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姓 编辑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四大望族

四姓通常指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非常有名望的四大望族,由于姓氏不同,而称为“四姓”。同时某些四种不同阶级,不同等次的划分方法也成为“四姓”。如南北朝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又如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奢、首陀罗)又称四种姓、四姓种或四品人。四姓全国人数4430人,北京人数10人,主要分布安徽、云南,起不详。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四姓

释义1:指历史上某时期有名望的四大望族

出处:《后汉书·明帝纪》

释义2: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

四,读音:作sì(ㄙˋ)

渊源1:源于肆姓纪

渊源2:源于子姓

渊源3:源于鲜卑族

渊源4:源于蒙古族

词典释义

编辑

(1).指四个姓氏。自汉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东汉明帝时外戚有樊、郭、阴、马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三国蜀有焦、娄、孟、毛四姓(见晋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有朱、张、顾、陆四姓(见《文选·陆机〈吴趋行〉》李善注);晋广陵郡有雷、蒋、谷、鲁四姓(见《晋书·刘颂传》);唐有崔、卢、李、郑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2).南北朝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梁书·张绾传》:“绾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泛指名门贵族。南朝陈徐陵 《序》:“五陵豪族,充选掖庭;四姓良家,驰名永巷。”明唐寅 《金粉福地赋》:“贮四姓之良家,延诸姑与伯姊。 ”

历史称谓

编辑

四姓是指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非常有名望的四大望族,由于姓氏不同,而称为“四姓”。

北魏孝文帝元宏时:

范阳卢氏以卢敏为首

清河崔氏以崔宗伯为首

荥阳郑氏以郑羲为首

太原王氏以王琼为首

其四姓为当时望族,其女皆纳皇帝后宫,以示宠幸。

后汉明帝时:

樊姓(外戚)

郭姓

阴姓

马姓

基本介绍

编辑

四

姓氏渊源

编辑

四姓四姓

四(sì)姓源出有:

第一个渊源

源于肆姓纪,出自远古部落氏族首领肆姓纪,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传说,中华民族远祖的裔序为:(混沌)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伍龙纪→摄提纪→合熊纪→连遥纪→肆姓纪→有巢氏→燧人氏→虙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高辛氏→唐尧→虞舜→夏→商汤→姬周……

显然,这个世系的前十二世是无文字可考的,是传说文化。但本书认为,传说文化也是历史,因此,肆氏的渊源或许就是出自肆姓纪,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肆臣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学家应劭在《全后汉文》中引《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大夫叫肆臣。肆氏为肆臣之后,到汉朝时期还有渔阳(今北京)太守肆敏,子孙因居之。其后有简文为四氏者。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卿,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负责军事的上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宋湣公的戏弄和侮辱,忿而杀之,随后立公子子游为君。南宫长万的弑君举动不管事出何因,皆为大逆不道,因此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这位宋桓公的宠妃甚多,生有七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宋桓公病逝,由太子子兹甫继位,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君主宋襄公

在宋桓公第四个儿子子四鱼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四氏、或鱼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四氏族人皆尊奉子四鱼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自、独、膊四个氏族部落,其部族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后汉化分称ҁ氏、自氏、独氏、膊氏,并世代沿传至今。在古代,“

下一篇 侯大苟

上一篇 九层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