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牌 编辑
藤牌,指藤制的盾牌。古代作战时用以遮挡敌方兵刃矢石等的护身武器。圆形,中心突向外,内有上下两藤环,可容手臂挽入,并有横木,便于执持。
中文名:藤牌
拼音:téng pái
注音:ㄊㄥˊ ㄆㄞˊ
出处: 《广阳杂记》卷二
指藤制的盾牌。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兴珠 今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 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学的是翻斤斗,打藤牌。”
清代藤牌兵
戚继光鸳鸯阵中的藤牌
明代南军藤牌
明代南军藤牌兵
广东省湛江市藤牌
藤牌:一种掩护身体,抵御刀、枪、矢、石的防御性武器,属佐兵器,俗称挡箭牌。北方多是木、铁、皮革制作,长方形或梯形,称盾牌。
广东湛江民间多是圆形藤制,称藤牌。藤牌盛行与各种兵器对练,既防御又进攻,要求胆勇气力,轻足便捷。一般习武,用矛盾对打,单刀盾牌进攻,三节棍与盾牌刀对抗等。湛江民间藤牌多与三叉并用,三叉也称马叉,缘于“湛江人民抗法斗争”。
一百多年前,湛江人民不畏强暴,用收拢稻草谷物的农叉,手持藤牌与法帝国殖民主义者搏斗(1899年法国强租广州湾(今湛江)),流传至今,成为湛江武术中的常见传统习武项目。吴川民间用藤牌层层搭架,叠罗汉舞狮,称舞貔貅,武术与舞狮合一,气势宏伟。
徐闻县迈陈镇东莞村,用藤牌操练藤牌古阵,十分壮观。一人指挥,三人锣鼓配合。64人分攻守双方,各32人组成4队,攻方使用32件长短兵器,攻上袭下;守方用32个藤牌布防应对。阵式多变,刚柔相济,疏密相通,动静结合,用兵灵巧。阵式内容:单龙出海、双龙出海、四象阵、八卦头、四面埋伏、十字阵、剪刀阵、走园山,已有五百余年历史。
藤牌军
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的使用。他非常善于量才用兵,选拔“少壮便捷”的士兵担任藤牌手,“健大雄伟”的壮士则当长牌手。步战时,他指挥队伍,前面“二牌并列,狼筅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