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塞 编辑

明代于谦诗作

《入塞》是明代大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诗。这是于谦出任兵部尚书在北京保卫战击败瓦剌军队凯旋后所作。此诗写明朝班师回来的部队,军威雄壮,群情欢跃,表明了坚决反对异族统治者发动的非正义斗争,希望边防巩固,保障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主题,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状况,概括了北方广大军民的爱国情绪。全诗善于描形摹态,渲染气氛,语言形象生动,风格婉转沉吟。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入塞

作者:于谦

创作年代:明代

出处:《于忠肃公集》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编辑

入塞

将军归来气如虎,十万貔貅争鼓舞⑴。

凯歌驰入玉关门,邑屋参差认乡土⑵。

弟兄亲戚远相迎,拥道拦街不得行⑶。

喜极成悲还堕泪,共言此会是更生。

将军令严不得住,羽书催人京城去⑷。

朝廷受赏却还家,父子夫妻保相聚。

人生从军可奈何,岁岁防边辛苦多。

不须更奏胡笳曲⑸,请君听我入塞歌。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貔貅(pí xiū):古代传说中一种凶猛的瑞兽。《礼记·曲礼上》:“前有挚兽,则载貔貅。”汉郑玄注:“貔貅亦挚兽也。”唐孔颖达疏:“貔貅是一兽,亦有威猛也。”

⑵邑屋:邑里的房舍,村舍。

⑶拥道:堵塞道路。

⑷羽书:即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⑸胡笳曲:指古琴曲《胡笳十八拍》。

白话译文

将军班师归来气势雄壮,十万勇士情绪高昂。

在胜利歌声中进入玉门关,看见村舍参差认得是家乡。

兄弟亲戚们远道相迎,导致道路堵塞难以行走。

相见时悲喜交集禁不住流泪,都说这次是再世相逢。

将军下令部队不得留驻,紧急军事文书催人去京城。

接受朝廷赏赐后再回家,父子夫妻才能相聚。

人生从军是无可奈何的事,年年要戍守边关辛苦多多。

不须演奏哀伤凄婉的胡笳曲,请您听我高唱入塞歌。

创作背景

编辑

《入塞》是有关军事题材的诗篇,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于谦出任兵部尚书时,在北京保卫战击败瓦剌军凯旋后所作。于谦写出师时的情况有一首《出塞》,和这首《入塞》合为上下篇,反映了出征和胜归两个阶段的情形。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这首《入塞》诗写班师回来的部队,军威雄壮,群情欢跃,作者善于描形摹态,渲染气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情随诗意沸腾,心共军民同乐。它不仅表明诗人坚决反对异族统治者发动的非正义斗争,希望边防巩固,保障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民族矛盾状况,真实地概括了北方广大军民的爱国情绪。

诗人首先以广角镜摄下回师的总貌,声势赫赫,意气洋洋。首节四句写出征的将士胜战归来,全无疲痹不堪之貌。起句写将军,接句述军士。形容将军归来时的气势说“气如虎”,其行动矫健如猛虎跳涧,其得意神情似虎啸山冈,其形象威武犹虎踞巉崖。将军带领军队回来,和出征时的踌躇满志不同了。那时是“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刺家”(《出塞》)。《入塞》已经击败了敌军,班师回朝,也就显得有大功告成的得意。描述兵士的兴奋,以“十万”显其阵容壮大,以“貔貅”言其勇猛,以“争鼓舞”写其情绪亢奋。一个“争”字,更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把将军和士兵合写,表现了官兵一致,上下一体,这也是这次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基础。

第二节四句接着写军队入城后的情况。一从兵士方面写:高奏着凯歌飞驰入玉关门,看到家乡的参差错落的房舍,感到无比的亲切。一从家人方面写:父老乡亲挂念翘盼出生入死的勇士,他们夹道欢迎凯旋之师。弟兄亲戚等人到很远的地方来迎接,使街道拥塞住,人都难以行走。“远相迎”,以“远”显示乡人热切的心理和眷念的情怀;形容人多,说“拥道拦街不得行”,填街塞巷,人们既欢庆胜利,又欢迎亲人,市街沸腾场面可以想见。一从战士和乡人方面合写。相见之后“喜极成悲还堕泪”,都说这次相会犹如“是更生”。诗人先各从一方写,再合而写之,或叙其心情,或描其状态,或录其语言,既层次井然,又形肖神沛。

第三节四句继写将军下令入京受赏。士兵回到故乡,父子夫妻已相见,可是“将军严令不得住”,叫他们进京受赏,然后各家团聚。诗写的回军途中,而不是解甲回乡,因而有此一番跌宕。将军的“令严”还用“羽书催”,出于爱护士兵,也出于虑事周全。

最后四句是诗人就上述发的感慨,以议论和抒情结束全诗。诗人承认士兵的出征是出于无奈,边防之上“辛苦多”,但不因此而厌战,更不是简单地叫人反战,而是鼓励人积极投入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因而说“不须更奏胡笳曲,请君听我入塞歌”。这就较一般的反对战争者高出一筹。诗人说:“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士兵浴血奋战,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是为了保卫家邦。

《入塞》这首诗既记录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面,也展露了于谦的爱国情操和进步的战争观。和于谦其他作品朴实、遒劲的风格相一致,这首诗不以争奇竞异取胜,也不以华词丽藻取媚,而以刚劲之气争雄,严密结构见长。于谦的诗就和他的人品一样,不为风吹草偃,而是卓然独立,以骨力胜,以深于理而使人信服。这使他的作品在当时寂寞的诗坛上放射出异彩。

名家点评

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吕立琢《从自作诗看于谦高风亮节》:这两首诗(指《出塞》和《入塞》),于谦热烈歌颂了反对侵略战争取得的巨大胜利,并且反映了作者追求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作者简介

编辑

于谦(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

下一篇 到泽州

上一篇 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