河东一带视察盐务,请求开通桑干河直达宣府、大同的运饷之道,因工部尚书欧阳必进阻挠没有不实行。后揭发胡宗宪、阮鹗狼狈为奸,阮鹗被逮捕,得罪严嵩。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升为大理寺右寺丞,后欧阳必进迁官吏部,贬为夷陵判官。严嵩倒台后,升为霸州兵备佥事。请求修筑涿州城墙,免除马户所欠税收。升为大名兵备副使,改派福建。与总兵官戚继光合兵击败倭寇,列出完善海防的事宜。隆庆二年(1568年),补为四川佥事,四度调职后升为大理少卿。万历二年(1574年),经张居正推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等府,后逐渐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万历四年(1576年),升为南京大理寺卿。过了一年,改在北京任此职,被弹劾,免去官职,回到家乡。

万历六年(1578年)十月,宋仪望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宋仪望

字:望之

号:阳山、华阳山人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

出生日期:1514年2月22日

逝世日期:1578年10月30日

最高官职:大理寺卿

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正德九年正月二十八日(1514年2月22日),宋仪望出生于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 母亲钟氏在怀孕宋仪望时,曾在某个夜晚做了一个吉祥的梦,她悄悄地将这个梦记在心里。等到宋仪望出生时,满室都充满了祥瑞的光芒,这与她之前所做的梦完全吻合。钟夫人从心底里预感,宋仪望将来必定非凡,绝非池中之物。然而,当时家中正遭遇流寇侵扰,家境日渐衰落,父亲的财产也日益减少。尽管如此,宋仪望在九岁时还是得以跟随私塾老师学习基础的读书识字。仅仅过了一年,他就能背诵私塾里所有的书籍,让老师都自愧不如,主动让贤。于是,他又转投其他老师门下继续深造。

嘉靖八年(1529年),父亲建成了味琴楼,宋仪望就在墙壁上挥毫泼墨,写下大字,以此表达他团结宗族的志向,他的父亲已经看出他内心的志向所在。

嘉靖九年(1530年),曾任江夏知县的萧韶从京城返回故里,宋仪望便跟随他学习。萧韶在众多学生中唯独对宋仪望特别赏识,赞不绝口。宋仪望虽然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但也很喜欢阅读秦汉时期的文章以及杜甫的诗歌。这一年,督学范永銮首先录取了宋仪望作为县学的生员。当时,县中的郭通元正在为女儿挑选夫婿,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但一见到宋仪望就认为他很不凡,于是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嘉靖十四年(1535年),郭氏嫁给宋仪望,当时宋仪望已经在县学里领取俸禄了,但家中本就没什么多余的财物。恰逢父亲去世,宋仪望哀伤至极,他拿出妻子所有的嫁妆,为父亲准备了丰厚的丧葬用品,就连那些家境富裕的家庭也比不上。

嘉靖二十五年(1548年),宋仪望参加江西乡试,考中举人第三十名。 他回家后在母亲堂前拜谢,回想起父亲生前对他说过的话,不禁潸然泪下,母亲也被感动得流泪。

登科入仕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宋仪望考中进士,观政都察院,他将母亲接到京城奉养。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宋仪望被任命为吴县知县,于是带着母亲一同前往。到达吴县后,他首先调查了百姓的隐情和疾苦,发现权势之家得以免除差役,而普通百姓却饱受劳役之苦,其中尤以运输的差役最为沉重。于是,宋仪望效仿古代周公的井田制度,设立了专门的役田,根据劳役的轻重程度,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补助,使得百姓不再因沉重的差役而陷入困境。

当鞑靼敌军逼近京城时,朝廷商议派遣专官来吴县征收拖欠的税款,导致百姓人心惶惶,几乎要逃亡。宋仪望立即向郡守报告,并提前采取措施,张贴告示安抚民心,使百姓情绪得以稳定。此外,他还倡导建立了义冢,禁止民间再进行火葬,这一举措使吴地的风俗为之一变。宋仪望还创建了子游祠,创立文学书院,吸引了许多学子前来求学。他亲自为学生们讲授知识,经过他指点的学生,往往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甚至官至高位。除此之外,宋仪望还致力于消除奢侈浪费、剔除弊政,为百姓带来了诸多便利与安宁,他的政绩为当地带来了长远的利益。因此,在考核他的治理成效时,百姓们纷纷为他树立了生祠,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召为御史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正月,宋仪望被提拔为河南道监察御史。 不久,宋仪望上书明世宗论及大将军仇鸾手握重兵,身处朝廷要害之地,却依仗外敌(指蒙古等外族势力)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完全不顾及作为臣子应有的礼节。当时仇鸾仗着皇帝的宠信而骄横跋扈,听到宋仪望这番话的人都吓得不敢出声。明世宗虽然内心偏向仇鸾,但也没有因此改变对宋仪望的看法(即没有处罚他),只是将他的奏章搁置不处理。不久之后,仇鸾死去,他的罪行被揭露,不仅自己被戮尸,还连累到妻子儿女也遭受刑罚。 不久,他上陈关于时政的十二点对策。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宋仪望奉命巡视河东的盐政,严格禁止了藩王宗室通过借贷牟利的弊端,并上奏请求考核群僚的贤能与否,其风纪严明,令人敬畏。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五月,宋仪望请求开通桑干河直达宣府、大同的运饷之道,说:“河流发于金龙池下瓮桥驿古定桥,会合众水,东流一千余里,进入卢沟桥。其间只有大同卜村有聚集的石头,宣府黑龙湾石崖稍险,然而没有超过五十里,水浅的地方仅二、三尺,上疏认为开凿非常容易。往日大同巡抚侯钺曾经乘着小船到怀来,经过卜村、黑龙湾,安全行驶没有什么担心的,又从怀来逆行,运载大米三十石到达古定河,足见便利漕运可以启用。”当时正在风行开挖运河,大概三十石可致一石。宋仪望奏章到,明世宗叫廷臣议论。兵部尚书聂豹(《明实录》作“都御史赵锦”)说:“河成后可便利漕运,同时可以制服敌人的骑兵。”工部尚书欧阳必进说:“道路太偏远徭役太繁重了。”于是下令不实行。 这些事务处理完毕后,他因病请求辞官归乡,建造了象城山房,用来奉养他的母亲居住。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冬,宋仪望在病愈之后前往京城赴任,他掌管河南道并同时管理七道印鉴,与进见明世宗并接受考察的官员关系融洽,其中多数人都因他的庇护而得以保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八月,朝廷下诏修复三大宫殿及午门,宋仪望奉命监督这项工程。 他管理得十分严格,杜绝了浮夸浪费,严格把关钱财的收支,总共为朝廷节省了数万银两。有一个富商携带五千金来贿赂严世蕃,请求能参与这项工程,在严世蕃授意下,工部尚书欧阳必进竟然答应了富商的请求。然而,宋仪望坚决反对这一做法。于是,严世蕃和欧阳必进一同对宋仪望心生怨恨。工程竣工后,按照惯例,官员们应该互相馈赠以表谢意,但宋仪望却独自不遵循这一惯例,这使得严世蕃对他的怨恨更加刻骨。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宋仪望上疏列举了边疆事务的六个弊端和两个难题,并在言谈中涉及到了东南地区的情况,指出总督胡宗宪奢侈荒淫,误国害民;福建巡抚阮鹗贪婪无度,恶行昭著,请求明世宗严加督责并罢免他们的职务。于是阮鹗被逮捕。这两个人都是严嵩的私党,严嵩由是大为不满。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宋仪望升为大理寺右寺丞。

忤严谪官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宋仪望请求回乡养病,随即又遭遇母亲去世的丧事,他按照礼制在家守孝。此时,言官借着风霾等天象异变请求朝廷考察应对之策,严世蕃与欧阳必进商议要贬黜宋仪望。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欧阳必进迁官吏部,宋仪望于是以轻浮急躁之罪名,贬为夷陵判官。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宋仪望升为霸州兵备佥事。 在此之前,西宁侯宋天驯的船只在霸州停泊时,突然遭遇贼寇袭击,宋天驯惊慌失措之下跳入水中溺亡。宋仪望到任后,开始追捕贼寇,并彻底清除了他们的同党。此外,他还主持修建了涿州的城墙,阻断了贼寇的退路,使得他们在宋仪望任职期间,即便是白日也不敢轻易作恶,危害百姓。宋仪望还上疏请求豁免洪武年间遗留下来的养马逋税(即未按时缴纳的养马税),这一举措深得民心,人们更加感激和喜悦。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宋仪望转任大名兵备副使,在任仅六个月的时间里,就积累了八千两金子的军饷储备,足以应对军事需求。当时福建一带的倭寇日益猖獗,朝廷调任宋仪望为福建监军副使。 宋仪望到任后,立即整顿军备,训练士兵,严格加强海防,提前做好防备工作。等到倭寇入侵时,他与总兵戚继光并肩作战,合力击败了倭寇,福建因此得以大安。每年科举考试,宋仪望都负责监考,他选拔的士子都很有才能,被誉为“得士”。 宋仪望列出完善海防的事宜,明世宗下诏同意他的请求。

隆庆再谪

起初,宋仪望在河东巡察时,发现一名武将横行霸道,因强娶民女和私贩食盐等罪行被宋仪望依法严惩。隆庆二年(1568年),这名武将向杨博诬陷宋仪望。 杨博听信谗言,在选拔官员的会议上提议罢免宋仪望的官职。但考功郎刘一儒却极力为宋仪望辩护,他说:“如果今天一定要罢免宋副使的官职,那么我宁愿先被罢免,否则我如何向公众舆论交代?”杨博无奈,只好将宋仪望的职务改为“不调”,即不调动其职位,也不晋升也不降职。消息传来后,宋仪望主动放弃了监军的职务,转而游览武夷山,通过赋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后来他回到南村,整修新盖的茅屋,灌溉园地,种植树木,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 不久,宋仪望被杨博降了二级,贬为四川佥事。

隆庆五年(1571年)八月,宋仪望升为福建按察司副使, 但还未上任,在十一月又转任福建提学副使。 宋仪望认为国家颁布的法令广泛激励学官,主要目的是崇尚正学、引导正道。然而当时提学官们却一切以自己的意愿制定教条,只追求虚文,对实际没有益处。因此,他始终按照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的卧碑(即规范生员言行的碑文)上记载的内容,逐条分析其意义,并颁布给众学生,他每到一处,对学生的评价都精准恰当,并且时刻以闽东地区的理学著作来辅助教育,士子们对他心悦诚服。突然听到郭氏去世的消息,宋仪望也生了病,于是立即解下官印回乡。

隆庆六年(1572年)十月,宋仪望升为福建右参政。

万历元年(1571年)三月,宋仪望因在道路上护送朝廷贡物有功,被提升为太仆寺少卿。 九月,到达京城,又晋升为大理寺右少卿。

江陵荐用

万历二年(1574年)二月,张居正主持朝政,平素了解宋仪望的才干,提拔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等府。 原本的巡抚衙门设在姑苏,但宋仪望考虑到姑苏与该地区东西相距甚远,如果发生紧急情况,信息传递不便,难以及时应对。因此,他请求将巡抚衙门改建在句容。这样一来,平时可以居中调度,一旦有事则可以相机行事,进行防御。朝廷认为这个计划很合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从始至终,宋仪望都亲自记录下了这些经过。

宋仪望以前就曾任命在吴县,对民间的疾苦、吏治的弊端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有深入的了解。到任后,他一切事务都力求宽大处理,但对于云间(今上海松江一带)、金坛、溧阳等地那些隐匿赋税、将沉重负担转嫁给贫苦百姓的豪贵之人,却绝不姑息纵容。 各郡县遭遇水灾时,他上书首先为吴县的百姓平均分配赋税和徭役,使得那些豪门大户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利用权势和诡计来逃避差役,百姓们仿佛获得了新生。当时江阴的盗匪猖獗,宋仪望便设立了保甲制度,整顿军队,约束海船活动,修缮武器,更换并安排合适的将领,对士兵进行严格训练。当芜湖发生盗匪抢劫官库的事件时,他迅速制定计划,成功消灭了这些盗贼团伙。

当时海疆局势紧张,但官吏和士兵们都忌讳谈论战事,唯独宋仪望与兵备使者王叔杲商议,加强士兵的训练和装备,整顿军备,严格赏罚制度。 宋仪望又提议修筑城墙以防备未来的祸患,并沿着长江在铜陵、望江、青浦等县都修建了城墙。当倭寇的官吏突然来犯时,宋仪望传授了作战方略,各将领率领战船顺流而下,在黑水洋歼灭了这些敌人,俘获的首级和武器装备数不胜数。万历三年(1575年)十二月,捷报传到朝廷,明神宗赐予他白银和文绮作为奖赏,并晋升他为右副都御史,但巡抚的职务保持不变。

失宠江陵

起初,明神宗有诏为建文帝诸臣昭雪,宋仪望亲手书写诏书时感叹道:“建立良好风气的首要之事,应当从京城及其周边地区开始。而转变人心、维护政治教化之事,又有哪一项比这更为重要的呢!”于是,他在南京建立了表忠祠,用来祭祀那些为国捐躯的忠诚臣子,并命令有关部门春秋两季进行祭祀,不得中断。宋朝忠臣杨邦乂,是宋仪望的同乡,葬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因年代久远,墓地渐渐湮废,宋仪望为其整修墓地,装饰其祠庙以祀典他。前太常寺卿袁洪愈、国子祭酒姜宝都不为张居正所喜欢,宋仪望却大力推荐他们,逐渐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

万历四年(1576年)四月,宋仪望升为南京大理寺卿。

万历五年(1577年)十月,宋仪望改任大理寺卿。 在此之前,有个姓伊的郎中(吴县人)曾去拜访宋仪望,但被看门人辱骂,便拒绝通报,伊郎中因此对宋仪望怀恨在心,到处散布诽谤之言。那些不愿宋仪望监督赋税征收的人,也纷纷附和。都察院没有详加调查,便牵连到了宋仪望。 十二月,明神宗下令让宋仪望改任南京, 宋仪望于是决定不再出仕,全国上下都为他感到惋惜。

晚年生涯

宋仪望致仕后,闭门隐居在南村,专心读书,有终老于此的意愿。过了几个月,他生病了。病中,他与友人谈到生死之际时说:“人死就死了,难道还要像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的吗!”

万历六年十月初一(1578年10月30日),宋仪望因病在家中去世,终年六十五岁。临终前,他与亲朋好友程珩交谈,只遗憾自己没有完全报效国家以及所学未能完全实现,其他话都没有提及。官府将此事上报后,明神宗下诏令礼部官员为他举行祭祀,并命令工部按照旧例为他准备墓葬。

主要影响

编辑

政治

宋仪望历仕三十年,其在政治方面颇有建树,具体如下:

吴县知县:关注民生,改革差役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并应对鞑靼威胁稳定民心。同时,推动社会风俗改良,建立义冢禁止火葬,并创办教育机构培养人才,还致力于消除奢侈、剔除弊政,深得民心。

监察御史: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上书批评仇鸾依仗外敌抬高地位、不顾臣子礼节,虽引起恐慌但世宗未罚他。仇鸾死后罪行暴露,受严惩。随后,又提出了关于时政的十二点对策;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建议开通桑干河至宣府、大同的运饷水道,认为此河易开凿且便于漕运。当时正值运河开挖热潮,但明世宗听取廷臣意见后,因道路偏远、徭役繁重而决定不实施此计划;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监督修复宫殿工程,他严格管理,节省了大量银两;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宋仪望上疏指出边疆六弊两难,并揭露胡宗宪、阮鹗贪腐误国,请求明世宗严惩。

霸州兵备佥事:成功追捕并清除贼寇,保障百姓安全。同时,他修建涿州城墙,进一步遏制贼寇活动。此外,宋仪望还上疏请求豁免养马逋税,深得民心。

福建监军副使:整顿军备、训练士兵、加强海防,与戚继光合作成功抵御倭寇入侵,保障福建安宁。宋仪望还负责科举监考,选拔优秀人才。他提出完善海防建议,获明世宗批准。

福建提学副使:强调学官应遵崇正学、引导正道,反对虚文。依据明太祖卧碑内容教育学生,评价精准,并辅以闽东理学著作,深得士子敬服。

右佥都御史:改巡抚衙门于句容以便调度,并严惩隐匿赋税之豪贵,为百姓减负。他设保甲制、整顿军队、修缮武器,有效应对盗匪。面对海疆紧张,宋仪望加强军备,修筑城墙,并在倭寇来犯时成功指挥防御,歼敌众多。

右副都御史:书写明神宗为建文帝诸臣昭雪诏书时,强调树立良好风气的重要性,并在南京建表忠祠以祭祀忠臣。整修宋朝忠臣杨邦乂的墓地并装饰其祠庙。

思想

宋仪望少年时代师从聂豹,是王守仁的私淑弟子,又跟随邹守益、欧阳德、罗洪先交游。王守仁能被从祀于孔庙,宋仪望出了大力。 宋仪望认为,王守仁的学说继承了孔子的正统思想。

关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宋仪望认为:“这是先生悟道后的言论。《大学》中已经谈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中庸》则专门论述了慎独。慎独,即是所谓的独知。程子说:‘有了天德就可以谈论王道,其关键在于慎独。’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孔子门下的学问,专门讨论如何求仁,但当时的学者各有侧重,只有颜回在孔门中努力探求本心,直接领悟了仁道的全体,所以《易经》中的《复卦》说:‘有不善的言行自己未曾不知,知道了就不会再去做,颜回大概接近这样的境界了吧。’先生所说的‘致良知’,正是孔子门下传授心法的关键所在。为什么呢?因为良知是我们判断是非的本心,致良知,就是使我们的本心能够明辨是非,这样善与恶的真伪,就如同辨别黑白一样清晰,想要达到圣人的境界,除此别无他路。孔子说:‘道只有两种,仁与不仁。’不是这边就是那边。《大学》中所说的诚意,《中庸》中所说的慎独,都不外乎这个致良知。这是先生反复强调的学问,他自认为这是入圣的关键,确实如此。我们应当深思这些话。”

历史评价

编辑

胡直:①计公所自处者,必洒然矣。或谓望之有高气,值此必不复出。某谓望之笃志问学,其行止必不任气。以彼其才,尚望其俯从抑屈,发舒其所负,此当世之幸。若欲退托山林,与吾郡诸老长相戮力,以发明此学,则随所欲耳。固不当以高气不能屈抑者自主也。某居此,惟日事奔走,一岁在车马之间者十之七八。即有、稷之心,亦无日力以行,而况未尽禹、稷之心者乎?今所能者,惟无积案停狱,与属吏不敢为墨耳。闾阎之下,颇亦倾信。若谓仁意蔼然行于其间,则尚未也。精神亦似稍长。又幸杨朋石、邹继甫来此,得数会相切,亦奇遇也。 (《与宋望之》)②若吾友阳山宋公,其可以末世之小局小知班乎?其又可令斯世遽夺斯人乎?惟吉盛时,贤萃道茂。蔚有我公,挺生其后。神颖出于天陶,贞槩植乎性就。承亲则寿母乐志,友悌则让逮群幼。弱龄鶱翮,佥属冠英。壮成甲第,岿为老成。制锦吴甸,惠训独殷。役田之设,其济也宏。寻登兰台,奋身许国。出案鹾政,罄洗黩墨。方斯时也,荫臣诡持邦衡,颐指中外。外镇淫刘以逞,寇攘益以榛塞。公惟峻节乔立,俨若松柏。掊击雄奸,摧抑巨慝。 (《祭大理卿宋阳山文》)

张居正:公以大智大勇,诚心任事,当英主综覈之始,不于此时剔刷宿弊,为国家建经久之策,更待何人?诸凡谤议,皆所不恤。即仆近日举措,亦有议其操切者,然仆筹之审矣。 (《答应天巡抚宋阳山》)

王世贞:公于学能识其大,其为人气豪,不帖帖细琐,然内行特纯笃。 (《大理卿宋公仪望传》)

曾同亨:然其伟度劲节敏识长才,人亦莫得而间也。善乎!胡公之罕譬也,曰:九万之翼莺斯所望重溟之渊,非满浍所拟;言公之高大,不可以小局小知追也。又曰:铜雀腾都越国,而不可以捕鼠龙渊,断蛟制虎,而难以羞臛;言公之高大,所以不得以小局小知者也。此足以概公矣。 (《明故嘉议大夫大理寺卿华阳宋公墓志铭》)

轶事典故

编辑

忠愤之慨

有一天,宋仪望在阅读《宋史》时,读到秦桧杀害岳飞的事情,不禁怅然若失,长叹不已。他的父亲见状感到奇怪,便询问他。他回答说:“如果让我生在那个时代,一定会让岳飞饮血以报秦桧之仇。”他的父亲听后很高兴。另一天,他又在读《新唐书》时流下了眼泪,父亲再次询问他,他回答:“我读到裴度的表章中说:‘消灭贼寇则我们朝见天子就有希望,贼寇未除则我们归朝无日。’这是多么强烈的义气啊,因此我感动得流泪了。”他的父亲听后更加高兴,对钟夫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够效忠国家,为朝廷尽力,成为国家的耳目股肱之臣,可惜我老了,可能看不到那一天了。”

义举还榇

有一次,宋仪望去省城参加武试,同行的一位友人因仓促间躲避盗寇而不幸溺水身亡。宋仪望独自设法借贷,为友人办理了丧事,并亲自扶柩送葬。

人际关系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先辈

高祖父

宋正已

从事盐业贸易起家的商人。

曾祖父

宋邦铉

曾经捐输粮食帮助边疆,因此被授予采币和羊酒的赏赐,乡亲们都以他为荣。

祖父

宋魁昂

七品散官,身材魁梧,气度不凡。

父亲

宋闻义

号坦庵,因为宋仪望的显贵而被追赠为吴县知县,后来又改赠为河南道监察御史。

母亲

钟氏

——

平辈

原配

郭氏

郭通元之女。

继室

艾氏

——

子辈

嗣子

宋瑜

宋仪望侄子,因郭氏难产过继为嗣子,县学生,娶刘隐玑的女儿为妻。

长子

宋珝

娶聂静的女儿为妻。

次子

宋玘

娶永新刘志的女儿为妻。

三子

宋珽

嫁庐陵贺举人某女。

女儿

宋氏

嫁习孔教的儿子习以洵。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宋仪望著有《华阳馆文集》十七卷、《华阳馆续集》二卷。

史料索引

编辑

《明史·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十五》

《国朝献徵录·卷六十八·大理卿宋公仪望传》

《明故嘉议大夫大理寺卿华阳宋公墓志铭》

《衡庐续稿·卷六·大理卿宋华阳先生行状》

下一篇 李材

上一篇 丘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