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承勋 编辑
余承勋,生于明弘治甲寅年(1493年)二月十七日申时,卒于明万历癸酉年(1573年)二月二十一日丑时,字懋功,号芳池,明朝青神县(今属四川眉山市)人,明正德年间(1516年)中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官授翰林院国史修撰官(1522年授),被民间广为传颂,时人称之为“余翰林”。明隆庆时,授太常寺卿,赠太中大夫、资治少尹。墓在四川眉州汉阳场(汉阳古镇)金马山(金马山,在今青神县汉阳乡,地踞岷江东岸,当地人称“翰林山”)。
本名:余承勋
字:懋功
号:芳池
出生地:青神县
出生日期:1493年
逝世日期:1573年
主要作品:《青神县志》
明嘉靖(1524年七月),余承勋因与其诗文好友杨慎(升庵)议大礼,不慎触怒朝廷,被杖击免职还家,寄居青神城南9公里之中岩寺读书著文。
余承勋回青神后,感于县城北沿途10公里之鸿化堰渠已淤骞毁塌,农田饱受天旱之苦,便与两道州牧(知州)共议,发动一州两县之民众、修复鸿堰,致使青神县城南北20公里数千倾农田得以引水灌溉。
后,青神知县聘余承勋修纂《青神县志》,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成书,共7卷。此书现已散失,仅淅江宁波天一阁尚收藏残本3卷。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余承勋受马湖知府之聘,修纂《马湖府志》,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书7卷。今宁波天一阁尚收藏刻本1部。
明隆庆时(隆庆二年1568年),余承勋又复官,授太常寺卿,赠太中大夫、资治少尹。
余承勋一生除编修国史、方志外,所著诗文甚多,现存遗著有:《青神考》、《南安考》、《眉山苏氏祀田记》、《游峨眉集序》、《井研四李祠记》、《西眉郡县志》10卷等文集。为世人留下了可贵的历史资料。他编纂的嘉靖《青神县志》7卷,已查实翻拍3卷,对后人研究青神历史、振兴青神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四川省青神县志》第三十一编·人物617页。)
据《明史》记载:子寰,举进士,终户部员外郎。寘,就武廕为锦衣千户,终指挥同知。曾孙承勋(实为余祥曾孙)、承业(实为余祥曾孙),皆进士。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余子俊传。)
余承勋,南平王铁木健七世孙,根六公余德成六世孙,余永泰玄孙,余祥之曾孙,余子伟之孙,余子俊之侄孙,余寰次子,兄余承恩,弟余承业,长子余莘、次子余莲、三子余芾、四子余茹、五子余芬,孙余省发、余光发、余长发、余时发、余骥发、余验发等。
正室妻杨氏,四川新都人,生于弘治壬子年(1492年)十二月初二申时,卒于万历戊寅年(1578年)九月十三日已时,杨廷和之女,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文学家杨慎之妹。长子余莘、次子余莲、三子余芾皆所出。
副室妻夏氏,生于弘治乙卯年(1495年)七月十五日丑时,卒于万历辛巳年(1581年)七月十一日已时,葬龙女山(今青神县龙女寺附近)。生四子余茹、五子余芬。
岳父杨廷和(1459~1529)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武宗、世宗两朝宰辅。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七年出任首辅。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后削职为民,卒于乡。隆庆初复职,追赠太保。著有《杨文忠公三录》。 )
太极流杯池题字
另外,则是在现今的中岩寺(古人亦称作“小峨眉”)里,余翰林感怀黄庭坚在“九曲流畅池”的文豪本色,专门在此立碑题下“流觞”雅名,这二字弥足珍贵,堪称中岩风景区里的上乘珍品。
余寘题刻
余承勋墓到底在哪?自古以来人们都充满了好奇,青神县内凡与余翰林坟墓相关的地方,都被盗毁,但其墓究竟埋在哪里,至今是个谜。
青神县清代县志记载:余承勋墓在县东南五里芙蓉溪,即今天的白果乡象鼻寺岩下;而民国时(1934年)《余氏族谱》又记载,余承勋墓在汉阳金马山,据当地老人回忆,余承勋的原碑很高大,其后人见墓葬碑文经过日晒雨淋,剥落损毁严重,便在民国年间(1932年)为其重新立碑,而这正为最近发现的碑文。
余承勋墓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