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编辑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教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小学教育

外文名:Elementary Education

专业代码:040107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业类别:教育学类

专业层次:本科

发展历程

编辑

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是由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出现五年制大专层次培养小学教师,后来发展成为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培养模式 。

1997年,教育部提出将小学教育专业归入普通高等教育的行列,并组织相应的课题研究组。

1998年,首先由南京晓庄学院尝试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

1999年,教育部正式审批,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设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 。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小学教育专业代码由6040105W更改为040107 。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小学教育信息保持不变 。

培养目标

编辑

小学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中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和该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培养规格

编辑

学制、学位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学生达到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学分要求,符合相关规定,考核合格,准予毕业。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总学分为140~160学分。

思想道德要求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专业素养要求

1、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系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创业意识。

3、形成小学教育所需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多学科融合型人才。

4、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较为熟练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

5、熟悉中国各级各类教育政策和法规。

6、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7、具有国际视野,基本掌握1门外语,能较为熟练地使用外文资料,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身心素质要求

掌握人的心理活动和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与基本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课程体系

编辑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理论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公共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为小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毕业论文(设计)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

各高校应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知识单元开设选修科目,并推动教师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

课程结构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知识单元、知识点。选修课程的范围和数量应提出明确要求,以保证课程的可选择性。有条件的高校可开展中国国内(外)学生交流、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或双语教学。

在总学分中,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 。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中文、数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国小学教育史、外国小学教育史等。

专业方向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的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包括:小学教育学、小学儿童发展科学、小学儿童保育学、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小学特殊儿童教育、幼儿园课程、小学儿童语言教学、小学儿童健康教育、小学儿童艺术教育、中国小学教育史、外国小学教育史等 。

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

教育见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育机构进行的有关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工作的观摩和学习。

教育实训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模拟实践中或模拟实验平台上进行的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的技能训练。

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实践活动。

教育考察是学生对特定教育区域或教育机构现状的实地勘察。

教育调查是学生对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具体问题的实地调研。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训练。

毕业论文(设计)

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采取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结合教育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地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内容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应遵守学术伦理,符合学术规范。各高校应为本科生指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由各专业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基础教育学校或其他类型教育机构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参与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应做到主题明确、资料翔实、方法科学、论据充分、推证严密、结构合理、格式规范、行文流畅、符合学术伦理。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研究、写作、答辩进行全程指导,强化对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规范的指导 。

教学条件

编辑

教师队伍

教师规模与结构

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小学教育的专任教师应不少于6人,生师比一般应不高于18:1。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和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应涵盖课程体系中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结构合理,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低于总数的2/3。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总数的30%。

应有一定数量来自基础教育学校或其他类型教育机构的兼职教师。重点院校可略高于此标准。

教师素质要求与专业发展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关心学生成长,具有对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指导的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国际视野以及较为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努力探索前沿学术问题。

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学中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包容差异,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发展

各高校应完善小学教育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究机制,推进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各高校须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各高校应建立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指导制度、教师教学发展制度等,完善教师发展机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专业特点,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专业的教师需求,分层分类制定实施教师发展规划,系统设计递进式培训课程,满足教师不同阶段需求,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各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的考核、检查、评估和交流,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提供努力方向,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各高校应加快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

设备资

教学设施

各高校应为小学教育教学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完善的教学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1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5000元;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图书量不少于4册。

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

重点院校可略高于此标准。

信息资源

各高校应为小学教育提供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以及检索工具,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资源服务。

各高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各高校应向学生推荐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鼓励教师使用高水平教材。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各高校应积极建设课程网站,提供较为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

各高校须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条件。各高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建设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各高校应与科研院所、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等加强合作,建设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见习、实习基地,保障见习和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6个月 。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应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200元,并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新增专业教学经费不低于学费收入的30%,正常教学运行经费不低于学费收入的25% 。

质量保障

质量管理目标

各高校应以教育学类教学质量标准为基础,结合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建立以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专业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等为核心的质量管理目标体系。逐渐增加以质量监控为目标的毕业生质量跟踪机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外部反馈机制。

质量规范

各高校应围绕质量管理目标要求,制定质量管理实施规范,建立督导、评教制度,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 。

培养模式

编辑

1.借助高等教育平台

高等院校自身就具备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及完善的基础设备。同时,还享受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对于建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而言,高等教育院校就是一片沃土。在这片沃土上,小学教育专业能够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而且,通过有效借助高等教育的发展优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更清楚的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设定明确的发展目标,进而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同时,在高校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锻炼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以便将来更好的投身于教育事业当中。

2.提高学生素质水平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努力,同时还具备更高层次的素质修养。因为,他们将来从事的事业具有很明显的特性。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这就对小学教师的耐心和细心产生一定的要求。所以说,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小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将来工作当中能够以乐观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各种困难,真诚且耐心的帮助小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3.重视学生的教育能力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有效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及自身具备良好品格修养的情况下,下一步需要做到的就是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首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做专业知识过硬,充分借助高校丰富的专业资源,立足于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相关专业的知识也要进行一定的涉猎。除此之外,学校要适当地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安排学生到本地区小学院校进行调研活动,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到小学教育教学的氛围,掌握小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进而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 。

发展前景

编辑

职业证书

普通话合格证书 、国家教师资格证

就业方向

小学教育专业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等工作;教育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工作;教育行政机构的教育管理工作; 各种业余学校的教师及管理工作;企业、事业单位担任培训教师或从事文秘、文化宣传等其他工作。同时具有可继续深造学术能力,平均考研率达28% 。

开设院校

编辑

地区

开设院校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

/

/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

保定学院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保定理工学院

燕京理工学院

廊坊师范学院

石家庄学院

张家口学院

沧州师范学院

邢台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科技学院

/

山西

山西师范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

运城学院

晋中学院

山西大同大学

/

/

/

内蒙古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呼伦贝尔学院

集宁师范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

赤峰学院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

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大学

渤海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科技学院

辽东学院

吉林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北华大学

通化师范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外国语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

/

/

黑龙江

佳木斯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大庆师范学院

哈尔滨剑桥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

哈尔滨学院

黑河学院

/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杉达学院

/

江苏

江南大学

南通大学

常州工学院

扬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

泰州学院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宿迁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

/

/

浙江

浙江海洋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温州大学

丽水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

湖州师范学院

嘉兴学院

衢州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

台州学院

宁波大学

浙江外国语学院

安徽

安徽师范大学

阜阳师范大学

滁州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大学

黄山学院

合肥大学

蚌埠学院

亳州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

/

/

福建

集美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莆田学院

闽南理工学院

武夷学院

宁德师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

上饶师范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

闽南师范大学

赣南师范大学

井冈山大学

三明学院

龙岩学院

/

/

江西

南昌师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江西工程学院

萍乡学院

豫章师范学院

景德镇学院

/

/

山东

曲阜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菏泽学院

枣庄学院

德州学院

滨州学院

青岛大学

潍坊学院

鲁东大学

临沂大学

山东女子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泰山学院

济宁学院

/

/

河南

河南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商丘师范学院

平顶山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新乡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许昌学院

郑州师范学院

商丘工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

中原科技学院

信阳学院

商丘学院

/

/

/

湖北

湖北师范大学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

汉江师范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南

吉首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怀化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长沙师范学院

/

/

/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韶关学院

肇庆学院

嘉应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

广州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广州华商学院

/

/

/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

南宁师范大学

梧州学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河池学院

北部湾大学

贺州学院

玉林师范学院

院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百色学院

/

海南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

琼台师范学院

/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

/

/

四川

西昌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文理学院

阿坝师范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

绵阳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成都大学

内江师范学院

宜宾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

吉利学院

成都师范学院

/

/

/

贵州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

凯里学院

铜仁学院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阳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

/

/

/

云南

大理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玉溪师范学院

楚雄师范学院

昭通学院

曲靖师范学院

昆明学院

文山学院

普洱学院

保山学院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红河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

昆明城市学院

昆明文理学院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

/

/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学

/

/

/

陕西

咸阳师范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

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榆林学院

安康学院

西安翻译学院

/

甘肃

兰州城市学院

陇东学院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

天水师范学院

/

/

/

青海

青海师范大学

/

/

/

宁夏

宁夏大学

宁夏师范学院

/

/

新疆

新疆师范大学

喀什大学

伊犁师范大学

昌吉学院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摘录时间:2021年6月13日 )

下一篇 中学教育

上一篇 幼儿教育