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县 编辑
历史上的合肥县包括今天的合肥市四区、肥西县、肥东县及长丰县的岗集镇,双墩镇和造甲乡。古称庐州、庐阳。合肥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沿海腹地、内地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自秦建制已有2200多年历史,曾为扬州、合州、南豫州、庐州、德胜军、淮南西路等治所,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
1949年1月21日,合肥县解放,2月1日析合肥县为合肥市和肥东、肥西两县。
中文名:合肥县
外文名:Hefei、Ho-fei、Luchow
别名:庐州、庐阳、合淝
行政区类别:县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西汉置, 春秋名邑,汉以列城置县。县名众说纷纭,本为水量充沛。诸说中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最为科学,符合实际。
汉高祖四年,九江郡
合肥县,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
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合肥早期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民俗信仰和古乐演奏欣赏等活动。据有关史料载,合肥曾为楚越属地,受楚越文化影响,先人以动物为图腾,约期举行图腾祭典。据考古发掘证明,合肥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古乐和随乐而舞的表演活动。到了三国时期,歌舞表演活动又有一定发展,曹操为庆祝胜利,令数艺伎在筝笛浦舟上载歌载舞,由于舟不胜载,致数艺伎殁于水中。
晋统一天下后,结束了三国纷争,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合肥社会文化亦渐有发展,出现了“风土明茂,皆胜淮左”的繁荣景象。到了唐宋时期,合肥社会文化呈多样化发展形势,不仅宗教文化盛极,民俗文化兴旺,且域内学子多,诗文丰,民间说唱、歌谣、戏舞、弦弹、鼓乐等文艺活动,都有较大发展。在文著方面,合肥早期见载于史的著文有《幽求子二十篇》(晋)、《合肥志四卷》、《文集二十卷》、《奏议十卷》、《唐文粹一百卷》(以上四为宋时)等。应该说,这一时期,合肥文化的发展,为后来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明时期,合肥已渐发展成为一文化都城。域内不仅文才汇兴,著述丰巨,且戏舞、弹唱等表演活动,已十分活跃。江淮之间,依靠“杂百戏”谋生的艺众,其数当首推庐州。到元朝末年,文墨艺演,相应发展,雅俗互见,形式多样。
到了清朝,乃至民国时期,作为合肥近现代文化,较前已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文学方面,著述丰繁。仅清朝时期,合肥见载于史的诗、言、集等著述就有近百部,其中不乏经典之作,有许多著文至今仍为人们常喜诵谈。在演艺方面,作为合肥地方戏的“倒七戏”(又名“小刀戏”、“稻季戏”),已渐形成独立的戏种,在民间演赏两盛。民间的门歌、秧歌、说唱、狮子舞、龙灯舞、撑旱船、踩高跷等文艺形式和活动,日趋繁荣兴旺,盛极一时。这期间,民间对戏种已有了“大戏”和“小戏”之分,所谓大戏,即京剧,小戏则指的是“倒七戏”。民国时期,合肥民间已发展有数家专业戏剧班社,其中以费家班创建最早,人数最多,行当最全。
清末民初时,合肥出有“五怪”,其中之一沈石翁,“一意真草,精能之极,人亡得亡,珍着拱壁”,曾名震京城,被冠为合肥以书法著称海内之始。在合肥文化界,时尚有被称为“三清”的三名文化骁将。此三人以善文著丰而名噪一时。
民国时期,伴随演艺等文化活动的繁盛,城内除建有专业演出场所,并同时发展了形式众多的文化社区,如文昌宫、南园等。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也在民国后期相继出现。这些都说明,合肥历史文化,尽管有兴有衰,有起有落,但总体上是不断发展的,并在江淮之间,始终居于中心地位。
19世纪30年代以前,合肥无公办医疗卫生机构。明末清初,合肥始有固定的国药商号,经营草药和丸、散、膏、丹及饮片等成药。另有中医医生在国药店坐堂行医。尚有走街串巷给人治病的郎中。
清光绪二十年(1894),德国人戴尔第来合肥传教,在德胜门天主教堂设“圣心诊所”。光绪二十三年,中华基督总会(南京)派美籍传教士徐鸿藻、柏贯之到合肥传教施医,由此西医始渐传入合肥。民国16年,刘锡麟(又名刘梦九,合肥人,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创立合肥民生医院,成为由国人在合肥创办的首家医院。民国26年,合肥县警察局设有清洁所,管理街巷卫生,为合肥最早的公共卫生机构。
合肥解放前,由于卫生医疗落后,曾多次流行霍乱。群众生病,多求神问卦。妇女生育,旧法接生。人口死亡率高达20%。。新生儿破伤风(俗称“七天风”)死亡率高达400‰。人均寿命仅为35岁。
解放前夕,合肥有县医院1所,床位12张,房屋13间,工作人员12名,其中医生2名。另有23家私人诊所。
早在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至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合肥民间就有“御”、“射”、“导引”、“养生”、“角抵”、“利趾”、“拔距”、“曲踊”、“投石”、“搏弈”、“戏水”等体育活动。
19世纪50年代,驻肥清军在练兵中引进西方士兵体操。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田径、游泳、普通体操和球类项目逐步传入合肥。
民国时期,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跳绳、踢键子、斗膝、放风筝、荡秋千、扳手腕、抵杠和搏弈等。田径、普通体操和球类活动主要为学校体育项目。到了20世纪30年代,球类活动才由学校扩展到机关、工厂。当时合肥县的竞赛活动很少,体育设施只有一县属运动场和一省属小型体育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