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例 编辑
年例,是古老传统贺岁方式之一,在不同的年代地方场合又称为岭南节、南越节、越节、俚节。
年例文化源远流长,有历史,乏记载。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指每年定期(主要集中在新年期间)举办的群体大型祭祀活动。年例礼俗以敬神、游神、摆盅台(做醮亦称摆醮)、祭礼为核心,并伴以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主旨是酬谢天地神祖恩德,驱邪祛疫,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年例是粤西人民过年的传统贺岁方式。年例盛行于粤西鉴江、罗江流域及雷州半岛一带,以茂名、湛江为主。年例从农历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年例日主要集中在新春期间。一般年例日期是一天,有的一至三天。有的地方在农历三月份以后也有年例,称做“返秋(翻秋)年例”。传统年例活动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
2012年2月21日“年例”(茂名年例)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府〔2012〕20号 )。 2013年8月21日“吴川年例”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扩展项目)(粤文非遗〔2013〕36号)。 2016年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故乡》栏目组策划拍摄专题纪录片《茂名年例》,央视2016年4月9日首播。 大型纪录片《年例》预告片2019年2月18日在互联网播出。
中文名:年例
外文名:Nianli Festival
别名:南越节、越节、俚节
节日时间:每个自然村(圩镇)各有日期
节日类型:岁时习俗
流行地区:广东省茂名、湛江地区,以及广西北流一带
节日起源:敬天法祖、祭祀文化
节日活动:祭祀、游神、摆盅、游灯、花船、傩舞、杂技、飘色、宴客亲朋等
节日饮食:设宴摆酒席,丰俭由人
节日意义:粤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设定地点:各个自然村(圩街),以社庙、土庙为中心
设定时间:上古
定型时期:宋代
节日主旨: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团结和谐
文化遗产: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例分布很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海南省叫军坡节(公期),在广西贺州市叫惯节(会期),在广西崇左市和越南北部地区叫侬垌节,在湖南、贵州的侗族地区叫月也,只有在岭南的粤西地区才叫做年例。
年例主要盛行于高州、化州、电白、茂南、吴川、信宜、遂溪、廉江、赤坎、霞山、坡头、麻章、雷州、徐闻,以及广西北流一带。年例核心是敬神、游神、摆盅台(做醮亦称摆醮),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客,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做年例”传统上包括“摆盅”、“游神”、“烧炮”三部分,“烧炮”仪式又融合在“摆盅”“游神”之中。“摆盅”也叫“更醮”,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全村男女老少臂挎肩挑,将供品集中到村中空地上,摆上供桌,待游神队伍到此停留拜祭。“游神”是各村将奉祀神祗巡游全境,以保境安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部分乡村游神时还有傩舞等随行。不同村的巡游队伍碰到一起,村民会抬着神祗赛跑,谓之“押舟”,胜者更有光彩。如年例连做三天,会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起年例”多做“摆盅”、“游神”;“正年例”多宴请亲朋好友,叫“吃年例”,谁家客人越多,主人越有光彩;“年例尾”要将巡游全境后的神祗送回庙中,部分村落也有烧纸船的习俗,寓意将附近的妖魔鬼怪烧掉并随船送走,人们来年免受滋扰。“看年例”即是人们睇大戏、赏表演,人神同乐。
年例的地理区域
年例摆盅
年例文化多种多样,有游花灯,跑岸船,舞狮,火把节,驱妖魔等多种形式。 粤西地区的农村,从农历年初二开始,每一条村都有固定的农历日期作为年例日,各村有不同日期,也有不同村庄的年例节是在同一日。大多数的年例举行范围是以社庙、土地庙、祠堂为中心,一条村或者数条村庄一起举行。年例一般是一条村一天,少数两天,个别村会有三天时间做年例。年例有大年例和小年例之分,大年例,每个村都有,集中在农历正月、二月份,来的客人最多传统习俗项目最丰富气氛最热闹;小年例被称为“翻秋”年例,只有部分村庄会有,一般是在秋收之后举行,也有“翻秋年例”是在三四月份举行。
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乡土归属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民俗。年例,有请神、游神等相关的民俗活动。各家各户在正年例都办最好的酒席来宴请乡邻。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来吃饭。客人越多越好,说明主人家越发达兴旺。吃完年例再睇年例。年例头组织各种民俗表演和文体活动。年例尾要放铳送神回庙,烧纸船,关庙门。表示一年一度的年例圆满结束。
茂名年例,保留了粤西地区及周边以汉民族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文化,是研究当地人世界观和生活情状的重要根据,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宝贵的岭南文化遗产。虽有认为年例文化与冼夫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在粤西茂名、湛江及附近广西北流市等地区,无论是否有冼夫人信仰的地方,都做年例。“拜潘仙”信俗,也为年例注入古老的道教元素。在年例祭祀、游神活动中,总会出现头戴道观、手拿拂尘的道士。这些潘茂名的徒子徒孙们,在千年年例盛宴从不缺席。
年例以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习俗表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粤西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风俗节日,其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将有广阔的前景。2016年举办了首届粤西年例文化节,湛茂阳及周边地区10多万群众踊跃参与,蔚为壮观。
前期准备
年例摆盅
任何活动都需要经费,年例也不例外,也要收钱。收到钱之后,按照村中传统的习俗项目或者村民新的需求去安排人手和联系表演人员,比如联系醒狮队、道公佬、戏班等等。
东海岛人龙舞
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庄子做年例,大部分村庄年例只有一天,只有少部分村庄年例会维持两三天。
年例流程分为起年例请神、正年例游神摆盅台、年例尾押舟烧纸船送鬼。
起年例
高州城新街“起年例”
年例时,粤西地区的神或者菩萨是同一含义,但有别于佛教的菩萨、道教的神。此时的神一般是指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包括当地的土地神、历史名人、被封为圣或仙的村民祖先等等;也包括道佛两教的神、仙、佛、菩萨在内的统称。
东海岛调文村年例“滚刺床”
社庙、土地庙、祠堂里的神像,有泥身、木身或金身,游神时,神像会被抬出庙,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轿内。也有部分村庄游神时的菩萨是活人菩萨,俗称“降神”或者“降僮”,在茂名地区降神后的活人菩萨会被穿银针,在湛江地区降神后的活人菩萨会被穿令箭 。
正年例
雷州“走清将”
湛江穿令箭
吴川年例百鸡宴
游神的队伍最前面是彩旗队,旌旗招展;然后是醒狮队和锣鼓班,敲锣、打鼓、吹嘀嗒(也称唢呐),其后是被数人抬着的神像,以及长长的队伍。如果神像众多(比如吴川梅菉头就有94尊神像)、村庄很大,队伍就会很庞大,上千米不是问题,菩萨就要从早到晚不停地巡游,道公佬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画符咒语,把鬼魅收到一条纸船上,也叫“封船”。
遂溪北坡“游鱼”
在游神队伍到达各个村庄之前,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到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桌上摆上三茶五酒、阉鸡猪肉鱼(三牲)、糖果等祭品,准备供奉神明。
摆盅台:桌子和桌子上的贡品合称为“盅台”;从游神队伍到达盅台地点开始直至送神离去这段时间内,村民拜神祈福一系列过程称为摆盅(也称拜盅,有的地方亦叫摆醮)。队伍到达摆盅台地点后,放烟花烧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醒狮队会在盅台前舞狮,道公佬在神像前盅台边打醮,村民在神像前的香炉上香之后会到盅台前拜神向神祈祷。期间还有醒狮队的武术表演和醒狮队采青。
盅台上的三牲必有阉鸡,当盅台数量非常之多时,会出现百鸡拜神的盛况,谓之百鸡宴。“百鸡宴”,即是每家每户宰杀一只大阉鸡,煮熟的胖鼓鼓、金油油的鸡整齐集中摆在盅台上敬神,鸡头都朝向同一个方向等待神的恩赐,数十乃至数百张桌子上都有阉鸡,摆放方式整齐划一,场面蔚为壮观。
年例尾
道公佬与纸船
茂名籺
化州香油鸡
年例菜以粤菜为主,糅合了粤西土著与中原的风味,有海派的、高凉的、广府的、雷州的味道。茂名籺、年例鸡、三丝炒米粉、香芋扣肉、荔枝脆皮烧鹅、深薯萝卜糕、化州香油鸡……这里有粤西美食小吃,有广东传统名菜,有茂名十大名菜、湛江风味菜肴。
岭门大杂烩
而那些家境比较富裕的家庭特别是土豪家庭,年例上,每席都有十几二十道菜式。吃的不再仅仅是鸡、鸭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还有说不出名字的山珍海味,各种地方的特色小菜,热炸的、凉拌的、酸酸的、辣辣的……等等应有尽有。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富裕起来的民众甚至从宾馆酒家请来厨师和服务员,做出来的菜肴具有星级水平,比城里人还时尚。不少外地来吃年例的朋友都说,年例是一场美食饕餮盛宴 。
古籍记载
年例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代作品,盛行于明清。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明清时期年例活动受到官府重视,形成一定的规模。明代《高州府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湛江地区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
在农耕社会,农为百业之本,全国各地都进行的立春祭祀仪式,以示对农业重视。明朝时,粤西官吏们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聚集乡民,设桌上供。
高州“四大元”年例
有旧县志:“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
鳌头镇飞马村年例
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舆地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
光绪信宜县志。卷一舆地志十风俗:“元宵,城市家悬彩灯,亲朋聚赏萧鼓,歌讴之声达旦。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
长坡镇雷垌村冼夫人信俗
羊角镇鸡公岭庙宇(鸡公口年例)
平云山冼夫人信俗
粤西各县对年例的记载,为年例历史留下了佐证。
化州年例摆盅
年例萌芽于岭南古老的祭祀。年例文化源远流长,有历史,乏记载。经过近两千年变迁,在化州“跳花棚”、雷州“走清将”、徐闻“罗卜戏”、吴川“舞二真”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古傩的魅力。年例最初是祭祀仪式,是扩大的元宵节、春节、庙会,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年例有一套完整的程序,重视祭祀仪式。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年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心文化”精神,弘扬国家统一、和谐团结的主旋律。
年例与诸神信仰有关。在各种神像的顶礼膜拜之中,不难发现村镇神祇信仰的复合性。 年例也与祖宗崇拜有关。在某些信俗的朝拜仪式中,具有明显的家祭和宗族祭祀色彩。在茂名、湛江的城乡,许多祠堂、公庙供奉着祖宗牌位及香炉。大多数平民百姓历经岁月洗劫,家族的族谱失落,只有一种模糊的祖宗心理,只有敬些香烛权当慎终追远。
一说:相传粤西的“年例”是由道教上元节(民间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北方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其习俗与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相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一说:它是上元节、庙会、粤西地方各村村民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
一说:年例由上古丰收祭祀演变而来,古代民间有庆贺古收及季行宗庙之祭的习俗。如《礼记·王制》:“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粤西年例习俗甚多,自古流传下来的祭祀神灵、祖先文化经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祭灶、燃灶火、游庙神、上刀山、过火海、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插田旗、送吉贴、出花灯等一系列习俗,这种习俗也成为当时一种村庆文娱活动。年例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
追溯广西北流市的“年例”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相关记载。根据史料,“年例”最初是由粤西地区兴起传入的,源于明代,到清代时已在北流南部十分流行。和粤西人文相通、语言相同的北流,尤其是南部的六靖、清湾、石窝、白马、大伦、扶新、平政等镇,每年都会举办“年例”,但各地举办时间不同,如石窝镇是农历正月十一、六靖镇是农历正月十五、大伦镇是农历正月十六、清湾镇是农历正月十七、平政镇是农历二月初一、白马镇是农历二月初二,全部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至二月。一般一个村庄举办一天,少数村庄举办两三天,也有附近数个村庄的“年例”都在同一日的。
综述
吴川市苏村游神
廉江市新华镇“万人稻田宴”
可以说,年例已变成粤西人民的狂欢节,是庆祝新一年的来临、联络感情的节日。粤西人常说“睇年例”和“吃年例”,一般的年例都以吃为主,更多的习俗在农村还保留着,所以要了解地地道道的年例还是要深入农村中。
遂溪昌梓村武术表演
睇大戏
参见主词条:粤剧
年例粤剧演出
木偶戏
参见主词条:木偶戏
木偶戏
贺丁灯
镇隆六双花灯
飘色
参见主词条:飘色
飘色
飘色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所谓飘色,是由三至四人推着一张长约二米、宽约一米,高约零点八米的色台,色台上凌空飘起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犹如腾云驾雾般展如今人们面前,这样巧夺天工的画面令人称奇叹服。信宜镇隆独有的十八人大型高难度飘色,以其飘体庞大、气势磅礴和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被中国民俗专家赞誉为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一绝。
跳花棚
参见主词条:跳花棚
化州跳花棚
八音
参见主词条:八音
高州八音锣鼓
花龙船
忠平社年例花船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