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耒 编辑
潘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一字稼堂、南村,晚号止止居士,藏书室名遂初堂、大雅堂,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潘柽章弟。师事徐枋、顾炎武,博通经史、历算、音学。清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主纂《食货志》,终以浮躁降职。其文颇多论学之作,也能诗。所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
本名:潘耒
字:次耕、稼堂、南村
号:止止居士
所处时代:清朝
出生日期:1646年
逝世日期:1708年
主要作品:《类音》
潘耒
潘耒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过目不忘,曾先后受业于长兄柽章、吴炎、王锡阐、徐枋、顾炎武等著名学者,博通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嗜好收藏砚台,并根据砚的形状、质地,分刻铭文,闲睱独自把玩,自得其乐,人称其有“石癖”。
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诏举“博学鸿儒科”,潘耒为左谕德卢琦和刑部郎中谢重辉交章推荐。试后,潘耒名列二等第二名,以布衣身份被授为翰林院检讨,参与《明史》修纂,主纂《食货志》六卷。潘耒在京为官五年,其间,除参修《明史》外,又被康熙帝亲自简拔为日讲起居注官,出任会试考官,分校礼闱。他对于时政亦多有建白,后因精敏敢言,无稍逊避为忌者所中,以浮躁降职,后因母忧归,遂不复出。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福建建阳将顾炎武《日知录》三十二卷本刻版行世,潘耒在《日知录》原序曰:“当代文人才子甚多,然语学问者,必敛衽推顾先生”,并谓此书“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
康熙四十二年(1703)春,康熙南巡,复耒原官,越三年,皇帝又南巡,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耒,耒曰:“止止止,吾初志也,吾分也。”并附一首《老马行》以谢,竟不复出。
潘耒晚年崇信佛学,好山水,遍游天台、雁荡、武夷、黄山诸名山,为文记之,名篇有《游南雁荡记》《火焰峰》《天柱峰僧饷黄独》《仙居诸山游记》等。
著述名录
潘耒撰《遂初堂诗集》
诗作
【伏虎洞】
径险从猿挂,崖危旧虎巢。半龛留客梦,一饭试山肴。
石势翻风旆,峰棱叠卦爻。应知习定者,不受一尘淆。
【忻州婴杵庙】
烈士不爱生,亦不卤莽死。苟生颜面羞,徒死魂魄耻。
生死各有立,机括妙相倚。婴杵得其深,一发存赵祀。
千夫共舆瓢,不如道旁委。两人利断金,同心而殊轨。
间牒有阴阳,奇正相表里。神鬼未能窥,宵小安足拟。
赵朔亦何人,得士有如此。驱车出忻州,酹酒吊故里。
秋风正萧骚,浩歌热双耳。带兆虽中绝,巢卵岂俱毁。
藏山不可求,哀哀哭公子。古人贵成事,今人贵成名。
义声岂不美,躁取事或倾。吾心在千秋,旦暮安足争。
短箠訽楚隶,漏船舞吴兵。奇巧千万端,权舆于杵婴。
精诚生智术,狡狯不足惊。死生判难易,当时费权衡。
功成终下报,命乃鸿毛轻。为难勿藉口,君子守其经。
【广武】
盖世英雄与项刘,曹奸马谲实堪羞,阮生一掬西风泪,不为前朝楚汉流。
【羊城杂咏】
崖山尚住宋遗民,文陆当年事苦辛。穷海不春犹正朔,孤航无土自君臣。
忠魂郁作潮头怒,浩气蒸成蜃阙新。异代流风多感激,草间时有纳肝人。
散文
【游南雁荡记】
潘耒随形砚铭文
由前仓复易舟,候潮长溯北港而上六十里,至水头。行未半,望见连山峭拔,有驾赛凤慕之势,不问知为南雁山矣。一峰绝高而锐,日蒲尖,石筠禅院在其麓,趋就宿焉。清溪数折,平畴百顷,居民十数家,藏深篁茂树中,鸡犬声绝,钟梵出焉,梧竹交阴,净不可唾,禹门禅师主之。扫石烹泉,萧然相对,令人有遗世之想。讯山中请名胜,则寺僧皆云,路封闭且一二百年,悉不知所在,唯仙姑洞可游,亦须裹粮以往。乃觅肩舆行,僧彻庵为导。沿溪而前,溪旁崭崖千丈,寸寸作劈斧破,丹碧相间如古锦。危栈一线,下临奔湍,令人目赏而股栗。前至吴山,溪益阔,水益驶,积雨暴涨,飞流直泻,箭激雷轰,假筏以济,习流者难之。又前二三里,得稍平处乃渡,隔溪见峰峦多奇状,僧指之,日白岩,日火焰。坐筏上见一峰高处,有洞通明,不知于志乘何名也。既渡溪,见石笋三五骈立,中高而旁杀,一穴中通,名石屏风,殊不称,易以笔架,或差肖耳。稍前一柱矗立,端圆削成,为石华表。又前削壁临涧,飞泉迸下如露珠,名撒水岩。自是奇峰夹涧林立,涧东为仙官峰,为观音洞,为龙角象牙诸岩。涧西为天柱、狮子、鳌头、犀角诸峰,为仙姑洞,为大小石梁。仙姑盖宋时朱氏女子,辟谷居此者。洞高广如夏屋,屋隅有泉一泓,不盈不涸,洞左复有一洞,如曲室,室后黝黑处如入牛角,深不可穷。前临断崖,见洞东诸峰无名而秀异者甚众,旁有月瞩,裁容一人。引首外望,怄偻自漏出,梯石攀藤,数百步出小石梁下,登大石梁之巅,则诸峰如一林春笋,皆在足下矣。石梁两峰,千寻对峙,下开上合,宛如天桥,空明广阔,俯临无际。天台之石梁,正以瀑为雄,以狭为奇耳,壮丽故不逮此也。洞栖一僧,日幻临,讯之乃吾邑人,饱参诸方,遁迹来此,跌坐不出。访以梅雨潭、玉帘爆、大小龙漱、藤道、悬偻诸胜,茫然不知,仅指西南一峰,曰玉女,亦不知是否也。南雁山连绵三四十里,诸奇胜皆在深奥处,此仅得十之一二。余初意欲穷搜幽讨,直登明王峰顶,一观雁荡,如北雁故事。乃问诸土人,士人不知;问诸山僧,山僧不晓;问诸村民,村民莫余告者。岂天之未欲发露此山邪,何锢之深也?然自吴山至仙姑洞,三四里间,秀崖巧石,鬼划神馋,实不减北雁。浅者既尔,深者可知。图志具在,往哲不诬,因一窗而思全鼎,因一斑而求全豹,世岂无勇健过我,资力过我,剪秽蔓荒,一洗此山真面目者。余幸未老,此生或能再至,清泉白石,实闻斯言。
清代学者像传
清代陈宇绘《潘次耕像》
清代学人列传
(潘耒)生而宿慧,读书目百行下。柽章既遘史祸,君以孱童,惨酷几无生理,念覆巢之余,计惟奋志向学,庶可以亢宗名世,乃受业于同郡徐枋、顾炎武,能承其教;群经诸史,旁及算数宗乘,无不通贯。
康熙己未,举鸿博,以母老固辞,终不获命,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谓:“有明二百年史事繁赜,宜博采而精于考证,分任而一其义例,秉笔严而论平,岁月宽而帙简。”遂作议以上。总裁然之,使撰食贷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甄别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潘耒石刻像
复刊亭林《日知录》诗文集,犹以未及刊《肇域志》为憾。著《遂初堂集》四十卷。又因等韵之法,更推求以己意,撰《类音》八卷,与亭林《音学五书》殊有出入。盖亭林欲复古人之遗,君则务穷后世之变,审辨通微,实亦自成一家之学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