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运河 编辑

京杭大运河淮安~扬州段

里运河里运河

里运河,中国京杭大运河江苏省段的中段,北接中运河,南过长江接江南运河,在里下河地区西侧,古称邗沟、漕渠、中渎水,俗名里河,因北至淮阴,南至扬州,故也称“淮扬运河”。北端自江苏省淮安市淮阴水利枢纽起,经淮阴区、淮安区、宝应县、高邮市、扬州市江都区、广陵区等地,由扬州市邗江区六圩入长江,长168公里。

里运河是一条沟通长江、淮河交通的人工运河,始建于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自古为苏中~苏北重要航道。建成以后,历经多次裁弯取直,分开湖河,改道。特别是南端原在瓜洲古渡入长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绕开扬州市区,偏东开新道自六圩入江。

1980年后,兴建多项水利工程,提高航运能力,成为航运、排涝、输水等综合功能河道,承担着江苏省江水北调、国家南水北调的东线输水任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里运河

别名:淮扬运河,俗名里河

所属水系:淮河——长江水系

地理位置:江苏省江北里下河地区西侧

流经地区:江苏省淮安、扬州市

地:淮安水利枢纽

主要支流:通扬运河、岔溪河、宝射河、子婴河、中港河

河长:168 km

河口:扬州市邗江区六圩

干流概况

编辑

里运河的位置及干流走向里运河的位置及干流走向

里运河,在里下河地区西侧,京杭运河江苏河段的中段。古称邗沟、漕渠、中渎水,也名淮扬运河,俗名里河。北端自淮阴水利枢纽起,经淮安、宝应、高邮、扬州等地,由邗江县六圩入长江。长168公里。北与苏北灌溉总渠在淮安交汇,南在扬州市北穿过淮河入江水道,自古为苏中-苏北重要航道。

始建于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它南引长江水,中段利用武广湖(今邵伯湖)、陆阳湖、樊良湖(今高邮湖)水,东北出博芝湖(已淤平)和射阳湖;北段引射阳湖水到淮安县域以北的末口入淮河。是一条沟通长江、淮河交通的人工运河,河道弯曲。东汉建安初裁弯取直,自今高邮直达淮安。隋大业元年(605)沿建安故道重开邗沟150多公里,可自扬州直达淮安。宋绍熙五年(1194)筑西堤180公里,分开湖河。明初筑东堤,清康熙乾隆年间建归海五坝。

1950年后全面整治,堵闭归海五坝,加高培厚岸堤,改建和整顿闸洞,建淮安水利枢纽工程。1956年移建高邮至界首25.5公里东堤,1958~1961年河道裁弯取直、拓宽浚深;重建西堤,彻底分开河湖;开挖扬州市瓦窑铺至六圩航道,缩短扬州、镇江间航程;沿运河修建节制闸、船闸地下涵洞等配套工程。1980年后,兴建多项水利工程,提高航运能力,并作江水北调输水河道。

里运河起点淮阴枢纽(横向为里运河)里运河起点淮阴枢纽(横向为里运河)

里运河淮安水利枢纽段(纵向为里运河)里运河淮安水利枢纽段(纵向为里运河)

里运河高邮段里运河高邮段

里运河扬州段里运河扬州段

里运河终点(苏北运河终点)杨州六圩入江口里运河终点(苏北运河终点)杨州六圩入江口

里运河终点(苏北运河终点)杨州六圩入江口里运河终点(苏北运河终点)杨州六圩入江口

水文特征

编辑

据《淮安市志》,里运河担负分泄淮河洪水入江,引用淮水灌溉;也是南北航运和南水北调的干线,最大流量约200立方米/秒。

据《高邮县志》1916年~1985年的水位数据,里运河高邮市段最高水位最大值出现在1928年8月15日,为9.46米,最小值出现在1926年9月9日,为5.63米;最低水位最小值出现在1933年11月18日,为3.10米,最大值出现在1946年12月31日,为6.91米;年平均值最大值为6.66(1979年),最小值为4.87(1933年)。

主要支流

编辑

苏北灌溉总渠,为引淮水灌溉、分泄洪水和沟通东西航运的综合利用渠道。西起洪泽县高良涧,东经清浦区至淮安境内与里运河交汇,再东经阜宁、滨海、射阳县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8公里,1951年11月2日开工,1953年5月10日竣工。挑筑灌溉总渠后,总渠、里运河、大运河两岸大片农田可引淮水灌溉,仅淮安市即发展自流灌溉80余万亩。在泄洪方面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此外,灌溉总渠使洪泽湖,里运河与苏北滨海地区沟通,活跃了淮河下游的物资交流。

淮安大运河,为京杭大运河在淮安市区的分支,开挖后成为主要的运河航道。南起原运南节制闸,北过灌溉总渠与里运河分道,再西北至淮阴市区东南转向西至扬庄的二河东岸,西接中运河,全长17.96公里。1960年9月开工,当年竣工。为使大运河以西积水过运河东排,在开挖大运河的同时,兴建6孔、设计流量为130立方米/秒的扬庙穿运洞。大运河土方及扬庙穿运洞连同运南闸以南里运河整治工程,共投资655.6万元。

岔溪河,上段在平桥镇和七洞乡之间,下段横贯施河乡入绿草荡。该河系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挖。原河西接北溪河,东接横河,两岸多由此引水灌溉。建国后,于1951年冬~1952年春,将河头向西延伸至里运河边,并筑岔溪洞通运河,用以引水灌溉。下游向东延伸至绿草荡,并在横河东岸岔溪上建控制下泄流量的张河闸,成为排灌两用河流。其后,又连续加以治理。1953年,疏浚老河槽狭窄地段。1978年,平桥公社调集民工疏浚中游一段约3公里。1983年,全线整治,除河头2公里和1978年已疏浚的一段外,其余根据灌、排、航三结合要求,按十年一遇排涝标准拓宽浚深,下段结合加固圩堤。到1991年底,岔溪河全长23.17公里,排水面积包括七洞乡南部、溪河镇西南部、施河乡和平桥镇北部计72.7平方公里。干旱年份可由运河引水,并可用陆河闸拦蓄回归水,排灌效益显著。

白马湖穿运洞下游引河,系建国后为排泄运西积水而开挖。西起里运河东岸白马湖穿运洞河口,东至家塘入绿草荡,再东至小泾河口入射阳湖。流经淮安市平桥、施河、泾口、流均4乡、镇南侧,河南为宝应县。引河全长29.8公里,设计输水能力为25立方米/秒。该河除吴家塘以上一段系由下陶河老槽拓浚外,大部分系平地开挖。新开河槽多系硬土,土中含砂礓盘,施工困难。1960年开工,次年续建竣工。1970年,流均公社自小泾河口开新河3公里,使引河向东直通射阳湖,下游行水有所改善。

新河,在温山河西。旧名为护城河,河成于清代中叶。原河起自清浦区西北古文化寺,上通运河,下入白马湖。建国后,在三堡乡鸭洲被灌溉总渠切断,北段现在清浦区境内,南段在淮安市境内。淮安境内新河长18.25公里,原属排涝河,流域面积65.9平方公里。江水北调付诸实施后,部分江水由里运河入北运西闸,经白马湖、新河入淮安抽水站,新河又成为北调江水的引河。20多年来,根据排涝、引江要求,新河经过多次整治并进行涵闸配套。1963年,在入湖口建挡水闸,以防湖水倒灌;1972年,拓浚新河并裁湾取直,北首掉头向东接淮安抽水站进水引河,下游在老河槽东侧开掉尾河入白马湖,同时在入湖口建引水流量为150立方米/秒的镇湖节制闸;1979年,进一步浚深新河。并在下游老河槽挡水闸北增建闸首,改为船闸。

运西闸引河,为了开辟白马湖排水出路,1958年,由湖东北开挖引河,接南闸乡林南村运河西堤上的叶云洞,以利湖水伺机排入里运河。叶云洞后改建为北运西闸,引河即称为北运西闸引河。引河全长7.2公里。河底高程;西端3.0米,向东渐降至2.8米,河底宽50米。江水北调付诸实旌后,部分江水由北运西闸经引河、白马湖、新河至淮安抽水站,引河成为排涝、引江两用河流。

通扬运河,古代亦名邗沟、运盐河、南运河,清宣统元年(1909)改称通扬运河。此河贯穿南通和扬州之间,西段在扬州湾头镇与里运河相通,东南在南通市入江,全长154公里。是连接淮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一条东西行水道。始建于西汉文帝、景帝年间(前179一前141),历代逐渐向东南延伸,经海安、如皋而达南通市。海安以西是淮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界河;海安以南为里下河水系经由串场河南下人江的水道之一,是长江北侧东西行主要航道。

宝射河,西起宝应船闸与里运河相通,向东经望直港、牌楼庄、王家大桥、高夏至建湖县大黄土沟汇入黄沙港,是宝应县排水骨干河道和里下河腹部地区主要航道。全长38.36公里,河底宽15~30米,河底高程-1.5~--3.0米,流域面积284平方公里,排水流量40立方米/秒,达六级航道标准,可通行300~500吨船队。

潼河,西起里运河宝应地龙,向东经扬天庄、郭氏桥、挡子桥、董墩、苏金垛南、小范仑南,于兴化县桂庄北入郭正湖,通花粉荡、下官河,全长29公里,河底宽2~54米,河底高程0.5~-1.0米,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为南片主要排水河道。

中港河,位于运西中港乡,东起大运河,西通宝应湖。是沟通大运河与宝应湖的航道,全长6.45公里,河底宽:船闸以东30米,以西10~15米;河底高程:船闸以东3.2米,以西2.0~4.0米。

北澄子河,古名运盐河,亦名闸河、东河。为高邮县运东主要骨干大河,西起高邮县城,与三阳河相交于三垛,东至河口,向东直通兴化南官河,全长33公里,在交通航运、排泄雨涝及引水灌溉方面作用极大。此河东通兴化,向西经盐河至高邮船闸,可通京杭大运河。北澄子河占地总面积4444.1亩(河道3457.9亩、公路510.5亩、堤坝475.7亩),其中水面2938亩。

子婴河,西起子婴闸,东至临泽。1975年新开13公里子婴干渠,恢复子婴河为交通排水河道。同时废弃冯家湾以下至大李庄的老子婴河段。1976年冬又从冯家湾起,向东新开子婴河下段,名为缶川河,长10公里。子婴河占地总面积497.4亩(河道305.3亩,堤坝192.1亩),其中水面157亩。

大众港,东岸支流,长3.25公里,为扬州市郊区与邗江区境霍桥乡界河;

送水河,东岸支流,长3.74公里,自施桥翻水站通向旋桥船闸上游。

横沟河,西岸支流,长4.21公里,为扬州市郊区与邗江区境施桥镇界河;

施桥支港,西岸支流,长4公里,北起横沟河,南讫施桥船闸下游;

施桥港,西岸支流,长4.58公里,西起扬子洞,东讫旋桥镇I邗江河,长5.65公里,1960年开挖,东起六圩集镇,西讫东八里电排站。

盐邵河,是里下河的引排骨干河道和主要交通航道。该河东北起于盐城市,西南止于邵伯镇,由大泾沟,淤溪河和斜丰港三条河道连贯而成。

河道变迁

编辑

苏北运河,始凿于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于邗城下穿沟,引汉水注樊良湖(后演变为高邮湖),东北出博芝湖、射阳湖,又西北至末口(淮安北)入淮,称邗沟,汉时称渠水,又称中渎水。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邗沟淤隔,广陵太守陈登改凿邗沟西道,利用原扬州至樊良湖一段故道,穿渠向北至津湖(即界首湖),再北更凿马濑(即白马湖),百里渡湖,直达末口入淮,为里运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历史上对邢沟运道的首次改造。

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邢沟南段,江都滨江水口因沙洲淤涨,江势南趋,造成水口堙塞,江都水断,航运不通,为引水通航,遂改道向西,自仪征(古名扬子县、真州)引江水入欧阳埭,开河里至广陵(即扬州)城,与邢沟相接,为仪扬运河之前身。

兴宁(363~365年)时,邗沟西道津湖一段,风大浪急,行舟不便,乃沿湖东岸穿渠20里入北口,行者不复由湖。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为兴兵伐陈,开山阳渎,多取邗沟东道途经茱英湾(即湾头)至宜陵镇,过樊汊(即樊川)入高邮、宝应达射阳湖,斜向西北至山阳(淮安)入淮。

隋炀帝即位后,大规模兴工,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发河南道丁夫50余万开通济渠,引谷、洛之水达于河,引河水达汴后,再入泗入淮。又发淮南丁夫10余万,重开邗沟,略循建安故道,北经白马湖拓宽改直。大业元年八月、六年三月、十二年七月,隋炀帝3次巡游江都,所乘龙舟长200尺、阔50尺、高45尺,随行大小船只4700余艘,足见运道的宽广。

唐代,对苏北大运河疏浚整修,作了一系列的改善。太极元年(712年)魏景清开临淮直河,引淮水至黄土岗以通扬州;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润州刺史齐浣开伊娄河,自扬子桥直通瓜洲渡口,长25里,并设斗门调节水位,使船行便捷;兴元初年(784年),淮南节度使杜亚“浚渠蜀冈,疏勾城湖、爱敬陂,起堤贯城,以通大舟”,称合渎渠。由于蜀冈一带地势较高,潜渠卑下,不能居水,元和三年(808年),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又在高邮境内筑平津堰,“以泄有余,防不足”。

宋代对邢沟一线(楚扬运河)的治理,颇多建树,特别是易堰为闸、设置复式船闸、开航道工程的创举。雍熙年间(984一987年),为避山阳湾一段险流,乔维岳继转运使刘蟠之议,开沙河(又名西河)自淮阴磨盘口至末口,平行于山阳湾至楚州(淮安),并创二斗门于西河第三堰,有上、下两个可升降的平板闸门,更利运舟往来;天圣四年(1206年)修建运河入淮口的北神闸;

天圣七年建成邵伯船闸;熙宁四年(1071年),为避长淮之险,发运使皮公弼开浚洪泽渠49里,自古洪泽至磨盘口;元丰六年(1083年),由发运使蒋之奇建议,都水监垂陈佑甫规划施行,开龟山运河57里,阔15丈、深1.5丈,自洪泽至吁胎龟山的蛇浦达于淮。至此,淮安至吁胎的淮河航道全部为人工开挖的运河所取代。

元代建都大都(北京),为改造南北大运河迂回绕道,建立南北直通运道,重点修凿北方运河,使大都(北京)通往杭州3700余里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其后在行海运同时,为解决南北大运河通运不畅问题,又多次进行整治。延佑五年(1318年),修治江北运河482里。

明代在沿袭元代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扩建和改造。明代以前,淮扬运河多为湖道,曲折多弯,风急浪险。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根据宝应老人柏丛桂“运湖分隔”的建议,自宝应槐楼南至界首,就宝应湖东开渠40里。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暄主持循沙河故道开清江浦,自淮安城西管家湖至清江(清江市淮阴县城)城西鸭陈口达于淮,长40里。

宣德七年(1432年),又增筑高邮湖堤,开凿高邮运渠40里。弘治三年(1490年),因高邮新开湖、璧社湖风涛大,舟行多险,治河侍郎白昂用郎中吴瑞等言,开复河于湖堤之东,南起杭家嘴,北至张家镇,长30余里,广10丈,深1丈有余,首尾建闸与湖相通,两岸壅土为堤,东岸砌减水闸四、涵洞一,以减湖水异涨,工成,名康济河。嘉靖年间(1522~1566年),黄河水患集中在徐州附近,为避免黄河冲淤之害,嘉靖七年、四十四年先后开辟南阳新河(亦称夏镇新河),自留城(沛县境)向北,经马家桥、西柳庄、满家桥、夏镇、扬庄、珠梅、利建七闸,至南阳闸与旧运河会合。万历五年(1577年),总河潘季驯砌宝应八浅石堤85.5丈,修复淮安新旧闸坝;次年,迁通济阿于淮阴甘罗城东,以纳淮水。万历十二年,漕抚王建瞻于范光(宝应)湖东,自宝应南门外开越河36里,至新镇三官庙,名弘(宏)济河。万历十六年,总河潘季驯又自弘济河北,开河20里至黄浦。万历二十八年,总河刘东星先后在界首湖东侧,自高邮康济河北,开越河10里余,添筑东堤一道,与宝应柏氏渠相接;又在邵伯湖东侧,自邵伯镇开越河18里至露筋镇,添筑东堤一道。自此,淮扬运道除局部河段外,基本上实现了湖运分立,形成了里运河的格局。

万历三十二年,总河李化龙自夏镇(微山)南开凿泇河,引昭阳湖水,东南沿彭河至韩庄,东出经台儿庄,至邳州直河口(皂河集西)与黄河相接,移原位于沛县、徐州入黄河的西道于微山湖以东,以避开徐州、吕梁二洪风险,缩短了航程,时称东运河,后称中运河。

清代,黄、淮决溢频繁,为避黄治淮通运,更不断兴工治运。顺治八年(1651年)、十八年先后两次疏浚淮扬运河。康熙六年(1667年),江都运河露筋庙堤决,次年崇湾堤又决。康熙十年,黄水灌清口,天妃闸淤。是年秋,大挑河道,复建福兴闸于天妃、清江两闸之间,启一闭二,递互灌输。康熙十七年,河督靳辅疏淮扬运河,筑高两岸,塞决口32处,于高邮湖中绕筑新堤二道,堤间挖河,名永安河。康熙十九年,靳辅因骆马湖辽阔水浅,纤缆无所施,运舟泥泞不得前,遂开宿迁皂河40里,上接窑湾泇口,下达黄河。

康熙二十五年,又因运道经黄河风涛险恶,开中河180里,上自张庄运口,经骆马湖口,历宿迁、桃源(泗阳)至清河(淮阴仲家庄)入黄淮交汇处的清口,使运河完全摆脱黄河。康熙三十八年,河督于成龙因中河南逼黄河(泗河故道)难以筑堤,将北岸改为南岸,另筑北岸,又自桃源盛家道口至清河,弃中河下段,改道另凿60里,名新中河。康熙三十九年,河督张鹏翮鉴于新中河弯曲浅狭,乃于三义坝筑拦河堤一道,合旧中河上截与新中河下截为一河,又塞邵伯更楼决口,向西绕挑越河,即邵伯镇南一段之运河。康熙四十二年,因仲庄闸直对清口,清水出口,避溜南趋,有碍运行,又在陶庄闸下挑一引河,移仲庄运口于扬庄。至此,除黄、淮、运交汇处外,漕船不再借黄行运。

康熙五十五年,挑扬庄越河通漕,扬庄闸遂废。乾隆三年(1738年),高斌移天妃运口于上游旧口之南75丈,与三汉河接。为应付黄、淮溃决,清代采取“寓浚于筑”的办法,在里运河、洪泽湖不断坚筑堤防,修建闸坝,特别对沿高宝湖险要地段大堤,均以砖石固护堤身,以御洪水冲击。乾隆年间,在堤前抛筑碎石坦坡,以防风浪淘刷堤脚,维护河道通运。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北徙,于山东张秋横穿运河,下夺大清河至利津附近注入渤海,结束了黄河夺淮长达600余年的干扰,但因张秋南北河段淤阻,以致京杭运河南北不通,闸坝废弛,堤岸圮毁,苏北运河也日趋淤塞。光绪四年至七年(1878一1881年)曾大修扬属运河。光绪二十七年,潜粮改征折色,历经千余年由大运河官运的漕粮运输至此结束。

民国20年(1931年)导淮工程计划中,曾计划改良长江到黄河之间的运河,废除旧闸,在邵伯、淮阴、刘老涧、河定闸、得胜闸、丛家口、蒋家沟处建立新式船闸,修成一条新式运河,通过载重900吨的船只。在民国25年完成了邵伯、淮阴、刘老涧3座船闸后,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其余工程均未能实施。京杭运河苏北段历经沧桑,至1949年因堤岸坍塌,河身淤塞,弯曲、浅狭,中运河仅能通行一二十吨的木船,涨水期间,宿迁、淮阴之间可通行吃水浅的小轮船。里运河中常水位时,亦仅通行三四十吨的木船和吃水1~1.5米的小轮船。

治理建设

编辑

建国后,1950年冬苏北行署组织泗阳、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江都等县民工31.7万人,重点抢修里运河、中运河险段,加固堤防,疏浚航道,堵闭归江坝,修理归海新坝,整修涵闸等,完成东堤土方653万立方米,做堤工19段、长17米,块石护坡16段、1739.59立方米,使里运河东堤堤顶高程达9.5~10米,顶宽4~5米。苏北航务局及淮阴航务办事处还组织船民、船工在里运河清除航障,拔除木桩,挖除土坝,打捞沉船、沉石、城砖等。1956年11月至1957年7月,扬州专区先后动员民工12万人,累计用工18.9万个工日,在高邮县界首至四里铺段,结合移建运河东堤,整治航道25.5公里,共完成土方2027.5万立方米,东西两堤砌筑块石护坡6万立方米。

1957年11月,中运河东堤退建工程开工,自邳县城河口南至窑湾全长25.27公里,其中城河口至运河仓库段东堤退建400米,庄楼至剑秋涵洞段裁直,堤线退建100~700米,涵洞至老沂河口加修老堤,12月31日完工,共完成土方193.55万立方米。1958年兴建骆马湖宿迁水利控制工程时,投资500万元,建成长210米、宽15米、门槛水深3.2米,设计年船舶通过能力为1700万吨的宿迁船闸1座。

1958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系统整治京杭运河的建设任务和“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分期建设,保证重点,依靠地方,依靠群众”的治理方针。为使徐州地区大量煤炭南运,支援经济建设,“二五”计划期间,国家决定将京杭运河苏北段(徐扬段)列为一期扩建工程。8月召开施工会议,10月全线动工。京杭运河苏北段扩建工程,自徐州蔺家坝至扬州六圩(称京杭运河徐扬段)入长江,全长404公里,按底宽70米,最低通航水深不小于4米,弯道半径800米,一般边坡1:3,船闸长230米、宽20米,通航2艘x2000吨一列式顶推船队的要求规划设计,主要工程有航道整治、船闸建设、桥梁建设、港口建设、地涵工程以及排灌、防洪等工程。

航道整治

扬庄至淮安扬庙段:由淮阴组织10万民工,按国家二级航道标准(底宽60~70米,水深4米)施工,自淮阴中码头喇叭口,过淮阴船闸直线向东,至费跳(马圩),再折向东南至扬庙,新开航道17.5公里,砌筑护坡20余公里,新航道在扬庙与老河道及苏北灌溉总渠交汇,较老河道缩短航程约5公里。原淮阴老运河河道自淮阴小船闸起穿清江市内,经淮安市至苏北灌溉总渠口,长24.5公里,仍保留作为连结市区的航道,发挥为城市服务的作用。

扬庙至高邮界首段:在原河道西堤外,新开航道,底宽45米,水深3.7米,惟残留在淮安至高邮界首间的老西堤未及切除,形成一段“中埂”。

界首至高邮运西船闸口段:1956~1957年移东堤时,已按底宽70米,水深4米拓浚航道,惟其中高邮临城河段仅宽30~45米,未及拓浚。

高邮至邵伯段:采用移西堤结合开挖新航道,基本达到宽70米,水深4米的标准。

邵伯至六抒段:均达底宽60米,水深4米,其中为绕开扬州城区,自湾头瓦窑铺至六圩都天庙新开航道17公里与长江相接,工程于1961年10月完工。

1981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视察京杭运河,作了充分利用水运,继续整治和利用京杭运河,以分流北煤南运,减轻津浦铁路压力的指示。9月,交通部向国务院报送(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续建工程计划任务书)和《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续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报告》。1982年3月1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报经国务院批准,下达对《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续建工程计划任务书》的批复。“六五”期间,为发挥徐扬段运输潜力,增加煤炭运输,首先集中力量,按照二级航道标准,拓浚航道,切除前期工程残留的里运河中埂,扩浚不牢河坍淤河段;增做补水工程;加建复线船闸等。“七五”期间,完成全线复线船阿、桥梁工程,以及改、扩建煤港、船厂,新建铁路、电讯等主体配套工程,使苏北段运河运煤能力再增加500万吨,单向通过能力达到3000万吨。

京杭运河徐扬段续建工程从1982年冬提办项目开始施工建设,1988年底完成建设任务。

扬州市段东移,1958~1961年河道裁弯取直、拓宽浚深;重建西堤,彻底分开河湖;开挖扬州市瓦窑铺至六圩航道,缩短扬州、镇江间航程;沿运河修建节制闸、船闸地下涵洞等配套工程。1980年后,兴建多项水利工程,提高航运能力,并作江水北调输水河道。

里运河杨州市区段改道情况里运河杨州市区段改道情况

1958年秋,为解决北煤南运铁路运力不足,重点整治大运河苏北段。县境瓦窑铺以南若仍循市区旧线,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且房屋拆迁量大,故将新河线向东推移2公里,即自瓦窑铺以南新辟河道,改道由六圩都天庙出江。

由瓦窑铺至都天庙出江为南段工程,时全长19.6公里(因长江坍岸,2000年代长18.7公里),全部平地开河。由江都、扬州(邗江)、仪征、泰州、靖江、兴化、泰兴7县市的常备民工5万人于1959年10月正式开工,至1960年底全部竣工,完成总土方1680.7万立方米。此段航道河底高程:施桥船闸以上为负0.5米,以下为负3.6米。航道河底宽均为60米,边坡坡比1:5。其中瓦窑铺以南1.86公里为重粘土,河底宽改为70米,边坡坡比1:3。河面宽130~160米。常年水位:施桥船闸上4~4.5米,同邵伯湖;船闸下为1~3米,同长江。

复线船闸工程

京杭运河徐扬段除解台、刘山2座船闸缓建复线船闸外,自北而南在原建皂河、宿迁、刘老涧、洒阳、淮阴、淮安、邵伯、施桥船闸附近,按照闸室长230米,宽23米,门槛水深5米的统一尺度,兴建复线船闸8座,设计年船舶通过能力约为2100万吨,以上船闸于1982~1986年先后开工,至1987年底以前,已有宿迁、刘老涧、淮阴、淮安、邵伯5座复线船闸竣工。另有运河两岸高邮运东、运西(珠湖)2座船闸,亦先后于1984年9月、1985年12月竣工。

桥梁工程

1983年后,宝应大桥、淮阴(一号)大桥、淮安(黄码)大桥先后开工,至1987年,共完成土方工程量21.17万立方米,砌石5728立方米,浇灌混凝土13206立方米,宝应大桥于1986年9月底完工。

航道设施

编辑
1987年里运河干线船闸概况<br>

船闸

建设地点

建成日期

闸室长、宽、门槛水深

设计年船舶过量(万吨)

备注

庄船闸

淮阴区

1961.5

135X12(0)X2.5

300

通盐河航道

淮阴(1)船闸

淮安市

1961.4

230X20X5

2100

干线船闸

淮阴(2)船闸

淮安市

1987.12

230X23X5

2100

干线船闸

淮安(1)船闸

淮安市

1960.12

230X30X5

2100

干线船闸

淮安(2)船闸

淮安市

1987.4

230X20X5

2100

干线船闸

邵伯(1)船闸

江都区

1962.2

230X20X5

2100

干线船闸

邵伯(2)船闸

江都区

1987.12

230X23X5

2100

干线船闸

施桥船闸

邗江区

1961.10

230X20X5

2100

通长江航道

盐邵船闸

江都区

1977.8

160X16(10)X3

1000

通盐沼河航道

宝应船闸

宝应县

1969.8

135X12(10)X2.5

300

通盐宝线航道

中港船闸

宝应县

1963.5

80X12.5(1)X2.5

100

通宝应湖航道

高邮运东船闸

高邮市

1984.9

160X12(1)X3

1000

通北澄子河航道

高邮运西船闸

高邮市

1985.12

100X16(1)X2.5

300

通高邮湖航道

淮阴船闸淮阴船闸

施桥船闸施桥船闸

邵伯船闸邵伯船闸

淮安船闸淮安船闸

港口码头

编辑
里运河干线港口(1985年200万吨以上)<br>

港名

码头总延长(米)

泊位数(个)

货物吞吐量(万吨)

旅客吞吐量(万人)

淮阴港

704

25

70.43

-

淮安港

1176

39

87.9

5.20

高邮港(区)

1072

141

58.8

-

邗江港

1112

55

114.6

71.89

宝应港

3091

104

97.85

27.54

淮安港淮安港

淮安港,淮安港作为江苏省重要内河港口之一,分为淮安市区港区、淮阴港区、淮安港区、涟水港区、盱眙港区、洪泽港区和金湖港区等7个港区,规划港口岸线97110米。其中:已开发利用22410米、规划利用48830米、规划预留25870米。

淮阴港淮阴港

淮阴港(区),前身为秦代在泗口南岸(今码头镇)设淮阴县治,明开凿清江浦,清代成清江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清江港在里运河北岸有铜元局码头。1987年,淮阴港码头总延长9282米,泊位298个,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级。货物吞吐量368.74万吨,旅客吞吐量3.2万人次。进出港主要货物中,矿建材料占31.39%,煤炭占23.54%,石油占17.9%,粮食占7.2%,钢铁占3.33%,木材占2.82%,非金属矿石占1.61%,化肥及农药占1.4%,盐占0.92%。

高邮港(区)。码头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东岸临城段和县城东郊、北郊。1975年,全县共有专业码头10座,泊岸长814米,卸货场地5004平方米。1976年8月,高邮成立港务管理处。至1984年,县城东北郊建成新河(140米X9米)、老木材库(30米X10米)、城北下河码头(20米X12米)等3座;运河东岸临城段建成通湖(14米X13. 5米)、庙巷(270米X12米)、御马头(8米X10.5米)、水泥厂码头(80米X10米)等4座。当年泊岸总长1142米,港口总面积13703平方米。1985年8月,在运河东岸,建成城南琵琶洞(143米X 55米)、北门(200米X15米)2座码头。

宝应港(县城港),位于宝应县城所在地,为县内港口中心,全县的煤炭、石油、化肥、水泥、木材、钢材等物资大部分由此中转和集散。以京杭运河、盐宝线、中港河、金宝航线为进出口主要航道。港区范围:东至中沟河东岸、西至运西中港、南至白田铺、北至大兴洞,共有客货码头32座,总长4776米,靠泊能力30~2000吨级,设计综合通过能力227万吨。其主要码头有西门码头、南门码头、运河轮船码头,内河轮船码头、内河货运码头、化肥厂码头、磷肥厂码头、煤炭库码头、建材砂石库码头等。港口年均吞吐量为70万吨左右,1989年实际为62。47万吨。

扬州港扬州港

扬州港,位于邗江区内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该港口系公铁水联运码头,岸线总长1650米,港口面积113.33公顷,有2000吨泊位4个、1000吨泊位6个、集装箱专用码头2个,规划年吞吐量820万吨。纵贯区境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历来为水上南北交通重要航道,经济便捷。

航运发展

编辑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开挖江都至淮安全长185公里的邗沟,联接江淮,以利攻齐;当时这些运河以军用为主,运物为辅。

经历代开发扩展,特别是隋炀帝 因南下扬州,大力沟通运河,他在东汉陈登开凿邗沟西道的基础上取直拓宽,名为山阳渎,即里运河的前身。后再经元、明两代大规模整治与改建而成,距今已有2400的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唐代中叶,全国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南,大运河是联系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是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对发展江苏经济起重要作用。太湖地区是全国重要粮食基地,唐、宋、元、明、清每年转运漕粮400~800万石,分别运往长安、汴梁、大都等地,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宣告漕粮改征折色(即银两),延续达1000多年之久。

江南是唐代经济的命脉。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汇集江淮的盐、茶、粮和手工业品等,再转运到关中和北方各地。扬州也是国际交通重要港,经济发达居全国之首。

宋代对江苏境内的大运河进行逐步整治,如筑高邮新开湖长堤、开扬州古河、凿洪泽渠、疏浚真(仪征)楚(淮安)运河等,维护大运河的畅通,确保南粮北运。南宋时期江南运河成为江浙之间主要运输大动脉,经常疏浚拓宽。

元代因黄河夺淮,不少河段阻塞,从元世祖中统二年至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61~1293)先后疏浚北方的中都洄漕河、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通州运粮河等,大运河得以贯通。

明永乐十八年(14扔)迁都北京,为保证潜运与南北交通,大力疏浚大运河,先后疏浚江都瓜洲至淮安河道、沙河故道和淮安五坝,修筑高邮、宝应、白马等湖长堤,开清江浦河道和扬州白塔河等,使运河畅通无阻。

清代继续整治南北大运河,既运槽粮又运兵,以加强封建统治。江苏境内治河的重点是保护里运河的堤防和培修洪泽湖大堤等。但咸丰五年(1855)和同治十二年(1873)先后二次黄河决口,太平天国军起义,战火遍地,漕运一度中断。光绪年间虽经整治,但好景不常,更兼淮河无出路,内涝无法外泄,灾害十分严重,运输量很小。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商乘机发展轮运业,基本垄断江苏内河航运。

民国期间内优外患,战乱不断,天灾人祸,无法使运河全线通航。民国年(1931)特大水灾,运河决达26处,淮河流域一片汪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西进,于民国27年决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黄河夺淮,使里下河等地区遭受重大灾难,水上航运除江南运河外基本中断。

《天津条约》后南京被辟为商埠,日、英、美等国商人相继在此开设轮船公司,开展内河航运。光绪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日商乘机发展轮运业,基本垄断江苏内河航运。民国年江苏内河客运轮船公司达24家。抗日战争期间内河航道业遭到日军的严重破坏,已非昔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了运输能力,江苏大力发展河运,疏浚通航河道,兴建港口、码头,大大提高。京杭运河徐扬段(含中运河、里运河)经过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末的一期扩建和二期续建工程,已成为一条现代化、多功能的渠化河道,是以航运为主、综合经济效益良好的南北水运大动脉。1985年,交通部和江苏省组织500匹马力拖轮拖带3艘千吨级甲板驳和500匹马力顶推轮顶推2艘千吨级分节驳,从淮阴至双楼港空载试航210公里,又从双楼港满载煤炭至六圩,试航372公里,顺利通过新拓的不牢河段、淮泗段和里运河,从而具备行驶千吨级船队、新增北煤南运1000万吨的运输能力。据1987年统计,水运密集的淮阴船闸年船舶通过量为51.17万艘、3253万总吨,其中重载为1834.56万吨,1987年北煤南运量已达880万吨,比1982年增加105%。

水利效益

编辑

江水北调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扎根长江、实现江淮沂沭泗统一调度、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工程。工程体系始建于1960年代,抽引江水规模达400立方米/秒。通过由南至北布置的9个梯级泵站及总长404公里干线输水河道,工程可覆盖保障苏中、苏北7市50县(市、区)、6.3万平方公里、4500万亩耕地、4000万人口,向北最远可送水至徐州丰沛地区,向东北最远可补水至连云港石梁河水库。

江水北调工程以江都站为起点、京杭运河(里运河、中运河)为输水骨干河道,经过洪泽湖、骆马湖调蓄,可将江水送到南四湖下级湖,沿途已建成江都、淮安、淮阴、泗阳、刘老涧、皂河、刘山、解台、沿湖等9级抽水泵站。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三条调水线路中,东线与大运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大运河作为输水河道。在历次南水北调东线规划中,都将发展京杭运河的内河航运作为东线工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济宁以南的调水线路都利用大运河作为调水河道,即借河调水,济宁以北的调水线路也尽量结合大运河或恢复大运河(黄河以北聊城段),航运是借水行舟。

具体线路是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里运河、三阳河、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江水道双线送水至洪泽湖;洪泽湖至骆马胡段,利用中运河和徐洪河双线输水;骆马湖至南四湖,由中运河输水至大王庙后,利用韩庄运河和不牢河两路送水至南四湖下级湖。南四湖内利用湖内航道银河行洪深槽输水;出南四湖利用梁济运河输水至邓楼,接东平湖新湖区内扩挖的柳长河输水至东平湖老湖区。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遂洞穿过黄河后经小运河进入南运河,自流到天津,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公里,其中黄河以南646公里,穿黄段17公里,黄河以北493公里;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全长701公里。

大运河因南水北调增加了新的功能,东线一期工程的实施给大运河增加了水量、输进了新的血液;治污和截污导流使大运河成为清水廊道;工程建设对文物保护和抢救,对航道进行了整治,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淮河入江

淮河入江水道,在江苏省西部洪泽湖下游。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于周桥以南的五坝开了三条引河,并筑六道河堤,时称“三河六堆”。嘉庆十八年(1814)在今三河闸处开挖仁、义、礼三条引河(即新三河),洪水遂经新三河入宝应湖。出湖后汊流多而曲折,北达白马湖,南入高邮湖和邵伯湖,经江都六闸入里运河,再出金湾河、凤凰河、太平河等五河,由芒稻河、廖家沟南下,至三江营入长江。汛期常溃堤东侵,为害严重。1956年,兴建白马湖隔堤,以防水害,实现河湖分开。但是里运河仍然承担分泄淮河洪水入江部分任务。

下一篇 花街

上一篇 清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