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桢 编辑

明末军事、政治人物

王家桢(1581年-1644年),字正之,别号轩篆。北直隶长垣人。明末军事、政治人物,烈臣。官至户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曾代理户部尚书职。

王家桢从小喜欢兵书。他十多岁就会背诵《孙子兵法》《鬼谷子》等军事著作。后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癸卯科举人。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王任刑部主事。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升为户部郎中。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王家桢升湖北布政使司副使,分守荆西。时显陵守备内趟多聚,互相勾结,为非作歹。王家桢择首恶者绳之以法,使群奸敛迹,后升阳和道参政。天启元年八月(1620年),为陕西榆林兵备道右参政。天启三年(1622年),王家桢以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分巡山西冀北道。是时,云镇已有五年不进贡,王家桢亲临其部,严厉斥责,宣扬朝廷威德,贡事遂定。天启四年(1624年),王家桢升左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崇祯九年十一月(1636年),朝廷念起王家桢巡抚甘肃之功,起用王家桢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总理直隶、川、湖、山、陕等七省军务。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将刘芳亮率领大军攻下长垣县城,大顺军新县令李伯元走马上任。王家桢遂命长子元玠与邑进士杨希震等谋杀李伯元,不幸事情泄露,元玢与杨希震被杀。王家桢知道自己无力回天,遂投环自杀,享年六十三岁。

王家桢在任期间,重点对河西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进行了维修和加固。特别是加固了永昌北部的古长城,以防御少数民族部落的侵扰,维护古丝绸之路的安全。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王家桢

字:正之

号:轩篆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北直隶长垣樊相邢固屯村

出生日期:1581年

逝世日期:1644年

逝世地:北直隶长垣

官职:户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

人物生平

编辑

王家系洪武年间洪洞县迁民。先是在恼里镇的东部(现属山东东明县)落户,再辗转定居于樊相邢固屯村。后,王家桢的父母迁居长垣县城北街。

王家桢兄弟两人,兄名王钦公。王家桢十二岁丧母,“其哀震动邻里”。王家桢大器晚成,传说他长到十岁还不会说话,然而七岁时已通晓天文地理,并能给邻近一私塾堂的老师改文章。老师在翻阅文章时,发现有人改过,且改的十分妥切。老师暗自发现是一个七岁孩子改的,感到十分稀奇。于是,他随即到了王家桢家里,将王家桢替他改文章的经过说给家长,并动员家长让他上学。

入学后,王家桢天分极高,一点即通。历年书院小考,他都名列前茅。随后,在内黄府科考试中,他又争得第一。

王家桢从小喜欢兵书。他十多岁就会背诵《孙子兵法》、《鬼谷子》等军事著作。他与同伴玩耍时,往往将大家分成队列,摆上八卦阵,互为敌方,模拟战争场面。他充当大将军,发号施令,八面威风,使小伙伴们打得难解难分,甚至头破血流。

王家桢身材伟岸,仪表堂堂,口才极佳,知识渊博,滔滔不绝。被邑人称为“王铁嘴”。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王家桢中癸卯科举人。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王家桢中丁未科进士,名列二甲第四十七名。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王家桢任刑部主事。刑部是六部之一,它分设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王家桢所在的是刑部司。刑部主事为正七品。

万历三十六年,朝廷内忧外患,锦州、松山、军队哗变;京师下冰雹;南直隶发洪水;北直隶发生大地震;朵颜部大举进犯蓟州;辽东已成乱局……;吏部、礼部无尚书无侍郎;兵部尚书李化龙为“光杆司令”;刑部更是无人问事。积案如山,大案要案无人问津。

王家桢属新科进士初援官职,豪情满怀。只要是报到刑部司的案件,长官不管,他管!只要一经他手,必定要问个水落石出。

甲申(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并举行了入城式。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王家桢得到崇祯帝已殉社稷的消息后,面北哭泣数日,不进粒米。

不久,李自成的大将刘芳亮率领大军攻下长垣县城,大顺军新县令李伯元走马上任。王家桢遂命长子元玠与邑进士杨希震等谋杀李伯元,不幸事情泄露,元玢与杨希震被杀。王家桢知道自己无力回天,遂投环自杀,享年六十三岁。

王家桢一生可谓十分悲壮。

他在官场两起两落,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他从小立志效忠朝廷,成一代伟业,终因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以一己之力,终不能如愿,此情此景真乃可悲可叹。

后世纪念

编辑

王家桢死后葬于樊相镇邢固屯村西北三百米处。此墓于一九八五年被该村王氏后裔自行毁坏。出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王氏后裔变卖,用于购置大伙食堂所用炊具。另出土青石墓志铭一合,现存村内。该墓志铭一九七八年九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篇 焦源溥

上一篇 吕维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