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九韶 编辑

明代历史人物

胡九韶字凤仪, 江西金溪人。自少从学康斋(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抚州之崇仁人也。)。家甚贫,课儿力耕,仅给衣食。每日晡,焚香谢天一日清福。

其妻笑之曰:“齑粥三厨,何名清福?”先生曰:“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乐业,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 康斋奔丧金陵,先生同往,凡康斋学有进益,无不相告。故康斋赠之诗云:“顽钝淬磨还有益,新功频欲故人闻。”

语学者曰:“吾平生每得力于患难。”先生曰:“惟先生遇患难能进学,在他人则隳志矣。”成化初卒。

胡九韶的品质:乐观主义精神,知足安乐(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乐业,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胡九韶

别名:凤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金溪

原文

编辑

金溪胡九韶家甚贫,课儿力耕,仅给衣食。每日晡焚香,谢天赐一日清福,其妻笑之,曰:“一日三餐菜粥,何名清福?”答曰:“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

译文

编辑

住在江西金溪的胡九韶,家境十分贫苦,一边教儿子读书一边耕种,勉强维持温饱。他每天下午,还焚香感谢上天又给他享受了一天清福。

他的妻子笑他,说:“一日三餐全是菜粥,这叫什么清福呀?”胡九韶回答说:“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没有战乱。

一家大小有吃的有穿的,没有饥寒。家中没有人病在床上,也没有人被关在监狱里,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注释

1.课:课本中的文字,功课。此指执教,教书。

2.晡:傍晚。

3.塌:床。

感悟

编辑

“清福”一词,常有所闻。如问什么才算得清福,却往往回答得不够全面具体。有些人把无忧无虑的生活,认为是在享清福。而进一步问,什么才是无忧无虑,能点点滴滴举些例子,也是不够全面。例如,退休以后,既有养老金,又卸下了肩上的担子,在家休闲,该是享着清福。不错,应该承认这是一种清福。不过,仍嫌说得简单。要如胡九韶说的清福所包括的四点,才是全面阐释了清福最基本的内容,不可缺一。其中,最关键的,也是必备的先决条件,就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乱。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和谐,这是享清福的根本保证,所以胡九韶首先提出“吾幸生太平之世”,这是非常有见解的。其次,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没有生活上的负担,当然心境也安适。再次,家中床上无病人。健康也是生活上的一种无忧无虑。一家人精神饱满,生气勃勃,无论工作、学习,都会感到松快。最后的一项,也是相当重要的,便是家中亲人没有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没有人锒铛入狱。狱有囚人,这是破坏一家人享清福的祸害,最使家人难堪的事情。发生这类事情,别人不会同情,自家也难以启口。有了这种精神上的重压,白天强捱,夜晚难眠,还谈得上什么清福?胡九韶分析清福,从大环境联系到小环境,从国而到家,从家而到个人,一环扣着一环。因此,享清福,也决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人、一家,而要放眼大家、众家。有了国家的安定,众家的和谐,才有各家人享受到的清福。

下一篇 陈真晟

上一篇 吴与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