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绶 编辑

原晋绥军骑兵司令

赵承绶赵承绶

赵承绶(1891年—1966年10月1日),字印甫。山西五台人。

早年入太原陆军小学、清河陆军中学。1911年10月参加山西新军起义,响应辛亥革命。1915年入保定军校第五期骑科。1918年毕业后入晋军。1927年阎锡山易帜,参加北伐,任阎部第2师师长。次年,任骑兵司令。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兼任平绥护路司令、大同警备司令、“剿匪”司令等职。1936年参加绥东抗战。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骑兵第1军军长。1938年参加阎锡山组织的民族革命同志会,任高级干部委员。1939年任第7集团军总司令兼任第2行署主任。1946年任山西保安副司令、太原“绥靖”公署、野战军司令,次年又兼第33军军长。

1948年6月在山西晋中地区为解放军俘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水利部参事。

1966年10月1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76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赵承绶

别名:印甫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891年

逝世日期:1966年

职业:军人

主要成就:曾任晋绥军骑兵司令,军长等职

出生地:山西五台县槐荫村

获得勋章:四等云麾勋章,二等宝鼎勋章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赵承绶

1930年中原反蒋战争中,赵率骑兵在山东、河南配合步兵作战。阎、冯失败后,骑兵撤回雁北、绥远一带,司令部仍驻大同。兼任平绥护路司令、大同警备司令、剿匪司令等职。次年8月阎由大连返山西,乘飞机直抵大同,赵是阎回晋后第一个旧部。

1934年赵与傅作义、王靖国依照阎锡山指示.在绥西地区解决了滋扰地方的孙殿英部数万之众。

英勇抗日

1936年冬,赵率骑兵配合傅作义绥东作战,收复百灵庙。赵喜好书法,此时自书一联“出征未遂男儿愿,班师犹恨日本奴”,以明抗敌之志。

1937年日军侵入山西,赵率部撤至绥远,后转晋西北。1938年赵补任民族革命同志会高干委员。同年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还兼任省政府第二行署主任,驻兴县。

十二月晋西事变中,赵向南撤退,为新军截击,损失严重。事后被重庆国民党政府给予撤职留任处分。

兵败被俘

抗战胜利后,因赵多次代表阎锡山在孝义、汾阳和太原等地与日军勾结,签订投敌的《汾阳协定》,南京国民政府撤销他第七集团军的建制。

1946年任山西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其后又任野战军总司令。1948年6月赵在榆次小常村被解放军俘获。

赵被俘后,经过学习,认识到过去反人民战争的错误,愿立功自赎,在太原前线给阎军写信喊话,又曾两次给城内送信。次年四月受解放军派遣进入阎军61军69师206团2营前线指挥部,要求入城谈判和平解放太原未果。

1952年人民政府委他为中央水利部参事。1953年担任北京捐献分会主任委员,积极带头捐献房产、现金、公债券等为数颇巨。他把房子献出,缴租住房。

文革冲击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于10月1日病故于北京。终年76岁。

1978年4月予以平反昭雪。

慈善事迹

抗战前赵为家乡建有学校、医院、供销社、纺织厂等。

下一篇 唐河大峡谷

上一篇 浑源千佛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