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僧 编辑

清代蒲松龄著短篇小说

番僧番僧

《番僧》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番僧

作者:蒲松龄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出处:《聊斋志异》

文学体裁:小说

作者简介

编辑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原文

编辑

释体空言:“在青州,见二番僧,像貌奇古;耳缀双环,被黄布, 须发鬈如。自言从西域来。闻太守重佛,谒之。太守遣二隶,送诣 丛林。和尚灵辔,不甚礼之。执事者见其人异,私款之,止宿焉。或 问:‘西域多异人,罗汉得无有奇术否?’其一冁然笑,出手于袖, 掌中托小塔,高裁盈尺,玲珑可爱。壁上最高处,有小龛,僧掷塔其中, 矗然端立,无少偏倚。视塔上有舍利放光,照耀一室。少间,以手招之, 仍落掌中。其一僧乃袒臂,伸左肱,长可六七尺,而右肱缩无有矣;转伸右肱,亦如左状。”

注释

编辑

释体空:体空和尚。释:释子,和尚的通称。体空是他的法名。

奇古:奇特、古怪。

鬈(quán 拳)如:卷曲貌。如,助词,相当于“然”。

西域:见本卷《西僧》注。

太守:此指青州知府。

丛林:指寺院。意为众僧和合共住一处,如树木之丛集为林,故名。《大智度论》三:“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 丛聚,是名为林,??僧聚处得名‘丛林’。”

执事者:协助长老管理寺内僧众及生活供应诸务的僧人。

罗汉:即阿罗汉。佛弟子类名,地位低于菩萨。这里是对番僧的敬称。 得无,莫非。

冁(chǎn 产)然:笑貌。《庄子·达生》:“桓公冁然而 笑。”

小龛(kān 堪):供奉佛像的小阁。

舍利:即舍利子。相传释伽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据说能 放异彩;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

肱(gōng 弓):从 肘到腕的部分;通指臂膀。

译文

编辑

体空和尚说:“在青州,曾见两个外国和尚,相貌长得很古怪;耳朵上戴着双环,披着黄布,长着卷曲的头发和胡须。自己说是从西域来的,听说青州府的太守很敬佛,特来拜见。太守派了两个差役送他们到和尚住处。有个叫灵辔的和尚,对他们不怎么礼貌;但管事的见他俩不同寻常,就自己设宴款待他们,并留他们住下。

有人问他俩:‘西方有很多能人,师傅您是否也有奇妙的法术?’其中一个西域和尚笑了笑,从袖中伸出手来,掌中托着一个小塔,高不过一尺,玲珑可爱。这房子墙壁上最高处,有个小龛,这和尚顺手一扔,小塔就稳稳当当地落在小龛的正中间。小塔上还有舍利子放着光芒,照耀满屋。稍过一会,和尚又抬手招塔,塔仍落在他的掌中。另一个西域和尚露着臂膀,一伸左臂,延长达六七尺,而右臂就缩得不见了;再伸右臂,也与刚才伸左臂一样。”

下一篇 声妓

上一篇 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