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团和气图 编辑
《一团和气图》是成化帝朱见深的工笔人物画,为故宫馆藏瑰宝。该作品意在阐释华夏自古儒释道和平共处的和谐观。
中文名:一团和气图
类别:国画·人物
年代:明代
作者:朱见深
规格:纵48.7厘米,横36厘米
款署: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钤广运之宝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创作与收藏
1465年,《一团和气图》被朱见深创作出来,一直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作于1465年,明宪宗十八岁时。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两人肩上,露出光光的头顶,手捻佛珠,是佛教中人。作品构思绝妙,人物造型诙谐,用图像的形式表达了世界和谐的美好愿望。
作品线条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作者纯熟的绘画技艺。
刻于东林寺三笑堂旁
依史实言之,慧远示寂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若逝世于刘宋元嘉四年(427),则二人为同一时代之人,且渊明系浔阳人,地与庐山相近,二人之交游未必不可能。关于陆修静之事迹,依辩正论卷六、甄正论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一、续高僧传卷二十三昙显传、佛祖历代通载卷十等所述,修静于梁敬帝绍泰元年(555),与昙显对论佛道二教之优劣,时当慧远示寂后一三八年。另据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载,修静逝世于刘宋泰始三年(467);又据道教类书之云笈七签本传载,修静死于刘宋元徽五年(477),享年七十二。故知慧远与修静之时代相去甚远,二人交游之说极牵强。
一团和气图
1、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正月十七日,二十二日,皇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以第二年为成化元年。因此,成化元年六月初一应是成化帝即位接近一年半左右。出于对群臣万众一心的期望,他绘《一团和气图》并制《一团和气图赞》的用意,与为于谦平反,并承认代宗景泰帝的历史地位有直接关系,对朝政的安定团结有积极意义。 明宪宗成化朱见深绘制《一团和气图》。
2、体现“三教合一”思想
很久以来,儒、释、道三教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各自教派相互对立,必然消耗体力,不利于社会安定发展。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者。根据《御制图赞》推测,图中笑面弥勒应为慧远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陶渊明,三人各为儒、释、道教代表,整个画面布局巧妙,和睦喜气。
“三教合一”的思想不仅流露在成化帝身上,在许多寺庙文物上也有所体现。以佛教圣地少林寺为例,后壁绘制有浓厚儒家色彩的《二十四孝图》;钟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瘾之子朱载堉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该图极有可能是朱载堉借鉴其曾叔祖成化帝的《一团和气图》所制。图赞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体现了内外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御制一团和气图赞
一团和气图——陶佛锡题
“嗟世人之有生,并戴天而履地。既均禀以同赋,何彼殊而此异?唯凿智以自私,外形骸而相忌。虽近在于一门,乃远同于四裔。伟哉达人,遐观高视;谈笑有仪,俯仰不愧。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嗯!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备。岂无斯人,辅予盛治?披图以观,有概予志。聊援笔以写怀,庶以誉俗而励世。”
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