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绍贤 编辑
李绍贤(1481~1519),字崇德。泗州卫(今江苏盱眙县)人。明监察御史。少而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中会试第一名(会元),授行人司行人。当时武宗皇帝日耽逸乐,荒于政事。而盘踞江南的宁王朱宸濠又潜谋政变。内监江彬、钱宁等俱以嬖幸掌握兵权,又都受宁王的贿赂,怂恿、诓骗武宗南巡,企图乘机下手。正德十四年,南巡车驾准备于三月十九日启行。朝野“人情咸怀疑惧”,而将相大臣尽钳口不言。而且当时江淮一带受灾荒歉,民生困窘,沿途州、县闻令科敛,“疾苦哀怨之声嚣然”。李绍贤与翰林院修撰舒芬共同发誓,挺身进谏,挽留圣驾。黄巩、舒芬、李绍贤等遂上疏谏留,李绍贤与余廷瓒共同签名的奏疏,用词尤为激烈中肯。武宗大怒,令全部打入锦衣卫狱。接着又令带枷锁跪于午门外五天,每天只许小太监给一次饭,“家人无敢祈者”。江彬、钱宁等又进行审讯,百般凌辱。他仍然“极口称驾出必不利,毅然无少屈”。不到一个月,又令他与余廷瓒等脱去衣服,杖责五十,结果二人都死于杖下,但武宗终未去成。嘉靖初年,李绍贤得以平反昭雪,追赠为监察御史,遣官谕祭。
本名:李绍贤
字:崇德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泗州卫盱眙
出生日期:1481年
逝世日期:1519年
弱冠见志为官清廉
李绍贤,字崇德。据清康熙《泗州志》、光绪《盱眙县志稿》等载,绍贤“先世巢县人,六世祖(李)文随东瓯王汤武襄战采石有功,擢百夫长,隶泗州卫,遂籍盱眙。其曾祖(李)宣、祖(李)华、父(李)本,皆有隐德,尤好士乐”。
李绍贤生于明成化辛丑年(成化十七年,1481年)十一月七日,幼时便聪敏“颖异,不群凡儿。及冠,见大志,负时名。孝友恺弟,称于乡族。”正德丁丑科(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时年26岁。绍贤“观政户部,未浃旬部”,发现“银饟边例,有火耗”,不少地方官员利用碎银的“火耗”折扣搜略资产,中饱私囊,多者贪银数万两。绍贤虽羡,却洁身自好,更不会假义而取之为己,一向以寒民素士自称,即使偶有地方官员分之值数百金之利,但他略而不诱,一概拒之。李绍贤的廉洁自律得到众官员和百姓的赞誉,也得到皇上的赞赏。不久,便入行人司,授行人,正八品,掌捧节、奉使。所谓“行人司”,是专“掌传旨、册封等事”的机构。朝廷“凡颁行诏敕、册封宗室、抚谕四方、征聘贤才,及赏赐、慰问、赈济、军务、祭祀,则遣其行人出使。”所以,行人司的行人可执皇上圣旨,传帝王旨意,可谓位高权重。
凛然大义秉公正言
到任行人司月余,李绍贤便带着孝贞纯皇后的遗诏,往江北至徐州,予以开旨宣读。徐州因水次仓守,为宦官奸党当道,故以群阉(太监)势焰熏炙,不可一世,地方官员都惧怕宦官,不敢得罪。
李绍贤率众吏视察州卫职官,看到太监宦官竟然冠冕堂皇地列为其中,还占据主席,觉得有违礼制,不成体统,便想好好煞煞这些阉官的威风。绍贤便高傲地站到最上席的位置,俨然是此席的班首,他右手举着孝贞纯皇后的遗诏,自己自然立于诏书之左,然后从容说道:“按照大明礼制,宦官只能为后宫奴婢,此乃为职官聚席,非后宫之宴,宦官不得与职官同礼。”于是下令,将所有宦官之席全部撤除,仅留职官之席。
这些宦官平日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怎受此等侮辱?欲于抗拒,但见绍贤立于班首,手举皇后遗诏,仪表堂堂、犹如泰山,大义凌然、傲然怒视,这些宦官一个个面面相觑,虽不情愿,却惧于绍贤的威严,只得怏怏离去去。
在场的官员们平日受宦官之气,敢怒而不敢言,今见到绍贤有“不怒而威者”的仪态,为大家出了一口恶气,不由地欢呼起来。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行为怪异,很不安分,喜欢游猎,离宫索居,堪称皇帝中的一“怪”。数次微行,猎游无度,大臣们很不放心,经常上疏劝谏,但正德帝根本不听。正德十四年(1519年)三月十九日壬子,正德帝又将巡两畿、山东,祀神祈福,准备东巡祀岱宗,历徐扬抵南京,下苏州,复溯江浮汉,登太和、太岳。而当时江淮岁大祲,群黎方困,疾苦哀怨之声嚣然遍南服,此行路线徧中土繁丽,安全很成问题。且宁王宸濠久蓄异谋,结党营私,与近幸相结,人情汹汹,惧变叵测,草莽伏戎,危机重重。朝廷将相大臣多从劝谏,希望正德帝取消此行计划。李崇德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同里,更是忧心忡忡,多次进言皇上,却屡遭冷遇。
诤臣烈谏命丧午门
据《明史》《已卯纪事》等载,当朝状元、翰林修撰舒芬就武宗南巡事发起劝谏,李绍贤立即响应,连疏入谏。兵部郎中黄巩、编修崔桐、庶吉士江晖、王廷陈、马汝骥、曹嘉等都跟着上疏。紧接着,吏部郎中张衍端等53人也联名上疏,礼部、兵部36人联名上疏,异口同声地反对明武宗巡幸江南。就连御医徐鏊也加入上疏行列,从养生的角度劝阻南巡。反对南巡的官员阵容强大,占了京官大半,形成了一片强大的反对与声讨浪潮。明武宗对此大怒,命舒芬等107名官员戴上梏孥,在午门外罚跪五日。当时北京连日阴雨,风霾昼晦,午门前广场积水三寸,舒芬、李绍贤等107人被锦衣卫押到午门前,齐刷刷地跪了下来,一个个痛哭流涕,大呼先皇明孝宗。
李绍贤跪在午门之前,更是双手将谏疏高举过头,大声呼号:“吾乃与太祖同里。当年太祖率盱眙子弟兵起兵抗元,转战南北,血雨腥风,攻城略地,才有了朱家天下、大明江山。臣等为了大明江山可上刀山、下火海,即便肝脑涂地、身首异处,也在所不辞。皇上啊,此时江淮大浸、时事不稳,且有奸党图谋,危机四伏,皇上万万不能因一时愉悦而于大明江山不顾啊!”绍贤之声,句句血、声声泪,感染了在场所有正直的官员。
这107位官员上遭雨淋,下遭水淹,一个个如同落汤之鸡,饭食不济,饥渴难当,头昏眼花,体力不支,不少人当场晕倒。金吾卫都指挥佥事张英实在看不下去,也脱下上衣,用锋利的刀刃架在胸前,肉袒戟刃胸以死谏。正德帝更是气的暴跳如雷、怒不可遏,命将107人跪完五日后,每人再打30至50廷杖,打完后逮捕投入锦衣卫监狱,再作罢官、贬职或流放处理。三月戊午,命杖舒芬等107人于阙下。四月己卯,杖黄巩等39人于阙下。先后有146名谏臣被罚跪、廷杖于午门,当即杖毙者11人。李绍贤本来就身体不佳,又连续五日在风霾雨晦中罚跪午门,再于阙下遭廷杖50,当即便皮开肉绽、昏死过去。绍贤在行人司的两个仆人欲将他抬回行人司,可行人司司正害怕引火烧身,拒绍贤之于门外。两个仆人无奈,只得将他抬到庆寿寺,祈求僧人给予救治。庆寿寺的僧人们看到绍贤遍体鳞伤、气息奄奄,个个掩面而泣、泪流满面。虽经僧仆尽力相救,却无力回天,忠烈谏臣李绍贤死焉。
魂归故里厚葬龟山
李绍贤死后,其二仆只得匆匆将其殡之。而此次劝谏发起人之一,明正德状元、翰林修撰舒芬因遭朝廷贬遣,勒令急速离京,当时未能参与老友绍贤的安葬。
舒芬身为当朝状元、翰林修撰,也因疏谏被罚跪五日、廷杖30,后被贬至泉州市船舶司任副提举,圣旨一下,必须即日启程离京赴闽。舒芬多想去看看绍贤,却难遂心愿,无奈之下,只好带着遍体鳞伤即刻南行。到了泉州后,立即亲自为李绍贤题写了《行人李崇德墓志铭》,洋洋大篇,记载了李绍贤的其人其事,铭曰:绍贤“孝友称于族,恺弟称于乡,义理称于友,文章称于主司,干局称于观政”。“此缙绅逮击,多以迕此辈,君略无忌,直怒视之耳。惜乎,仕未久,政未及,未见其大行,斯人也,而数止于斯耶”。
后来,李绍贤的家人将奉其柩归里,从京城千里迢迢运灵柩至盱眙,葬于盱眙城北的下龟山。(《光绪志·古迹》行人李绍贤墓,治东北下龟山。)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改年号嘉靖。世宗继位后,对午门谏疏官员予以抚慰,对受午门廷杖和流放贬职的官员重新恤录。对李绍贤予以恤录谕葬,赐“忠端御史”,例祀乡贤。
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在为李绍贤五世孙李嶟瑞《后圃编年集》作序时称:“余少司李(推官)扬州,搜辑淮南历代遗事,得盱眙忠端御史李崇德先生死节状,慨焉慕之,以为江淮间正气钟此一人,所谓‘在天为河岳,在地为日星’者耶!”“盱眙一小邑,自臧质抗守,名闻天下;后得申之之诗,复壮淮南之气,而迩来崇德先生为尤烈。”
名煜后世忠烈千秋
乡人对李绍贤的忠烈高德尤为敬仰,有邑绅倡导,为李公崇德先生辑书一卷,书名《显忠录》。乾隆志载:《显忠录》,邑人为李绍贤辑,收录舒芬《行人李君崇德墓志铭》,崔铣《已卯纪事》,邹守益《行人李崇德赞》,赵复卿《诤臣李崇德传》。对李公绍贤赞言褒扬,太史崔公铣述其始末,载诸信史,用垂万世,云君子曰:士为效忠为志者也,当国家无事时,高位厚禄,以荣宠其身,而一膺事变,窜身避祸,视国家事若无与己者,亦何贵于士?若李公者,真无愧矣。
后来,人们为了崇敬李公崇德,定东乡为“怀德乡”(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在泗州城专门建有显忠祠,祀行人李公绍贤。该祠建成后,终年香火不断,前来祭祀者络绎不绝,后来泗州城淹没,该祠废圮(清乾隆《泗州通志》、光绪泗虹合志)。
李绍贤一生写有大量诗赋,但存世极少,但是他的一句“在天为河岳,在地为日星”,用错位描述的方式,显示惊天动地的效果:既然在天上,何以为河岳,此乃横天银河、星辰日月也。既然在地上,何以为日星,此乃为三山五岳、江河湖海也。仅此一句,足以显示其诗之豪放和与众不同。
李绍贤死后,留两子,长子李公著,次子为遗腹子李公度。《光绪志·列女》记:“李绍贤妻章氏,绍贤以忠谏死,氏守节,抚遗腹子成立”。
李绍贤的四世孙李枝芃,是清初著名诗人。《光绪志·人物》载:“李枝芃,字莪士,贡生,泗州籍,世居盱眙,工诗。家有小园,在其宅之西,中辟“坐花堂”,宾客甚盛。选有《西园同调集》。”
李绍贤的五世孙、李枝芃之子李嶟瑞、李嶫瑞都是清初著名诗人,享誉盱山眙水、江淮大地,其中李嶟瑞“以诗重天下”,与同时代的诗人戚玾齐名,世称“戚李”。其有《后圃编年集》十六卷、《词稿》二卷和《归来稿》、《归来续稿》十四卷传世。其中《后圃编年集》被列为《四库全书书目提要·集部·别集类》,入编巨著《四库全书》。王士祯赞其诗曰:李嶟瑞“苍存以其不可一世之概,发其气于诗,亦可以乐而忘天下之,纷纷逐逐者矣。予既校订其诗,而大有概。夫苍存之不同乎人之诗也,故亦以不同乎人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