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人民文化宫 编辑
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曾是明、清两代皇室家庙,旧称太庙。是封建王朝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总建筑面积139650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颇具匠心,三层琉璃砖门、三层大殿、戟门、石桥南北排列在轴线上。再加上封闭的围墙、浓密的古柏,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耸峙在整个建筑群中心的是三座雄伟的宫殿。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是这组建筑群的中心。为首都职工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科技与人才交流的活动中心。
中文名:劳动人民文化宫
地理位置:北京天安门东侧
开放时间:旺季6:00-22:00,淡季6:30-21:00
门票价格:2元
占地面积:139650 m²
著名景点:享殿、戟门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北京市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劳动人民文化宫
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庙建筑,堪称“天下第一庙”。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优美典雅的环境吸引着众多的游人,艺术和教育培训造就了大批人才,各种艺术演出和展览也久负盛名,各种娱乐健身项目雅俗共赏,可供休闲娱乐,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成立,作为建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 1998年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被全总评为中国示范工人文化宫。2002年3月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被评为北京市一级公园,2007年12月17日,荣获中国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文化遗产日组织奖。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自成立以来,成为首都乃至中国职工文化活动的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了大批各方面人才。同时,作为共产党和中国重大活动的重要场所,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文化宫正将太庙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富涵文化价值的学校和乐园。
劳动人民文化宫
劳动人民文化宫
劳动人民文化宫曾是明、清两代皇室家庙,后为首都职工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科技与人才交流的活动中心。
太庙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所在地,原为太庙,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庙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宗庙。依据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规制,与故宫、社稷坛同时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太庙占地14万平方米。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四周围以三道红墙及层层松柏,衬托起金碧辉煌, 错落有序的建筑,营造出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戟门,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井亭、神厨、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
享殿
劳动人民文化宫
享殿东配殿
供奉有功亲王牌们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而阔十五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问内倾斜、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况。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有功亲王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代善、多尔衮、多铎、允祥、奕忻等。每间设一龛,内置木制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
享殿西配殿
供奉有功大臣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十五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内倾余,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汉文武功臣的牌们。清代供奉十三人,如鄂尔泰、张廷玉、傅恒、僧格林沁等。每间设一龛,内置木制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
寝殿
又名中殿,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内祖宗牌位同堂异室。各夹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缜、弘历等十一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毕奉回。
祧殿
劳动人民文化宫戟门桥
戟门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屋顶起翘平缓,檐下斗拱用材硕大。汉白玉绕栏须弥座,中饰丹陛。两侧各有一旁门。该建筑是太庙始建后惟一没有经过改动的重要遗物,是明初官式建筑的重要代表。门外车间原有木制小金殿一座,为皇帝临祭前更衣工孻盥盟洗之处。按最高等级的仪门礼制,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枝。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
戟门桥
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引故宫御河水于此,并对原桥进行改建,形如玉带,故又称“玉带桥”。桥宽八米,为七座单孔石桥,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中间一座为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官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琉璃门
嵌于太庙中垣庙墙南面王中,始建于明代。形制为三间七楼牌坊式,正楼三间,下为拱门三道。正门两侧各方门一道。黄琉璃瓦顶,檐下黄绿琉璃斗拱额枋。朱红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整个建筑别致端庄。
井亭
祭祖前神厨加工祭品洗涤取水之处。始建于明代,亭为六角形,黄琉璃瓦单檐顶,梁架用鎏金斗拱承托。亭内有水井一口,上置六角汉白玉井圈,柱间的坐凳为现代所加。
燎炉
劳动人民文化宫
明成祖手植柏
此柏高13.5米,树干径围5.5米。枝叶繁茂,茁壮挺拔,独领群柏之首。相传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左祖右社”规制建成太庙以后,在此处亲手所植,以告慰先祖社稷安定,并抒发治国安邦之宏愿。
鹿形柏
此柏植于明代。从东北方向观看,其枝干树冠形如一梅花鹿,两个树洞,恰似嘴和眼,顾盼机警,奔驰跳跃,静中有动。太庙幽禁时,树旁原有灰鹤栖息,被视为松柏常青,鹿鹤同春的吉象。
树上柏
此柏在八米高的斜枝上长出,蔚为奇观。为清朝入主北京,天下大定后所生。座枝指向皇宫,寓清朝承袭明朝宫殿社稷根基稳固之意。
古柏林
古柏的树种为侧柏或桧柏,多为明代太庙初建时所植,少数为清代补种。树龄高者达五百年以上,低者亦三百年以上。近八百株古柏环绕太庙中心建筑群,与黄瓦红墙交相辉映,形成肃穆、清幽的环境。原宫禁时,林中成群灰鹤栖息,冬去春来,为城中野景。
文化宫南门
太庙原无此门,1914年与中山公园南门同时辟建,以便保持皇城对称的格局,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下为拱门,门后有敞厅衔接,直通庙内。当时逊清皇室尚未交出太庙,故久未使用。1924年溥仪出宫,1926年太庙改为和平公园,此门打开,始向公众开放。
太庙西北门
劳动人民文化宫
中华和钟
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新下年的到来,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进行设计,1999年11月制作完成的青铜编钟,安放在享殿正中,成为太庙馆藏文物,由江泽民主席于2000年1月l日上午首先鸣响。中华和钟架高38米,宽21米,共重门吨。三层共108个。上层34个钮钟,代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湾、香港、澳门;中层56个甬钟代表中国56个民族;下层18个镈钟,中间16个代表中华民族的16个历史时期,两侧两个象征世界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重达320公斤的中央镈钟上,镌刻着江泽民主席题写的“中华和钟,万年永保”的鎏金铭文。朱红描金的雕漆钟架上有1.2万个表现生命科学、宇宙星空、电子芯片的现代纹饰、钟的两侧各立大红建鼓和石磬、玉磬。中华和钟音域宽广,既可和多种民族乐器配合,又可接轨大型管弦乐队,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双音编钟,已被列入基尼斯世界之最。
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庙建筑,堪称“天下第一庙”。
公共交通:
乘坐1、52、10、20路等发往天安门的车可达。
地铁:
乘坐地铁1号线在天安门东站下车即到。
开放时间
每年6月至10月开园时间:6点至22点。
每年11月至12月、1月至5月开园时间:6点30分至21点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