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夜太原寒甚 编辑
《除夜太原寒甚》是明代大臣、诗人于谦的诗作。此诗前二句鼓励自己和同僚,不用为除夕轻微的寒冷发愁,表现了诗人对严寒的藐视和对战胜困难的信心;后二句说明尽管风寒冰坚,但除夕一过,新年即已开始,和煦的春风很快就要吹遍大地,指明前途,加强信心。全诗语言浅显,寓意深刻,诗人以平白轻松的语气,象征的手法,抒发激越豪情,显示了铮铮骨气与刚毅果敢的上进精神。
作品名称:除夜太原寒甚
作品别名:除夜宿太原寒甚
出处:《于忠肃集》
作者:于谦
创作年代:明代
作品体裁:五言绝句
字数:20
除夜太原寒甚⑴
寄语天涯客⑵,轻寒底用愁⑶。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⑷。
词句注释
⑴除夜:除夕之夜,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太原:军镇名,又名三关镇。防区在今山西内长城以南,西起黄河,东抵太行山,在今山西省。寒甚:即甚寒,很寒冷。
⑵寄语:传话,告诉。天涯客:居住在远方的人。
⑶轻寒:轻微的寒冷。底用:何用,底,犹“何”,汉以来诗文中多用其义。
⑷屋东头:这里是说春天解冻的东风已经吹到屋东头。意思是春天已来得很近了。
白话译文
请捎个信去告诉居住在远方的友人,眼前尽管天气寒冷,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不必为它发愁。
春风已经吹来,离我们不远了,就在我们房屋的东头。
这首诗是于谦在明英宗正统初年任山西巡抚时所作。诗人自幼生活在风景秀丽、气候温暖的杭州。而太原地处北方,无论是气候还是生活习惯,与故乡都有很大差异。更何况诗人身为地方行政长官,公务繁重,终年忙碌。但诗人以他满腔的报国热忱,不辞劳苦,励精图治。除夕到了,天寒地冻,在这送旧迎新之际。诗人独自一人,寒夜守岁,赋诗述怀,寄语新春。
整体赏析
“四时冬日最凋年”(白居易《岁晚旅望》),前人咏冬,或发岁暮之感,或抒归家之思,大都吟叹出一种悲音哀调。然而这首小诗,却洋溢着一股积极乐观的激情。
太原位于中国北方,冬季比南方更加寒冷;诗人在除夕夜宿,特别寒冷故题云“寒甚”,其时寒气之重是可想而知的,但诗人却下“轻寒”二字来点题,“底用”,犹言何用,说这一点点寒冷哪里用得上为它犯愁呢,诗人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情怀,亦由此体现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仅仅是自抒情怀,更是在宽慰漂泊天涯、万里为客的游子。按中国传统风俗,除夕该是合家团圆吃年夜饭的时候,游子在外特别怀乡思归,身外的冰冷,心中的凄凉,交织成片片浓愁。于谦本是江南人,自中进士以来长期辗转南北,作此诗时正巡抚西,也可谓是天涯客,但这首除夜诗却扫除了思家之悲、苦寒之愁,从他对天下所有游子的宽慰中,读者更可以感受到他兼济世人的博大防襟。
那么,“寒甚”的除夜,究竟为何是“轻寒”呢,诗的后二句告诉人们,原来,“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除夕过后,便是孟春正月,诗人由此展开联想: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那和煦温暖的春风已经启程,渐渐从东面吹来,驱逐严寒为期不远。这两句话实实在在,切合事理,给岁暮仍在他乡漂泊,忍受寒风侵袭、孤愁煎熬的天涯客带来了春天的希望,遂使“轻寒底用愁”的宽慰倍觉真切,毫无故作豪语、遂蹈空言之迹。尤其是以“屋东头”代替“近”,更让人感觉“我”与“春”之间只是一墙之隔,因而这为“隔”的寒冬也真是“轻寒”了。前人写岁暮,将岁之聿暮与人之迟暮,时之阴沉与心之阴郁联系起来,多抒发悲时哀生的情感,读之使人消沉。而此诗却能在最寒冷、最悲愁的时候透过冬幕的笼罩,放眼春天,看到春天盎然的生机,读之真能令人鼓舞。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此诗的寓意,亦与此近同。
于谦是一位杰出的改治家,本非专以吟咏求工为能事,作诗多有为而发,论诗也强调要“尽乎人情物变”,“深于理而适于趣”。此诗用质朴无华、明白流畅的语言写出一种深刻而又富于生气的理趣,启人心扉,耐人品味,同时也充满着春天般的诗情。这种的品位,无疑要高出于当时垄断诗坛的“台阁体”诗。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古籍所研究员朱邦薇:这首诗写的是除夜的寒冷,读来却给人以春天的喜悦和暖意。(《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
忻州师范学院教授孙育华:诗人以平白轻松的语气,抒发激越豪情,显示了诗人铮铮骨气与刚毅果敢的上进精神。(《古代词曲名篇选编》)
于谦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